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24合肥城市专题-营城惠民-城市治理新标杆 > 正文

合肥变“沉睡”的土地为发展的“活水”

2024-07-10 15:29 来源:i自然全媒体 作者:罗云峰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的重要论述,全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和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构建“一个专班、一组方案、一套政策、一批项目”的工作体系,抓实抓细各项试点任务,全面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5年来,全市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累计下降25.6%,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要素支撑。

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国土空间规划是空间利用的指南,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控的“第一关口”。合肥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完善“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把约束性指标层层传导到各级各类规划。

总体规划层面,合肥在编制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增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篇章,定期开展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潜力和体检评估,建立细化到乡镇的主体功能区体系,精细划定“三区三线”,推动要素资源精准配置;专项规划层面,将节约集约理念贯彻到城市更新、土地综合整治等相关工作,系统编制低效用地再开发、土地收购储备等25个专项规划,为片区综合开发提供规划支撑;详细规划层面,精细编制覆盖中心城区的115个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邻避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划定实施层面的再开发空间单元,指导规范再开发项目有序实施。

夯实政策支撑,提升管地用地效益

在低效用地再开发实际工作中,合肥聚焦收储、供应、管理、整治等关键环节,构建全流程、全领域、全周期的土地政策体系。

一是健全收购储备制度,修订市级土地储备实施办法,优先储备空闲、低效利用的存量建设用地,创新片区收储和做地模式,推动储备土地快速变“净地”。

二是创新土地供应模式,细分新型工业、科研产业等用地类型,创新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模式,鼓励多方式供应,更好满足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

三是优化土地管理机制,建立全业务链监管体系,将土地坐标、报批供应等信息集成为二维码,实现“一码管地”;联合多部门创新低效土地利用“健康体检+土地管家”管理模式,为低效用地把脉问诊、对症下药。

四是探索资金平衡机制,分级分层推动项目平衡、片区平衡、区域平衡、市域平衡,通过经营性地块开发收益,反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投资,为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提供可持续资金支持。

五是完善效益评价体系,开展亩均效益评价,以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促进工业企业提质增效。

分类盘活存量,提升空间转换水平

为了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合肥制定低效用地认定标准,开展工业用地详查,建立全市统一、动态更新的工业用地数据库,绘制全域土地清理“一张图”,完成低效用地试点地块“上图入库”,全面准确掌握低效用地底数。

全市系统实施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三大行动,推进104个城中村、3.4万亩用地改造攻坚,“一地一策”处置低效工业用地。针对涉法涉诉低效用地,合肥创新行政司法协同机制,建立线上司法查控系统,推动低效工业用地快速妥善处置。去年,全市处置批而未供土地3.57万亩、处置率35%,超目标10个百分点;处置闲置土地1.75万亩、处置率71%,超目标46个百分点;盘活低效工业用地1.04万亩,其中低成本方式盘活比例达70%以上。

合肥还创新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坚持市场取向、政府引导,综合运用依法收回、项目嫁接等方式,推动低效用地转变为新兴产业、高端商业、公益事业用地。比如,积极探索“科创+城市更新”路径,通过购、租、改等方式,改造提升低端商办楼宇及配套设施,打造了300万平方米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科大硅谷”,成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头。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城市更新的“经济账”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