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政府正式印发《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30年,厦漳泉都市圈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一体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厦漳泉都市圈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都市圈的样板。
《规划》共约3.4万字,分为9个部分,从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共建高效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共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产业链群、共营普惠便民幸福生活圈、共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圈、共同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共建世界闽南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等方面提出了清晰的路线表和施工图,勾勒出厦漳泉都市圈发展新画卷。循着《规划》的指引,厦漳泉三市将强化产业协同,加快互联互通,共享优质服务,创新跨行政区域的管理方式,确保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重大事项落地落实。
厦门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厦门将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围绕发展规划一体化、产业协同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创新,为全国都市圈发展探索新路。”
■厦门地铁6号线角美段附近已成厦漳融合热土。
【规划亮点】
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
着力构建“一带两轴三核多片”空间格局。
一带集聚:依靠福厦高铁、福厦铁路、漳汕高铁、厦深铁路、城际铁路R1线和沈海高速、国道G324、G228等互通互联的沿海交通网络,建设人口与产业集聚、创新要素集聚的沿海城镇发展带。
两轴协同:依托厦龙铁路、厦蓉高速公路等骨干交通建设厦门—漳州北部山海协同发展轴,依托兴泉铁路、厦沙高速、泉南高速等建设厦门—泉州北部山海协同发展轴,打造贯通山海、联接中西部的重要通道。
三核引领:充分发挥三市主城区的核心引领作用,功能调整、优化开发,形成“分工协作、错位发展”的格局,构筑“闽南金三角”的支点。
多片合作:以跨行政区城镇圈为抓手,共建一批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区域发展功能平台,率先在规划统筹、政策协调、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
构建“轨道上的都市圈”
《规划》提出,加快推进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厦门轨道交通6号线漳州(角美)延伸段等项目建设。织密都市圈公路网,争取三市主城区15分钟到达城际轨道站点,全面打通拓宽海沧—角美、集美—长泰、翔安—南安等交界地区的“断头路”“瓶颈路”。全力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加快建设厦门翔安机场,深入实施厦福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程,构筑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将厦漳泉枢纽集群打造为国际性综合枢纽。
共建千亿级现代优质产业链群
《规划》提出,厦漳泉都市圈要共建千亿级现代优质产业链群,打造我国东南沿海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产业高地。
具体规划包括:打造“技术研发—产品转化—成果产业化”一体化的区域科技创新走廊。联动打造创业孵化热土,推进技术成果商业化、双创孵化和创业服务能力提升。共建现代优质产业链群,合力壮大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纺织鞋服制造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共促核心产业链整体提升,坚持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提高三市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共营普惠便民幸福生活圈
要建立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实现“同城待遇”;完善都市圈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协同工作机制;协同扩大优质教育供给,鼓励优质学校跨地区合作办学;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实行与产业链相配套的中高职学校紧缺专业在都市圈内贯通招生;推动病历、医学检验检查结果跨地区、跨机构互认互通等。
共守现代化生态圈
加强生态环境共同治理,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常态化开展空气质量监测预警分析研判;构建自然生态屏障,构筑海沧—角美、翔安—南安生态联通廊道,推进长泰、安溪、南安、厦门北部等跨界山体联合开发与保护;推进美丽海湾协同保护,共同完善“陆—海—空”立体观测监测网,推进海漂垃圾综合治理。
构建闽南文化共同体
《规划》提出,要构建厦漳泉为母体的闽南文化共同体,建设有温度、有烟火气、有人情味的现代都市圈。
具体来说,要共建闽南世界遗产风景道,串联“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福建土楼打造世界级文旅名片;围绕闽南饮食文化、闽南语歌曲、红砖骑楼、侨批文化等同源文化和信俗,打造闽南都市圈超级文化IP矩阵和共享模式;弘扬爱拼敢赢、敢为人先闽南企业家精神,共同举办“闽南企业家日”,打造企业家精神交流盛会。
发展目标
到2030年,厦漳泉都市圈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实现新联通,“轨道上的都市圈”和“1小时通勤圈”更加成型。产业创新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公共服务得到新提升,跨城乡和跨区域流转衔接制度不断完善。生态环保取得新成效,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闽南文化得到新传播,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协同发展机制取得新突破,提供更多全国首创的都市圈协同建设经验。到2035年,厦漳泉都市圈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都市圈的样板。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