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人文城市视角下街道空间场所营造效果评价

2024-06-21 10:21 来源:《城市交通》

作者 | 周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街道串联宏观层面的道路网络、交通系统,中观层面的景观环境、建筑构造,以及微观层面的个体用户、家具小品。方寸之间,展现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交通工程师、景观规划师以及城市管理者的专业技艺和竞争融合。街道空间设计需要将城市规划、交通工程领域的大尺度设计手法收缩到建筑设计、景观营造的小尺度设计层面,只有增加设计的精细度,关切使用者的感受、呼应使用者的需求,才能实现街道在物质层面的升级更新和人文层面的活化再造。好的街道空间一定是具有人文属性,让使用者可见、可感、可融入的城市场所。可以从以下5个维度评价街道空间场所营造的效果。

1)开放度

好的街道空间应该具有普惠性、可达性、可使用性。我们的城市里,仍有太多普通人不可企及、无法抵达的空间,通过收费、限流等形式变成一个个被少数人垄断的空间。北京的后海一带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从前这里是一个完全面向大众开放的公共空间,常有老人在那儿游泳、下棋、遛弯。但从2003年之后,仿佛一夜之间,整个后海的滨水岸线全部被酒吧、夜店所代表的消费业态所垄断,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免费接近水边的区域。好在这种情况后来得到整治,现在后海的滨水区域又重新回归了大众。城市的稀缺资源究竟该用于产生商业价值还是普惠性的大众服务,这涉及城市根本性的价值取向问题。

2)丰富度

好的街道空间应该能够提供多样性的生态位。城市社会生态系统是由庞杂多样的利益群体构成的,每个群体都渴望拥有属性独异的生态位。我们的城市往往对此视而不见,仅仅提供均一化的公共空间。事实上,公共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十分粗糙的概念,它仅仅是设计的起步方向而并非终点答案,其中有很多可能性的分支与细节有待探讨。因此,所谓统一、通用的公共空间设计实际上并没有关注到社会群体的分异性,反而反映出大部分设计者认知分辨率的不足。

即使在多样性之中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可以通过个体之间的离散度加以衡量,而蕴含在多样性之间的差异也是多样化的。例如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的松阳老街,其多样性和离散度完全超越其他以文物保护为目标的项目。它没有单纯进行商业化改造、摒弃旧有的生活面貌和人文环境,而是将居民生活与历史街区保护有机结合并适当引入商业开发,在确保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开发。

3)活跃度

好的街道空间应该给城市带来吸引力和生动感。很多街区改造中的建筑场所往往不对公众开放,仿佛决绝独立于街道社区生活之外,并没有给社会大众提供进入自己内部空间、让自身活跃起来的机会。在生动性方面,广东省清远市连州摄影博物馆展现了具有突破性的设计和管理理念。这个空间完全面向公众敞开,老人在这搓麻、打牌、喝茶、聊天,对面中学生课间和放学后会冲过来在楼梯上追跑……正是因为它的开放性,给周边邻里带来了强烈的吸引力。

这座建筑的态度之谦逊是大部分精英建筑难以企及的。虽然身处连州市这座小城,周边都是老旧低矮的建筑,但是这栋三层高的博物馆并不像其他新建筑那样十分突兀地与左邻右舍刻意拉开距离。为了和旁边的老建筑相协调,它将衔接的部分做成里出外进的不规则状态,特意将体块切碎、尺度做小,因此在旁边行走观看的时候不会感受到它对周边建筑的俯视。建筑的融入度正是街道空间一体化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却是常常被忽略的环节。

4)颗粒度

颗粒度指一种对广域世界的细腻认知。除人的情感、心理的多样性分布之外,还应当看到其他物种的需求。例如同济大学主持设计的上海市系列社区花园之一创智农园。它位于城市的一片三角形的“三不管地带”——一边是老旧社区,一边是高档住宅区,其中隔着20年的发展鸿沟,还处于两个区模糊的行政边缘之间。由于现代城市的居住小区无形中起到萃取的作用,它将不同的聚落用清晰的边界划分出来,把城市变成一块块割据的领地,因此原先这个地方带给人一种强烈的割裂感。由于社区花园的出现,两边的居民都跑来种菜、种花、聊天,这在非常微观的尺度上有效弥合了社会分裂的危机。

这个项目令人感动之处还在于,它针对不同昆虫提供了不同的繁衍、过冬的环境,这些空间是不会受到人类打扰的,所以转年大家可以听到唧唧虫鸣,看到蝴蝶飞舞。这给生活在那里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从小用细腻的情感分辨率和使用多感官直接与自然接触的机会。类似的设计还有蚯蚓塔、青蛙之家。反观一些大尺度的景观设计,只是种树、种花。大众对于城市的想象力匮乏正是由于长期浸泡于这些枯燥乏味的平庸设计中。而颗粒度所带来的多域感、大跨度,能够帮助我们找回被隐性剥夺的身体感受和想象力。

5)冗余度

设计工作的结束只是空间融入城市的开始。设计需要给发展留下一些不被定义的冗余空间,这种看似多余的考虑既是城市中最具魅力的部分,也是未来涌现更多发展机遇的可能性。例如,成都市的猛追湾街道改造更新项目,它不同于很多改造项目将消费群体设定得高度一致——所谓有品味、讲格调、经济实力强的人群,而是以消费群体的高兼容性取胜。在这里你会看到多样的群体,跳广场舞的退休老人、活力四射的年轻人、悠闲的本地居民、好奇的外地游客以及残疾人等。从硬件设施水平上来看猛追湾并不突出,但是在城市生活多样选择的冗余度上却值得学习。正是因为这种纯粹的冗余和“无意义”,人生才具有了美感。

好的街道改造项目并不活在照片里或者网络上,而是通过使用者的现场体感和视觉感知被烙印在记忆里。有时候,设计图纸上雄心壮志、神采飞扬的方案,落到实际空间中可能会大而不当,干扰周围居民生活,使用者身在其中也会产生疲劳感和压迫感。而有时候,真正打动人心的设计不见得有恢弘的尺度、高级的材质、洋气的造型,而是能低调地融入环境、温柔地包裹住身处其中的使用者,让自己成为容器,让使用者成为空间的主体并创作记忆。

好的城市一定是时间积淀的产物。只有通过时间长河中层层叠加的设计,才能不断衍生出新的线索。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原有偶然、不兼容的逻辑线索,单一设计乃至集群设计都无法实现这种互相冲撞、扭打、暧昧、缠绵的状态。空间设计始终存在于各种约束之下,而解决这些约束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创造力的过程。正是这种创造力赋予了空间设计自由。因此可以说约束即自由,这是优秀设计的核心所在。

在城市中,突破定义空间能够带来一种极其宝贵的生命感。我们往往将公共空间看得过于神圣,这反而在不经意间对设计者和使用者造成了一种多方压迫感。优秀的设计者应当消解掉这种庞大的概念,使公共空间重新回归其本应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外部束缚解开的时候,公共空间的潜在可能性才得以无限展开。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汤海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