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城市轴线:秩序与文化的象征

2024-08-15 09:13 来源:光明日报

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的城市轴线。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的城市也有轴线,轴线规划在空间功能、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jpeg

特奥蒂瓦坎城遗址 资料图片

Ⅰ 相通的秩序之轴

中国的城市中轴线与欧美国家的轴线(axis)在语义上存在细微差异。在古代中国,“中”象征尊贵,强调“以中为尊”,代表儒家的“中庸之道”,并与北斗七星的位置相呼应。《吕氏春秋》提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这种布局的“中线”即中轴线,受“面南为尊”“前朝后市”等方位文化影响,必须居中于城,并遵循从北至南的方向和方位秩序。而英语“axis”起源于16世纪40年代的拉丁语“axis”,代表“轴”“枢轴”。《韦氏大词典》中,“axis”主要指“物体可以绕其旋转的直线”或“物体相对于其对称的直线”,不强调方向和位置居中。

因此,欧美城市的轴线可以朝任意方向,并发展出中心对称的“X”形或星形多分支系统。例如,巴黎新区在规划中采用了放射性轴线系统,轴线成为该历史地段的控制性骨架,通过主、次轴的放射性结合,控制该地段空间和环境的整体结构性。而中国古代都城的中轴线则采用南北向主轴模式,发展出如棋盘般的多条平行辅轴。中轴线与轴线(axis)的含义差异,导致了东西方早期城市轴线建设风格的不同。两者风格虽有不同,但都是由“控制整体的主轴”和“组织区域的次轴”构成城市轴线系统。随着城市的扩张,主轴线在地段的中心性被延续深化,向周围延伸出多层级的次轴线,以确保主轴线的可达性,最终形成主次分明的城市轴线网络体系。

2.jpeg

卡尔纳克神庙 资料图片

我国中轴线的雏形源自《周礼·考工记》,在规划都城方面,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之论。汉代以后,中国都城建设皆以此为依据,强调礼制,择中而立。日本的奈良和京都、韩国的首尔、越南的河内和顺化也沿用了这一模式,体现了中轴线理念及其背后的礼制思想对东亚文明的深远影响。

西方城市轴线的雏形最早出现于古代宗教建筑之中,如古埃及“底比斯城”,该古城以历史悠久、建筑雄伟、壁画精美著称,197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埃及新王国时期是“神庙建筑的黄金时代”。当时的首都底比斯,神庙比比皆是,有的宏伟壮观,有的古朴典雅,有的则以精巧的装饰见长。底比斯最大的神庙是卡尔纳克神庙,神庙总体呈长方形,南北走向,四周以围墙环绕,建筑布局基本上轴线对称。古代美洲“特奥蒂瓦坎城”是印第安文明的重要遗址,也是拉丁美洲规模最大的城市遗址。其主要建筑有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羽蛇神庙等,构建了明显的神庙轴线。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方格路网规划中的干道演变为城市轴线。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轴线主要体现在建筑或广场上。17、18世纪巴洛克主义兴起,西方“轴线”规划热潮出现。巴黎因此“大拆大建”,修建了著名的轴线群。由于殖民扩张,西方巴洛克式轴线布局影响了美国华盛顿、澳大利亚堪培拉、印度新德里等城市的建设,还引起许多现代城市纷纷效仿。但无论是中国还是法国的轴线,最早都体现了对秩序与权力的重视,也因此在王权时代流行起来。

3.jpeg

法国巴黎轴线航拍图 资料图片

东方的“中轴线”和西方的“轴线”本质上都是城市中具有长度和方向的线,由道路、建筑物、广场、构筑物、自然风景等不同要素排列组合形成。目前较为传统的轴线表现形式是由建筑群、广场和道路组合构成,如宫殿群、御道和广场的结合,还会添加纪念性雕塑作为构筑物来丰富轴线形式;较为现代的形式则是在轴线上修建城市地标建筑、景观公园、交通枢纽。轴线上的节点元素通常是重要建筑物,它们定义了轴线的长度和方向,具有特殊的功能和意义。

北京中轴线因皇家建筑遗址而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如故宫三大殿和后三宫,展示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庄严的政治形象。目前,北京中轴线仍在发展,以大兴机场的凤凰造型呼应奥森公园的龙形水系,彰显中华民族的龙凤传奇。与北京相似,巴黎也通过政治与文化建筑群塑造城市权力轴线。它运用了放射性轴线的连续性,主轴线对整体进行定位控制,拉德芳斯大门虽然偏转了一定的角度,但和巴黎凯旋门、香榭丽舍大道、协和广场基本处在同一条轴线上。前者是现代巴黎的象征,后者是古老巴黎的代表,二者遥相呼应。主轴线在历史环境中的中心性被延续深化,并且逐渐扩大,次轴向周围延伸,表现为放射性轴线,并以主轴为中心,形成关键节点,例如广场等开放空间,构成放射性轴线的空间体系。如今,巴黎轴线始于卢浮宫,贯穿凯旋门、杜乐丽花园、协和广场、戴高乐广场等城市地标,香榭丽舍大街东段更是历史文化遗存集聚区。

历史较短的现代城市往往缺乏历史遗址,轴线主要由政府机构、地标和文化建筑串联组成。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受巴黎影响,起初以国会、白宫和华盛顿纪念碑组成三角形的城市权力轴线。20世纪后,轴线向西侧和南侧延伸,增加了林肯纪念堂、杰弗逊纪念堂,形成以华盛顿纪念碑为核心的十字轴线,并规划了博物馆区。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轴线功能与华盛顿相似,设有议会大厦、高等法院等政治机构,以及国家图书馆和国立美术馆等文化设施。

4.jpeg

巴西利亚轴线 资料图片

有着“飞机型”轴线布局的巴西利亚是当今世界“最年轻”的首都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巴西利亚十分注重轴线分区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其“飞机型”轴线结构中,头部为三权广场,连接政府机构;头部到尾部连接文化、体育和商业建筑,两翼为居民区,城市结构清晰,充满了现代理念的城市格局、构思新颖别致的建筑以及寓意丰富的艺术雕塑,使其蜚声世界,璀璨辉煌。

Ⅱ 多彩的轴线文化

城市轴线不仅具有政治功能,还因能举办各种活动而具有生活意义。

北京中轴线与民众的情感关联可以体现在这条线上的景观中。例如开国大典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具有人民性和社会性的空间文化、艺术景观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巴黎的轴线也是国家大事和集体庆祝活动的首选地。戴高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抗击德国的侵略,带领法国取得二战胜利。他曾于1944年率领部队穿越凯旋门在香榭丽舍大街上游行庆祝。这显示了巴黎城市轴线成为重要活动场所,能够唤起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民族认同感。

城市轴线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中演变出不同功能,从古代的政治权力中心转变为现代的商业与旅游枢纽。沿北京中轴线,经过永定门、正阳门,一路向北,穿过故宫、景山,到奥林匹克公园,再到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北京中轴线早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黄金旅游线。除此之外,巴黎的“皇后林荫大道”逐步演变成现代都市街道;柏林的“林登大街”轴线从16世纪的“皇家狩猎场骑马御道”变为17世纪的市政大道,并与绿色走廊相连,18世纪又新增文化设施。这些曾以皇家权力为主的轴线,如今已发展成集经济、政治、文化、景观、交通于一体的城市枢纽。城市轴线的功能复合性造就了空间多样性,并优化了城市各部分与环境的关系。

在社会功能层面中,轴线承载着社会文化和信仰,体现地方特性和精神。在印度尼西亚,受到早期印度教影响,山象征着天堂和祖先,海洋象征着世界。其城市轴线的规划使用了山川、海洋等象征宇宙力量的物理形式,比如,日惹市建立在默拉皮火山和印度洋之间的“定向轴”上,轴线蕴含“人类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旅程”的哲学深意。沿主轴可见多处象征元素:有着两棵榕树的阿伦-阿伦-基杜尔广场象征婚姻,向北的狭窄道路象征着婴儿出生;日惹王宫象征着人类生活、行为规范和决策的地方;阿伦-阿伦洛广场代表人类社交场所,向西的大清真寺象征真主在世间代理人哈里发的责任。

西方城市轴线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其在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中的双重角色,还因为其根本上受到宗教和哲学的影响。早期巴洛克风格的轴线强调宗教的权威,通过轴线连接各种建筑元素,突出其“不朽”的力量。东方中轴线则蕴含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和老子“象天法地,天人一体”的宇宙观,体现中国哲学对城市结构的影响。部分传统印度教城市规划也通过宗教定向轴塑造城市结构,表达对宇宙万物的敬意。

经过历史的积淀,城市轴线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相关理论应运而生。19世纪,美国察觉到城市轴线在欧洲城市中的功能和美学作用,“城市美化运动”兴起,并在20世纪迎来热潮,发展出诸多的城市轴线。在当代城市轴线规划中,人们认为城市轴线能够激活大众需求,促进城市设计和城市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新城市主义”运动诞生,目标是建立社区意识和开展生态实践,提出了将城市轴线与社区街道网络和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的新要求。

目前,轴线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尤其在生态实践方面。202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提出“绿轴计划”,面对一系列因公共空间不足而导致的城市问题,市政府开始更多地考虑打造“超级街区”,通过构建绿轴来重新组织街道,优先建设连接绿色空间网络和社区的“绿轴”,提升市民进入绿色空间的便利性,以应对气候危机。绿轴系统首先要保障行人安全,无论行人选择步行、短暂休息还是社交活动,均拥有优先权;其次,设计无障碍街道,实现行人步行顺畅无阻;再次,增加城市绿化,注重增设各类公共设施如长椅、喷泉等。绿轴的交叉点,将被塑造为广场空间,打造为集绿化、通行及休憩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场所。

20世纪80年代末,韩国首尔市郊第一代新城引入以商业为主的“服务轴”概念,到了21世纪,第二代新市镇建设经过对第一代的反思改进,轴线开始连接广阔的线性公园,实现了从“商业服务轴”到以公园为中心的轴线转型,追求绿色环境可持续发展。

Ⅲ 传承与保护

波兰维拉诺夫皇家轴线因盲目地开发更新,导致古迹受损。19世纪到20世纪,其轴线部分区域被农民和荷兰定居者占用,农业生产破坏了轴线东段遗迹。20世纪下半叶,大规模的住宅开发导致轴线的乡村景观特征消失。如今,当地政府开始制定皇家轴线保护计划,淘汰有损轴线景观的设施,并鼓励社会共同参与保护。

许多城市的轴线蕴藏或象征着历史文脉,其重要价值亟须理解和认可。印度尼西亚的日惹轴线及其历史地标于2023年申遗,南北长六公里的轴线以日惹王宫为中心,连接着默拉皮火山和印度洋,轴线南北两侧的主要文化古迹和地标通过重要仪式连接在一起。它体现了爪哇文化中关于宇宙的主要信仰,包括生命周期的标记。

城市轴线的文脉犹如一本故事书:轴线中的空间与建筑如同舞台背景,而生活于轴线中的市民则是主角,在这里连续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悲喜剧,城市中的各种元素如同忠实的记录者,承载了城市轴线的记忆。城市轴线文脉作为轴线之“魂”被不断传承。

对轴线规划形式的文化遗产认可,是城市规划的新起点。未来,城市轴线这一文化瑰宝会更加受到重视,市民参与保护将成为城市的新风尚。在国际学术界,社区参与已成为遗产保护的核心议题。因此,相关城市应积极鼓励社区参与轴线保护,并在城市各片区发展“不同层级的次轴”,加深轴线与百姓生活的亲密关联。同时,要为这条轴线披上绿色的华服——植被,使绿色空间交织成网,用公园、基础设施串联城市轴线这一健康脉络,让城市轴线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者。

步入智能时代,轴线的保护与发展更需搭上数字人文艺术的快车,利用高科技,对轴线进行“智慧解剖”、科学分析、艺术呈现,并采用数字化工具记录实体与文化信息,让轴线景观跨越时空界限,广泛传播。在轴线的动态呈现上,数字人文能够展现动态影像、模拟特定场景;在静态表现上,可以创造在线平台化的美术馆,让图像与模型共舞;在沉浸式体验上,可利用VR/AR技术为市民打开通往轴线文化秘境之门,让历史触手可及。意大利的“文化遗产风险地图”非常值得借鉴,以此为轴线披上保护的铠甲,精准计算艺术资产的安全指数,为灾害和危机管理提前布局,让保护更加有的放矢。

最终,城市的轴线可以成为一个多元、动态、可持续的文化生态系统,它不仅提升城市管理的艺术,美化市民的生活,还将引领城市向着更加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吕舟:国际专家对北京中轴线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