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一图读懂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2022-08-18 10:25 来源: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记者 陈雪柠

《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0年-2035年)》已于近日获市政府批复。规划线网总规模约2683公里,包括区域快线和城市轨道交通。其中区域快线由15条(段)线路构成,总里程约1058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由38条线路构成,总里程约1625公里。

规划线网总规模约2683公里

北京轨道交通历经近60年发展,已形成包含783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及365公里市域(郊)铁路的超大规模线网网络。

围绕“都”与“城”的建设,此次规划构建了“内面外廊、以快为先、空间融合、枢纽锚固”的线网布局。分区域、分层次形成高速(城际)铁路、区域快线(含市域(郊)铁路)、地铁快线、地铁普线四网融合,国家级、区域级和城市级三级枢纽锚固的规划网络。

总体方案显示,规划线网总规模约2683公里,包括区域快线和城市轨道交通。其中区域快线(含市郊铁路)包含市郊铁路线路及新建区域快线,由15条(段)线路构成,总里程约1058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由38条线路构成,包含地铁普线、地铁快线、中低运量、机场专线等,总里程约1625公里。

从功能看,地铁快线(R线)是中心城区与副中心、多点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快速联系的主导轨道交通方式,线路以服务通勤客流为主,提供大站快车式服务;地铁普线(M线)则强调尽可能覆盖城市主要功能区,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形成8个铁路全国客运枢纽

规划明确,依据城市发展要求和地区发展条件,构建国家级、区域级和城市级三级枢纽体系。

国家级客运枢纽依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干线铁路打造,用于承担国家长距离铁路和首都地区市郊铁路客运功能。包括8个铁路全国客运枢纽和2个预留客运枢纽。其中,8个铁路全国客运枢纽为北京北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站、丰台站、北京朝阳站、城市副中心站和清河站。

区域级客运枢纽依托城际铁路和区域快线打造,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区与多点新城地区,用于承担京津冀核心区域和首都圈地区客运功能。中心城区的区域客运枢纽主要功能为加强重点功能区对外辐射力,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如金融街站、北京东站等。多点新城的区域客运枢纽主要功能为提升区域发展动能,如昌平站、顺义站、黄村火车站等。

城市级客运枢纽依托区域快线、地铁快线和地铁普线打造若干个轨道交通换乘节点,服务城市集中建设地区客运需求、支撑城市功能区及主要就业中心发展,如丽泽站、望京站、霍营站等。

实现三城一区与机场直达

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是规划提出的重要内容。

服务政治中心方面,一是提升服务水平,净化地面交通;新增地铁快线廊道,提升办公政务人员出行效率;疏解北京站、北京北站长途功能;围绕轨道站点推动城市更新,提升环境品质。

服务文化中心方面,聚焦两轴地区,并提升文化中心重要节点服务;加强对奥林匹克等文化功能区和沙河等高教园区的服务。

服务国际交往中心方面,优化提高国际交往功能区与机场、铁路枢纽的直达性;加强国际交往承载地本身内外轨道交通服务。

服务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利用枢纽提升区域辐射力,实现三城一区与机场直达;提升科技创新三类人群的职住联系服务,提高通勤效率;三城一区内部构建公共交通走廊,加强与骨干轨道线路接驳换乘。

四环内实现面状覆盖

按照“中心城加密度,外围提速度,跨界留联通度”的思路,规划形成了“内面外廊、以快为先、跨界联动、枢纽锚固”的布局。

在市域层面,线网呈现“半环+放射”的形态,围绕副中心和多点新城形成半环构架,围绕中心城形成七个方向的放射廊道;在中心城区范围,呈现“双环棋盘+放射”形态,其中四环内为面状覆盖、边缘集团为放射廊道式服务;在城市副中心范围,以“环+放射”形态实现面状覆盖;在多点地区提供“一快一普”的廊道式服务;在一区及跨界组团主要提供点式服务。

中心城区内45分钟可达

规划目标明确,要坚持城市跟着轨道走,提升绿色出行比例,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及功能布局,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轨道上的北京城”。

提高轨道出行比例——规划全市绿色出行占比80%以上,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的轨道交通占比27%以上。放射廊道轨道交通出行比例占40%以上。

加大轨道站点覆盖率——规划站点800米范围覆盖全市50%的居住人口和56%的就业岗位,覆盖中心城区71%的居住人口和76%的就业岗位、城市副中心81%的居住人口和73%的就业岗位。

提升轨道出行效率——中心城区内45分钟可达,副中心内、主副之间及多点至中心城区30分钟以内;一区及跨界组团至主副中心一小时以内。

减少交通碳排放——通过轨道交通优化出行结构,促进交通出行人均碳排放下降20%-30%。

71个微中心带动城市更新

轨道微中心是与轨道交通站点充分融合、互动,可达性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高,具有多元城市功能,具备场所感和识别性的城市地域空间。北京市第一批共划定了71个微中心,涉及14个区、28条线路。

规划提出,要培育站点周边 “轨道+慢行”“轨道+公交”出行模式,在公共交通不完备的站点周边,合理推动驻车换乘。加快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慢行设施建设,着重打造轨道车站800米核心影响范围内的步行空间以及轨道站点3公里内的骑行系统,构建安全、便捷、连续、舒适、宜人的慢行环境。

北京1.jpg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