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人本交通 智慧驱动”于2023年9月24日在武汉成功召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景国胜应邀作了题为《城市更新背景下广州交通精细化治理实践与思考》的精彩主旨报告。
景国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
景国胜阐述了我国推进城市更新和开展精细化治理的时代背景,以广州市实践为例,介绍了广州在推进城市更新中交通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享了广州开展交通精细化治理的重要举措,对其他城市的交通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01
首先,景国胜结合新时代背景要求,指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需要高质量的城市更新。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很多交通政策对应的是土地扩张和机动车的快速增长。但目前社会正逐渐进入存量优化阶段,以往的很多策略在当前时代不能完全适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契合当前背景,需进一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02
景国胜认为精细化治理是城市治理现代化、高质量更新的重要着力点。
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贯彻精细化治理,城市精细化管理要通过“绣花”功夫,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5月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时强调“要同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从一开始就下好‘绣花’功夫”、“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03
景国胜介绍了广州城市发展的背景,并总结城市交通发展的三大问题。
广州已进入存量再利用为主的发展阶段。城镇开发边界内约80%为存量建设用地,广州已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其中,低效存量土地资源约610平方公里,约占现状建设用地的1/3。2013-2021年间,广州市土地供应结构中存量用地占比逐年上升,近三年来存量用地供应占比近半。预测未来15年广州年均增长建设用地不超20平方公里,低于过去10年水平,增量空间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在存量优化为主的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一是存量土地再开发带来的交通冲击大。
城市更新通常意味着开发强度、用地效益品质的多重提高,必然吸引更多交通量,给交通系统增加负荷;中心城区在交通供给无法大规模增加的前提下,如何提高交通系统承载力成为重大挑战;进入新发展阶段,人们不断追求健康、高品质、可持续的出行,需要多元化交通服务保障,对交通供给要求更高。
二是城市更新与交通提升缺乏协调,各自为政发展难以为继。
城市更新项目布局与交通设施关联度不高,交通供给增幅约为需求增幅的一半,更新项目对外衔接实施难以同步;城市更新中,交通配套建设相对滞后,未能匹配同期的需求;交通建设中,拆迁成本大(约80%),并且单一的政府投资难以为继。
三是存量交通治理手段有待加强,慢行精细化设计水平整体不高。
步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等出行占比超一半的慢行供给尚处于“有没有”阶段,“好不好”尚处于局部示范;慢行需求快速增长,2022年中心城区步行、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的占比达到55%,相比2019年增加13%,慢行空间保障不足;中心城区约47%道路未设非机动车道,大部分非机动车道较窄,80%不足2.5米,18%不足1.5米。
04
针对现状问题,景国胜从宏中微观层面,介绍了广州的实践与探索。
一是宏观层面,紧扣空间布局、时间计划、设施供需三个方面,体现交通引领、交通提升、交通约束、交通支撑等交通与城市更新的相互作用。
城市更新应配套提出更新布局方案和实施计划、交通建设近期实施计划、更新单元交通规划指引和交评指引,往上对接纳入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十四五规划,往下作为更新单元指引。
第一,让交通支撑和引领城市更新的空间布局优化。广州制定了《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更新的聚焦方向,对城市更新具有积极意义,利于职住平衡。
第二,形成分区差异化的城市更新交通发展模式。衔接更新分区,明确不同分区交通发展目标与重点:核心区交通品质优化,提升交通效率;中心城区及周边城区交通扩容增效,提升辐射力和快速互联效率,引导发展;外围地区加强交通衔接,有序提档,完善城乡交通体系,支撑城乡融合发展。
第三,制定城市更新和交通建设协同的实施时序方案。强化相互支撑,根据交通条件提出城市更新近期实施项目库;基于城市更新计划,提出近期交通建设项目。
二是中观层面,立足区域实际分门别类提出交通规划指引,明确交通等约束条件,制定城市更新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交通评估编制指引。
第一,针对“微改造、混合改造、全面改造”三种城市更新方式,历史文化保护型、重点平台型、人居环境提升型等六种城市更新类型,分类提出更新单元的交通协调规划指引,确保交通供需协调。
历史文化保护型应保护传统脉络,不再扩路,与名城保护要素相协调。重点平台型应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交通系统,加强公共交通用地保障,控制小汽车使用,建设立体慢行交通系统,保障慢行的空间和路权。人居环境提升型应提高路网密度,对外做好与交通性干道衔接,提高效率、优化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形成有效互补,完善通勤慢行系统。
第二,针对城市更新项目新增建设量大、实施周期长、用地零碎等特点,高标准、严要求制定城市更新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交通评估编制指引,统筹区域城市更新项目安排作为评估约束条件,确保科学性和先进性。
三是微观层面,通过“双微改造”,优化道路空间,以“小切口”快速实现群众出行品质大提升。
学校周边,提升通学路径精细化设计:建设趣味通学步道,引导儿童有序通学;完善通学路径慢行断面,区分干道及街巷道路通学道路断面;设置安全路口过街指示,精细化配套学校路段信号灯、限速牌、过街标志标线;强化接送场所等候空间设计,等候空间需因地制宜设置风雨廊、休息座椅,提升儿童及家长停留的舒适度。
医院周边,提升就医路径精细化设计:增加过街及慢行通道无障碍精细化设计,满足无障碍慢行需求;新增风雨连廊,医院与餐饮住宿、地铁口之间的风雨连廊,打造友好慢行路径;多措并举,缓解停车与慢行冲突,增设立体停车设施或地下停车库,在临近医院门口增设即停即走泊位;打通医院周边背街小巷,疏通慢行网络。
轨道站点周边,提升通勤路径精细化设计:充分发掘老城区轨道站点周边街巷的交通功能,通过打通街巷、改善路面铺装等方式提高街巷的慢行通行空间与品质;注重对行人通行空间环境的营造;通过优化道路断面形式、平整路肩等方式,拓宽非机动车道;协调非机动车与停车公交关系,协调路内停车,增设非机动车道。
05
景国胜在加强城市更新交通治理的顶层设计、智慧治理、精细化设计技术指引、实施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城市更新交通治理的顶层设计,综合施策。交通治理更强调灵活性、协调性、沟通性,一揽子技术管理政策举措。宏中微观、快与慢、静与动、地上与地下、公共与个人高度协同;重视老城区的城市更新,破解老城“空心化”和“老龄化”难题。
第二,更加重视数据的统筹应用,实现智慧治理。近几年广州建立的广覆盖、多维度的综合数据底盘,更好地服务了城市更新与交通治理工作,促进交通治理现代化。
第三,加强存量交通空间精细化设计技术指引。从保障路权的慢行空间设施设置、减缓速度差的慢行安全设施设置、加强交通标识、交通组织的慢行设施设置等方面出发,形成系统性的慢行交通设施适配方法。
第四,多部门联动,健全创新协调的工作机制,使其成为实施机制的重要保障。
供稿单位: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供稿人:吴宁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