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如何“守”,怎样“创”?成都旧城老街这样“升级”“进化”

2023-11-14 10:06 来源:i自然全媒体 作者:赵蕾

编者按

从最早的古街道保护式更新代表——锦里和宽窄巷子,到老工业厂区的功能性改造案例东郊记忆,再到网红猛追湾滨河路与玉林东路……最近这几年,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成都城市更新案例,让短暂停留的游客和长期居住的居民都直呼城市气息“巴适的板”,用地道的川渝方言表达了舒爽的感受。

从大刀阔斧地推倒重来到留改建的渐进式更新,从零星地块改造到区域整体复兴,从旧区拆改到旧区新区并重提升,城市更新的步伐在成都已走过三十载。

据统计,2021 年我国城镇化率达 64.72%,预计 2025 年将接近 70%。根据城市发展规律,城市更新将由大规模增量建设逐步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阶段。新时代,新要求,城市更新如何进行?成都既是国家确定的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之一,又在积极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在此过程中的理念更新与实践探索,以及统筹传承与发展的模式,值得研究与借鉴。

规划引领

老街焕新成为文化名片

初秋,走进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四圣祠片区,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之美在此呈现——百年老街华兴街焕发新姿,望福街上一家家格调突出、味道独特的宝藏小店引人驻足,过去名不见经传的街巷摇身一变,成为人气十足的街区。

不仅是四圣祠,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来,成都市累计推动91个片区更新,改造老旧小区1202个,惠及居民10.7万户。在涉及面如此之广的更新工作中,推进的一大抓手是将城市更新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2021年11月,成都市被国家确定为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之一。试点“试”什么?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加强城市设计方法的应用,体现空间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为城市更新带来新动能,激发城市活力。

“存量时代,城市空间规划的价值观念从‘以发展为主导’转变为‘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空间规划模式转变为‘全局控制’‘存量为主’。因此,城市规划要多维度考量社会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复兴等因素,优化城市建成区的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综合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成都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此,成都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明确了城市更新的总体目标与路径策略,在详细规划编制中突出城市更新,并开展适应性评估。

具体来说,成都市将城市更新与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的总体要求相结合,明确城市更新总体目标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焕发城市发展活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彰显城市特色风貌;明确四类更新对象与三种更新方式,形成城市更新的路径指引。比如,在中心城区层面,按照强功能、补短板的思路,明确更新功能业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修补人居环境和协调旧貌新颜等更新举措,并结合更新对象分布与城市功能发展需要,强化片区统筹,划定重点和一般两类城市更新单元,作为落实更新目标、保障公共利益、平衡建设总量、有序实施更新的基本单位。

2021年8月,《成都市“中优”区域城市有机更新总体规划》印发,突出公园城市理念下有机更新回归人文思路,加强文脉保护传承,致力通过城市更新,以空间改造、产业调整、文化传承等方式,让传统街巷重现生机,焕发城市魅力和活力。

2022年7月,《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设规划》发布,明确“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173个老旧片区有机更新,新增改造老旧小区2555个,打造特色街区100条,每年实施城市既有建筑风貌提升不少于13个片区,每年打造特色街区不少于20条。统筹“金角银边”城市空间更新利用,打造1000处融合体育、文化、休闲、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金角银边”示范点位。

如果说,之前城市更新是城市的加分项,那么在存量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统领下的城市更新已然成为必选项。成都市通过梳理街巷脉络,科学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和老旧城区改造,让城市变得更为灵动、鲜活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

旧区改造

“原地”升级幸福感

老城旧片区,楼宇布局凌乱、房屋破旧密集、公共服务缺失、环境卫生条件差,与光鲜亮丽的城市核心区域形成较大反差。

进入城镇化下半程,一个重要的遗留问题——城中村改造,被提上议事日程。自然资源部印发的《关于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以城中村和低效工业用地改造为重点,推动各类低效用地再开发,推动城乡发展从增量依赖向存量挖潜转变。

在过去,拆除是城中村改造的不二选择。实践中,成都发现最大限度保留文化记忆和城市肌理,“少拆多改”将成为城市更新的主流方向。在这方面,作为成都市首个“EPC+O”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及运营一体化的总承包模式)下的城市更新项目——猛追湾片区先行开展探索。

猛追湾片区地处成都市成华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曾经是非常繁华的工业片区,拥有丰厚的工业文化积淀,片区的老茶楼、川剧院代表着老成都人心中的市井烟火。

随着传统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整个猛追湾片区从建筑到景观都破损严重,产生了道路交通拥挤、公共空间狭小、年轻人“逃离”等一系列问题。逐渐“老去”的猛追湾,面临着如何“猛追”时代潮流的难题。

在城市更新中,猛追湾片区创新性地引入设计、施工、运营三位一体运作模式,破解传统“先改造、再招商、多主体分散实施”模式导致的空间和业态分离、产业转型升级难以实现等难题。通过对猛追湾文化内核的重新梳理,以内容升级微改造的方式保留了原有街区特色,通过功能置换、整治提升与更新活化,实现对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环境品质的有机更新。

猛追湾城市更新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其改造核心概念是以空间形态促业态提升、以业态促空间形态优化。项目充分利用锦江滨水休闲带、“一街一坊三巷”的空间优势与工业记忆、城市烟火、网红首店头部文化IP相碰撞,打造独特的街巷文化艺术与生活场景,不仅包容了根植于此的原住居民,也吸引了更多的外来消费人群,逐步构建集商、旅、文、产、居、游于一体的复合形态。

如今,老成华国税局的办公楼成为集“猛追湾故事馆”“几何书店”“共享办公”多种业态于一体的新空间;人民纸箱厂老楼化身新晋“网红”书店……有机更新后的猛追湾成了成都市文化旅游新IP的流量担当。“在猛追湾,新与旧、快与慢、雅与俗在同一空间下精彩对话。我们希望这里能成为一个‘城市切片’,浓缩和展示成都的城市魅力。”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曾经的城中村变为打卡地,破败的小区也正实现着华丽转身。

走进成都市成华区万年场街道槐树苑小区,改造一新的街区、雅致清新的墙面、干净整洁的沥青道路、整齐划一的停车场映入眼帘。广场一角,居民们正兴致勃勃地参与社区活动。很难想象,这里曾经人车混杂、道路坑洼、电线杂乱无章……“亲朋好友过来耍,都说我们小区变漂亮了,现在我每天过得都很安逸,‘巴适的板’!”居民袁阿姨没想到,自己住了20年的老小区这两年变化如此之大,如同换了一个新家,幸福感“原地”升级。

槐树苑小区修建于2002年,共14栋住宅612户,于2022年11月启动改造工作,今年4月竣工。对居民张先生而言,小区变化最大的就是地面。原来小区路面未硬化,下雨天回家鞋子裤腿都是湿泥。如今地面变成沥青路,无论晴天还是雨天,小区都显得既干净又整洁。

不仅如此,小区里细节也发生了改变,张先生说:“以前垃圾会直接堆在单元楼前,什么时候路过都会闻到一股臭味。改造后,增加了固定点位,垃圾分类处理,让小区干净许多,管理也到位。”

何小姐在槐树苑小区生活了8年,自家楼栋前的大树不断生长,不仅遮挡2楼的采光和视线,也有树枝掉落砸伤行人的隐患。

接到何小姐等居民的反馈后,小区重新布局绿化,修剪粗壮茂密的大树,对原有景观乔木进行区分移栽。如今,分区合理的绿植花卉衬得小区生机勃勃。何小姐说:“花园打造了中庭景观点,有了遛弯、遛娃的公共区域,像经历了一次逆生长。”

更新之路

仍需更多思考探索

今年,对于成都中央花园二期的业主来说,是一次“转机”,也是一场“挑战”。该小区99%的业主同意通过自拆自建的方式改造老旧小区,这在全国都算是走在前的创新之举。

中央花园二期属于四川省第一批商品房,占地面积25200平方米,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末,有近2万名业主和租户。由于小区属于预制板商品房,20多年间,许多房屋表面出现裂缝,墙面斑驳甚至开裂,有的墙体都已经粉尘化了,不少地方甚至可以用手指挖洞。不仅如此,楼道里各类电线缠绕在一起,成为消防隐患。

在小区宣传栏,张贴着自拆自建的公示信息。小区业委会副主任伍大明介绍,早在2018年,部分业主就提出了自主更新、拆旧建新的想法。当时,小区所在的武侯区晋阳街道办表示,若小区业主同意率超95%,将规划危房旧城改造。

2019年8月,中央花园二期小区自拆自建业主签字同意率达95%,但当时相关部门考量后认为,小区属商品房,不属于棚户区,政策上不能支持。自拆自建只得暂停。

2020年4月,成都市发布《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办法》明确3种城市更新形式:保护传承、优化改造和拆旧建新。中央花园二期业委会又调整了改造方案。从2022年3月起,业委会开始联络业主,直到2023年5月20日,业主签字同意率达99%。这一数字,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事实上,通过自拆自建的方式开展老旧小区改造,主管部门和小区业主都面临着诸多挑战:谁主导,谁监管,怎么拆,怎么建,法律政策依据是否充分,企业资金能否到位……这些问题一时难有定论,更无成熟的模式可循。截至10月底,中央花园二期的自拆自建仍停留在协商阶段。

一片旧区,一条老街,一个小区改造涉及规划、拆迁、资金、配套诸多方面,既要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规划,又要满足群众诉求,不能失了民心。这是一道复杂的大课题,从政府到社会,从企业到居民,都在思考和探索。

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杨光介绍,中心城区的小街小巷换了面子,引入了商户,带来了人流。它们作为城市更新的一种基础形态,仅是对传统老旧街区院落从资产管理、亮化改造、运营维护等角度进行重塑。

那么,如何让这些场景焕发出活力?杨光表示,城市更新搞得好不好,还得市民说了算。要留得住城市记忆,让老百姓能从这个过程中得到幸福感、获得感。成华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猛追湾城市更新启动前,对沿线住户和商户做了完整的信息和意见收集,尊重每一位居民的想法。这样才能保证城市更新健康、顺利地推进。

在城市更新中,成都建立了市统筹、区主体、市区联动的工作机制。在政策创新方面,构建以《成都市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办法》为纲领的“1+N”政策体系,以规划设计为引领,出台成都市城市更新设计导则等8项技术标准,明确了房子、小区、社区等不同尺度上的要求,对城市更新进行引领。在资本运作方面,成都市则开展战略合作,争取各类金融机构支持。

8月31日,成都市印发《关于利用存量非住宅性空闲房屋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相关政策的实施细则》,通过对存量非住宅性空闲房屋建筑内部实施改造建设、节能改造、增配设施、改变功能,用于从事文化创意、教育养老、体育健身、旅游休闲、新消费场景等新产业、新业态,这也将为城市更新注入新的动能。

存量时代是一个比拼全局系统思维、比拼专业积累、比拼洞察深度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盘活存量资源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命题。

成都局相关负责人也谈到,现在城市不再纠结“拆”或“留”,而是回答“谁的城市,为谁更新”的问题。因此,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详细规划还需深入探索,土地调查、规划编制、土地供应、供后管理等各种环节还需理顺打通,多元主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及参与机制还需不断走深走实,从多方参与走向共建共治共享,形成持续有效的常态化机制保障。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克梅曾讲过: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可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通过城市更新,将这两个不可忘却的事物融合了起来,既保留了珍贵的文化记忆,又创造出了独特的城市名片。随着城市有机更新向全域推开、向纵深推进,更多的老街巷、老社区将以全新的风貌,再展风华,再聚人间烟火气。从更高的维度上看,巴蜀文明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在此交汇,一直在“升级”“进化”的成都,呈现出源源不断、生机勃勃的活力与繁荣,也给予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限的发展潜质。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