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规划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调控关键技术

2023-11-17 09:26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奖是规划领域首个专享的社会科技奖,专门奖励规划领域的科学技术成果和规划科技人才,是学会的最高科技奖励。2022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授奖项目共31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8项。“中国城市规划”微信公众号将陆续介绍授奖项目。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武汉大学等单位基于健康城市理论,依托绿色空间干预居民健康的因果剂量效应测度技术、健康视角下绿色空间诊断关键技术、健康导向的多尺度绿色空间规划干预技术、智能选址技术获得2022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项目名称:面向健康城市的绿色空间规划关键技术和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周岱霖,霍子文,谢波,吴丽娟,黄慧明,刘洋,闫永涛,刘云亚,张佶,王烨,胡嘉佩,许智东,庞哲,滕腾,刘为

主要完成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武汉大学

一、技术研发背景

高密度城市由于人口高度集聚、人员流动频繁、开敞空间不足,成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高发地,是健康中国战略落地实施的关键地区,亟须探索与高密度城市发展特征和治理结构相匹配的健康城乡环境规划建设方法路径。

当前,已有大量研究肯定了绿色空间对促进健康城市的效益。由于健康城市建设涉及公共卫生、流行病学、城市规划等诸多学科,在研究体系和方法上缺乏系统框架,其理论和方法构建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同时,由于绿色空间对促进健康城市的具体影响路径尚不明确,也导致了健康城市研究难以在绿色空间规划管理中转化应用。

本研究关注健康城市研究与绿色空间规划管理缺乏交互与转化,基于广州等超大城市长期绿色空间规划实践,构建面向健康城市的绿色空间“理论模型-感知诊断-规划干预-监测应用”的一体化技术,建立涵盖多对象、多层次、全过程的绿色空间促进健康城市建设的方法体系。

二、主要科学技术内容和科技创新点

项目的主要科学技术内容包括四大部分:

1.png

一是构建绿色空间影响居民健康的理论模型。融合计量经济学、公共卫生学领域研究方法,追踪绿色廊道建成前后居民健康变化,分析绿色廊道干预影响机制以及差异化影响机理,在绿色空间干预居民健康的因果剂量效应测度方法上取得关键突破。构建不同尺度绿色空间对居民健康影响的差异化关键指标,形成理论谱系,为面向健康城市的绿色空间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二是研发健康视角下绿色空间诊断关键技术。为精准识别绿色空间分布、健康风险因素及健康风险区域,提高绿色空间对健康的促进效益,研发了从全域到精准的天地一体化感知监测技术,从平面到仿真的VR模拟感知评价技术,从供给侧到需求侧的人群需求诊断技术,并重点基于健康弱势群体老年人出行链诊断社区绿地配置模式,实现面向健康需求的绿色空间精准识别与精细诊断。

2.png

空天地一体化城乡环境感知监测平台示意图

3.png

基于老年人出行链的社区绿地配置模式诊断分析图

三是创设健康导向的多尺度绿色空间规划干预技术。衔接多尺度绿色空间规划需要,系统构建了健康城市理念下城市绿地格局、绿地空间布局、地块规划设计、用地来源等绿色空间规划调控技术,明确不同尺度规划的对象重点、技术方法及实施路径,并通过技术标准转化,为高密度健康城市建设提供示范。

4.png

广州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健康导向的绿地供给绩效单元划分图

四是健全绿色空间监测指标与应用平台。提出包括植被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树冠覆盖率、公园访客数量等全方位监测指标,并在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平台内植入智能选址分析模块和健康绩效模拟模块,借助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手段,支撑绿色空间科学选址,有效提升城市绿色空间治理水平。

5.png

基于物联网的绿色空间使用数据监测

三、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本研究在既有工作框架基础上,建立“理论模型-感知诊断-规划干预-监测应用”一体化、闭环式的框架体系,通过打通各研究板块之间的衔接机制及成果转化路径,建立绿色空间促进健康城市建设的系统化技术路径,为健康理念融入绿色空间规划、建设、管理全流程提供支撑指引。

本研究在技术、方法、应用等方面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成果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推广应用情况和应用前景

研究成果在推动绿地科学规划建设管理作用显著。政策法规层面,研究成果应用到《广州市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政策文件和相关标准上;实施示范层面,支撑广东省城市感知与监测预警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并应用到广州、东莞、青岛、合肥等多个城市规划实践。

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城市、地区以及社区等多尺度的绿色生态空间规划,面向使用者身心健康需求,完善“规划评估-规划调控-规划监测”技术体系,指导绿色生态空间规划指标(类型、尺度、规模、质量等)确定、规划布局配置、具体规划选址以及规划评估等工作。

五、经济效益情况

经济效益方面,相关技术创新已支撑多个绿色规划项目实践。基于高密度城区存量绿地优化技术,盘活了广州市11平方公里的存量低效绿地,提升土地价值近3.5亿元。

社会效益方面,面向健康弱势群体的微观社区绿地配置优化,增强了公众参与,提升了公众对城市建设的认同感。基于本研究支撑了广州市城市生态翠环建设及一批社区公园、口袋公园选址建设,受到居民广泛好评,有效提升居民健康出行意愿和幸福指数。

六、知识产权情况

依托研究成果获得《一种基于绩效单元的公园绿地规划布局方法》《一种城市行道树单木参数提取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等5项专利,在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Health & Place、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近20篇高水平论文,其中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提升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实现了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供稿人:周岱霖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政府规划编制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里的“公交化”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