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巩固居民消费恢复态势?怎样稳就业?能否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回应当前经济运行热点问题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如何巩固居民消费恢复态势?怎样更好稳就业?能否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何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1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回应上述热点问题。
制定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
今年以来,恢复和促进消费的政策举措持续显效,居民消费市场整体呈现良好恢复态势。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介绍,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增速较去年同期上升8.9个百分点,餐饮、旅游等领域消费已超过疫情前水平,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明显高于去年。
“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相对偏弱、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有待提升等问题仍然存在。”金贤东说,针对制约居民消费的痛点和堵点,将做好完善消费政策、提升消费能力、优化消费供给、改善消费环境四项重点工作。
金贤东表示,将稳定汽车等重点领域消费,并制定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持续做好稳就业促增收的各项工作,系统推进收入分配领域重点工作;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融合创新,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研究制定关于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的政策文件,努力为消费者营造安心放心称心的消费环境。
尽全力做好政策出台落实、优化就业服务等各项工作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转段、经济恢复、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就业形势总体回暖。”金贤东说,当前影响就业的内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重点群体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面临较大压力,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帮助重点群体解决就业问题仍将是亟需切实办好的一件大事。
金贤东表示,将尽全力做好政策出台落实、优化就业服务等各项工作:增强经济发展带动就业能力,围绕强化就业优先的宏观调控,千方百计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稳定就业基本盘;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大服务和政策保障力度,强化稳岗扩岗支持,充分释放青年创新创业活力,并深入开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持续促进居民增收,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努力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国民经济恢复向好。从三大需求看,市场需求逐步恢复,餐饮、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加快回升;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各项工作深入推进。
“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全球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对我国发展带来诸多影响,同时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风险挑战,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副司长李慧说,但更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推动经济整体好转的积极因素在不断累积。
李慧表示,针对二季度以来经济运行出现的新变化,6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及时谋划了一批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储备政策,目前各部门正在抓紧落实,有一些政策已经陆续出台实施,为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加快落地见效,存量政策与增量政策协同发力,各项政策接续推出,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经济结构持续向优、增长动能持续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李慧说。
李慧表示,下一步,要按照落实一批、储备一批、出台一批的思路打好政策“组合拳”。抓好已出台和已部署政策的落实落地,充分释放政策效能。抓紧研究储备政策,不断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及早出台有关政策举措,促进消费稳步恢复和扩大,着力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帮助经营主体恢复元气、站稳脚跟。
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
不久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
金贤东表示,会议作出重要部署,明确从三个方面入手推动相关工作:坚持先立后破,积极创造条件,要用好能耗双控打下的坚实基础,平稳有序过渡到碳排放双控;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做好节能工作,实施碳排放双控,不意味着对节能工作有任何的放松;把握好工作节奏,统筹好发展和减排关系,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优化政策举措,确保人民群众正常生活不受影响。
金贤东说,将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