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开发建设从向城市治理转型的系统工程,是城市功能由粗放外延式转向集约内涵式发展的有效方式,是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的重中之重。结合实际来看,当前,一些地方在城市更新工作中还面临一些难点和堵点,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重建设轻治理。城市更新表象是建设问题,本质上是治理问题。在一些地方的城市更新中,由于治理短板,拆旧建新,引发很多后遗症。二是重行政轻市场。城市更新涉及面广,历史遗留问题多,过去很长时期以来都是以政府为主,行政力量强势主导,巨大的财政压力使城市更新难以持续。三是重地上轻地下。与地上的住宅加装电梯工作等相比,老旧小区地下设施设备的更新更为迫切。历史“欠账”多,前瞻性不够、规划设计有缺陷、标准过低等问题较为严重。加之地下空间、地下管线的管理分属不同部门,条块分割,难以统一规划建设。四是重外在轻内涵。在一些地方,城市更新变成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仅仅停留在表面彩化、立面美化和外面绿化,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有机更新。五是重拆迁轻保护。把城市更新等同于大拆大建,缺少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建,特别是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城市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不足。
新发展阶段的城市更新,应当坚持功能性更新、保护性更新、保障性更新、社会性更新的原则,创新工作思路,围绕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升城市更新质量。
坚持规划引领,破解城市功能再造难。科学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强化分区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土地、金融、财政、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政策和配套标准规范,推动人居环境与城市品质整体提升,推动物质空间与城市治理整体提升。统筹城市重点区域、老旧小区、文化街区、低效楼宇,通过建筑物和构筑物改造,植入文化元素,推动产业升级和功能重组,创造了新型的城市活力空间。
强化基层协商,破解百姓利益协调难。探索城市治理模式,以公共利益优先为主导,探索建立基层协商制度。建立“众智+众筹”社区参与平台,强化社区居民、产权单位在城市更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幸福邻里中心建设,提升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宜居性、包容性和生长性,让城市的更新迭代成为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的来源。
创新多元共治,破解各类主体参与难。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改造老旧小区,引入高水准物业公司,推进全链条质量管理。建立属地管理责任制度,加强街区范围内产权权利人和市场投资人在城市更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反映市场参与城市更新的意愿需求,推动政府与市场携手共同发力推动城市更新。
突出数据赋能,破解资源要素整合难。更加重视以数字化改革为总抓手,用数字技术打通部门、系统、地域、层级的界限,强化资源整合、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等平台优势,加大新增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容积率的奖励力度。进一步优化城市更新项目审批流程,探索建立规划、文保、建设、消防、绿化等联审机制。强化城市实体更新与数字更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为数字孪生城市、智慧街区、智慧楼宇奠定基础。
推动活化传承,破解文化遗产保护难。要守住不拆除历史建筑、不拆真遗存、不建假古董“三不”底线,不搞大拆大建,鼓励老旧街区、老旧厂区等改造重点地区、风貌保护区实施开发规模平衡转移,完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有效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连玉明,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