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住建部:建立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新机制

2024-08-23 15:28 来源:国新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8月23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副部长董建国、副部长秦海翔出席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

文字实录

倪虹: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介绍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首先,我代表住房城乡建设部,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的关心、关注和大力支持。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住房城乡建设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重点向大家介绍三个方面情况:

第一,在住房和房地产方面,我们持续优化房地产政策,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400多万套,1.5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第二,在城市工作方面,我们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超过9.3亿人生活在城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超过25万个,惠及4400多万户、约1.1亿人。

第三,在建筑业发展方面,我们深化建筑业改革,推进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努力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作贡献。2023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1.6万亿元,增加值达到8.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8%,吸纳就业超过5000万人。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生性强是住房城乡建设工作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下一步,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人民至上,聚焦制约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以夯实基础、深化改革为主线,以完善机制、体制、法治为重点,以让人民群众住上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为基点,统筹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各项改革,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进一步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系统开展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以务实行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贡献。

下一步,我们主要有这些改革工作需要抓,也和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在理念上,深刻领会“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设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好房子。二是在体系上,以政府为主满足刚性住房需求,以市场为主满足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三是在制度上,改革完善房地产开发、交易和使用制度,为房地产转型发展夯实制度基础。四是在要素配置上,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

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市场仍处在调整期,随着各项政策的实施,市场出现了积极的变化。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看,从人民群众对好房子的新期待看,房地产市场还是有很大潜力和空间。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因城施策,狠抓落实,就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第二,建立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新机制。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适应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阶段的新要求,进一步深化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改革,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坚持“先体检、后更新”,体检发现的问题就是更新要解决的重点,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第三,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坚持标准引领、科技赋能,以改革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竣工验收等一揽子基础性制度为重点,着力打造现代化建筑产业体系,构建诚信守法、公平竞争、追求品质的市场环境,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全社会提供高品质建筑产品。

我先介绍这么多。下面,我们也很高兴回答媒体的问题。

人民日报记者:中央强调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上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对此作出了明确要求。请问,目前这项工作进展如何?接下来还有哪些考虑?谢谢。

倪虹:谢谢您的提问。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以后,大家都很关注,我们也一直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落实。这个问题请董建国副部长来回答。

董建国:人民日报记者的提问,涉及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这是党中央为了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新形势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实现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已有的房地产发展模式,是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所以新模式的构建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实践。我们和有关部门一道,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完善住房供应体系,重点是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印发政策文件,指导各地坚持以需定建、以需定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收入群体刚性住房需求。

第二,部署各地以编制实施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住房发展计划为抓手,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今年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通知后,各地陆续编制并公布住房发展年度计划,同时开展前期工作,积极谋划“十五五”住房发展规划。

第三,有力有序推进现房销售,指导地方选择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土地出让时就约定实行现房销售,结合实践制定配套政策。不少地方已经推出了一批现房销售项目,探索商品房销售制度改革。

第四,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推出项目“白名单”制度,以城市为单元、以项目为对象,给予合规项目融资支持,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从依赖主体信用向基于项目情况转变。

第五,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目前,上海等22个城市正在试点。特别说一下房屋养老金,个人账户通过缴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已经有了,试点的重点是政府把公共账户建立起来。

第六,建设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我们在立标准、抓样板上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下一步还要在建体系、优服务上下功夫。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高质量发展的模式,是协调发展的模式,是安全发展的模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将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总结前一段相关试点实践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牢牢抓住让人民群众安居这个基点,加快改革完善商品房销售以及土地、金融、财税等基础性制度,以改革促制度创新、以改革促新模式构建、以改革促产业发展,坚决把党中央部署的这项任务落实好,努力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随着人们生活的多元化,对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咱们住房城乡建设部也多次表示要让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所以我的问题是想问一下,下一步打造“好房子”有什么样的考虑和计划?谢谢。

倪虹:谢谢您的提问。“好房子”我相信大家都很关心,我本人也很关心,我也想住好房子。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建“好房子”?第二,什么样的房子是“好房子”?第三,我们怎么建设“好房子”?

第一,为什么要建“好房子”?首先,我们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那么人民的幸福怎么理解?其实最朴素的理解就是安居乐业。什么叫幸福?就是能安居乐业,这是最基本的,安居才能乐业,要安居,就是要住“好房子”,所以我想,这就是践行我们党的初心使命,要求我们做这件事情。其次,我们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现在我们国家的住房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刚才我在开场白中讲到,现在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超过40平方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功能、质量有了新期待。所以我想,在这样一个时候,我们就是要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新型的建造技术等新技术,以及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应用到我们的房屋建设中去,引导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从过去注重速度、数量,转向追求高质量、新科技、好服务,使我们的房地产业和建筑业能够真正转型发展。可以说,党中央有要求,人民群众有期待,我们住建部门就要有行动。

第二,什么样的房子是“好房子”?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民需求的变化,“好房子”也是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好房子”,甚至不同的面积、不同的价位,也都有不同的“好房子”,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自己的“好房子”。归纳起来,我觉得有这么四个特征:

一是绿色,绿色就是让人们住得健康。在这方面,有这些维度和人们的“住”密切相关。比如,房间的高度、室内的温度、湿度、空气的净度和房间的亮度,都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的“好房子”就是让人能够感到舒适,这就需要把房子设计好、建造好,包括把门窗密封好,墙体隔音做好等。前一段住房城乡建设部征求人民群众对住房建设有什么要求,隔音是排在第一的,卫生间不串味儿是排在第二的,第三就是渗漏和开裂,建设“好房子”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二是低碳,低碳就是要为居民省钱,也为社会节能。怎么省钱呢?建筑领域有三个环节,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建造过程、全生命周期使用过程,要用能用碳。“好房子”要质量好、性能优、使用寿命长,而且在全生命周期使用环节上能够更加节水、节电、节气、节能,既为居民在生活当中降低成本、减少支出,又为社会节能降碳。

三是智能,就是让居民用得更方便。现在电动汽车数智化程度很高,已经成为移动的终端,我们认为“好房子”应该成为一个不动的更大智能终端,有很多的应用场景,比如说智能感应方面,能够监测室内环境的变化,根据需要来调节温度、亮度、湿度、空气的净度。比如说智能控制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遥控、感应,做到“君子动口不动手”,对门窗、照明、空调、室厅、厨卫等设备方面实施智能控制。还有智能电器,比如说智能冰箱,将来会提醒你的食物短缺了、没鸡蛋了,下班路过超市买鸡蛋回家。食品到期了,再食用不安全了。所以我们在“好房子”建设中,为科技创新留出了一片天地。

四是安全,要让居民住得安心和放心。一是房屋的本体安全,结构要牢固,抗震防灾。二是设施设备的使用要安全,在水、电、气、热和电梯等设备上安装一些传感器,有问题的时候能够报警。三是使用人的安全,通过智能物联能够发现家里有意外的情况,老人、小孩在家里能够得到安全的保护。

“好房子”的内涵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创新发展和不断丰富,所以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帮我们寻找和发掘,让我们大家一起推动建出更好的房子。

第三,“好房子”怎么建?这是个系统工程,是个应用场景,是个新产业,我认为,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赛道。它不仅会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对于扩内需、稳增长,都会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方面,“好房子”要有好标准。我们要完善“好房子”的标准体系,全面提高设计、材料、建造、设备以及无障碍、适老化、智能化等标准。

第二方面,“好房子”需要好设计。我们将引导广大的设计师精心设计好每一栋房子,特别是让每一平方米都能够物尽其用、物有所值。

第三方面,“好房子”需要好材料。我们将着力推动新材料的研发应用,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不断提升建筑材料的保温、隔热、防水、环保等性能。

第四方面,“好房子”需要好建造。我们要强化科技赋能,推广绿色建造、智能建造等新型的建造方式,要像造好汽车一样造出“好房子”。

第五方面,“好房子”需要好服务。我们将实施居住服务提升行动,下大力气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支持养老、托育、家政等线上线下的生活服务。

新房子我们要把它建成“好房子”,老房子我们也要结合城市更新,想办法把它改造成“好房子”。

有了“好房子”,我们还要建设“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舒心、更安心。谢谢!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非常重视城市更新工作,不少城市更新后,因为颜值和气质纷纷登上热搜。请问,在城市更新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分享?下一步还有哪些举措?谢谢。

倪虹: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阶段一个必然过程,现在我们既有建筑已经远远超过了新建筑。所以说,如何保持这些既有建筑的功能和使用、城市更新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城市更新还需要规划、建设、管理等一系列改革。这项工作秦海翔副部长分管,请他来回答。

秦海翔:谢谢。大家确实非常关心实施城市更新的相关工作。因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这一重大决策部署,这几年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出政策、推试点、抓项目,指导各地扎实推动城市更新行动,这项工作应该说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城市更新行动的几项主要工作。

第一,大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这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这几年,我们聚焦“为民、便民、安民”,通过抓楼道革命、环境革命、管理革命“三个革命”,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19年以来,我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的老旧小区25.88万个,惠及了4434万户、约1.1亿居民。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我们共改造提升了水电气热等老化管线32.6万公里;加装电梯12.5万部,增设了养老、托育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7.27万个;同步还实施建筑节能改造4.23亿平方米;增设停车位36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11.7万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75.5万个;同时,我们还新增了一些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场地2800多万平方米。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同时,我们坚持以“小切口”来改善“大民生”,不断加强群众身边的公园绿地、运动活动场地等建设,我们还建设了口袋公园4万多个、城市绿道10万多公里,我们还在6100个公园中开放共享了1.1万公顷草坪,为群众亲近自然、休闲游憩、运动健身提供了场所,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宜居。

第二,加快实施城市地下管线更新改造。这件事,关系到我们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提升,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年,我们指导各地累计改造燃气、供水、污水等各类管线大约10万公里,同时结合改造,也实施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通过加装一些智能传感装置等科技手段,提升市政管线、桥梁等安全监测预警能力。这项工作的推进,既消除了一大批安全隐患,也推动这些基础设施风险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让我们的城市更富韧性。

第三,积极推进城市智慧化建设。这是现代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必然要求。这几年,我们加强统筹、加大工作力度,构建了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提高城市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建设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让我们的城市更加智慧。

当然,城市更新是一项长期任务。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要求,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目标,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我们将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实际,高质量实施好城市更新行动。

在机制上,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创新完善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现在进入存量更新时期,主体多元、诉求多样,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要根据实际需求,推动存量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二是要坚持“先体检、后更新”,建立健全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一体化推进工作机制。特别是我们要把体检发现的问题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影响城市的竞争力、承载力、安全性、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三是要建立政策协同机制,完善金融、财税、土地等相关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城市更新的投融资模式。

在行动上,我们要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正像刚才倪部长介绍的,主要有几个重点:

一是继续抓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下力气解决好加装电梯、停车、充电等难题,今年我们的计划是,完成好5万个以上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在此基础上,推动建设一批完整社区,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等更新改造。

二是持续推进城市的“里子”工程建设,主要是刚才讲的地下管线,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要求,我们要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今年,力争改造各类老旧管线10万公里以上。

三是大力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实时监测城市的供水、排水、燃气、供热、桥梁、管廊等各类市政设施,对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四是加强城市内涝治理,今年我们要完成100个城市、1000个以上的易涝积水点整治,同时加快推进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建设,统筹城市防洪和排涝,建立健全城市的水系、排水管网、周边江河湖海及水库的联排联调运行管理模式,提升城市的防汛能力和安全韧性水平。谢谢!

极目新闻记者:当前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调整转型过程中,能否介绍一下在商品住房项目保交房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谢谢。

董建国:谢谢记者的提问。保交房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既是保障民生、切实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有利于稳定各方预期,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

5月1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视频会议,对保交房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当天下午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对城市商品住房项目保交房攻坚战的有关政策作了解读。会后,一系列稳市场政策措施出台,保交房工作有序推进,各地因城施策,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积极变化。

为了打好商品住房项目保交房攻坚战,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金融监管总局组织各地进行了一次“大起底”,全面排查在建已售未交付的商品住房项目,锁定了按照合同约定应该在今年年底前交付的396万套住房,作为保交房攻坚战的目标任务,我们紧锣密鼓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形成政策合力。国家层面,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金融监管总局落实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总体方案要求,联合出台政策文件,对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政策培训,明确打好保交房攻坚战的工作安排,扩大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成效。最高人民法院针对房地产“白名单”项目审慎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等问题,明确了司法支持举措。地方层面,各城市均已按照要求制定了本市的保交房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交付计划,并结合当地实际,逐个项目拿出处置方案;部分省份还制定了省级保交房攻坚战工作方案,明确攻坚目标和保障措施。

二是充分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建立了国家、省、城市三级协调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项目“应进必进”白名单,商业银行落实尽职免责要求,“应贷必贷”给予融资支持。目前,商业银行已经按照审批程序通过了“白名单”项目5300多个,审批贷款金额近1.4万亿元,这些资金正在按照项目的工程进度陆续发放到位,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交付。

三是“一项目一策”做好分类处置。我们指导各地实行“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一银行一审计一法官”处置模式。这个模式在郑州首先试点探索,将向全国推广。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白名单”给予融资支持,保障项目建设交付;对于资不抵债的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开发企业破产重组或清算,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债务清偿的顺位规定,优先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

四是推进项目按时保质交付。保交房的目标就是要把符合交付条件的房子交到购房人手中。我们建立了全国保交房信息系统,每套交付任务都做到“一合同一户一身份证号一联系电话”对应,将工作目标落实到户、落实到购房人,交付一套、销号一套。同时,指导各地切实加强项目工程质量监管,确保交付项目具备入住条件,防止出现货不对板的情况。另外,自然资源部也就保交房项目办证问题出台了配套文件,努力实现保交房项目不动产权证“应发尽发”。

保交房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老百姓交了钱,就应该拿到房。下一步,住房城乡建设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把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摆在首要位置,压实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责任,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全力打好商品住房项目保交房攻坚战。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城市工作与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改革决定,就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提出了要求,请问下一步将有哪些举措?谢谢。

倪虹:对于城市工作,请秦海翔副部长回答这个问题。

秦海翔: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大家都非常关心城市的建设发展,因为我们的城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城市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指引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正像刚才倪部长介绍的,现在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6.16%,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的承载力稳步提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明显增强。

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城市更新的阶段,由过去的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城市的发展方式也由过去的规模扩张转向了内涵提升,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改革。在这些方面,党的二十大作出了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我们也深感责任重大,将与有关方面一起抓好贯彻落实。

下一步举措主要有这么几点考虑:

第一,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提升城市品质,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第二,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改革的重点要从过去着力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向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在过去“有没有”的阶段,我们主要是要加快建设,追求速度和规模;在现在“好不好”的阶段,我们抓好建设的同时,要着力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也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第三,深化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改革,建立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在规划方面,我们将适应优化存量、完善功能、提升品质的实际需要,健全城市规划体系,进一步深化城市规划设计制度的改革;在建设方面,我们要研究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创新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机制;在治理方面,我们将强化系统思维,在统筹上下功夫,健全城市管理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快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推动城市管理融入基层的社会治理,提高基层服务管理能力,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谢谢!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请问下一步如何具体抓好落实?谢谢!

倪虹:关于住房,一个是保障,一个是市场,这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还要协调,关于怎么做,请董部长回答。

董建国:这位南方日报记者的提问是城镇住房困难家庭,是新市民、青年人高度关注的问题。对于住房保障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去年,国务院印发了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文件,将保障性住房分为配租型和配售型两大类,拓展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新路子。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我们和有关部门一起,加强统筹谋划,指导各地一手抓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加快解决工薪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另一手抓配租型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以“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等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式,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问题。今年前7个月,全国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住房已经开工和筹集235万套(间),完成投资4400多亿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给。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坚决抓好贯彻落实。

第一,抓规划编制。保障性住房规划是住房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指导各地,从本地区经济能力、房地产市场状况和各类困难群体住房需求出发,坚持以需定建、以需定购,因地制宜编制保障性住房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把保障性住房优先安排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较为齐全的区域,促进实现职住平衡。我们还总结推广有关城市的经验做法,建立健全保障对象轮候库,并实行常态化申请受理,准确掌握保障对象的具体需求。

第二,抓制度完善。国家层面已经印发了一系列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政策文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策体系。我们正在指导各地,根据国家顶层设计,结合本地实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抓紧出台具体的实施意见、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进一步细化完善保障对象、保障方式、保障标准、分配管理等具体要求,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好各项工作。

第三,抓项目建设。对列入今年计划建设的项目,落实好财税、土地、金融等支持政策,加快项目开工、建设进度,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尽早开展配租、配售,让群众早日实现入住。还要加强项目的谋划和储备,做好明后年项目的前期工作,形成“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滚动推进机制。同时,结合当地房地产市场情况,积极推进收购已建成的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推动条件成熟的项目加快完成收购,及时配租、配售。

第四,抓“好房子”样板。可能有人认为,“好房子”是改善性住房、商品房追求的,保障性住房就可以质量低一些、配套差一些,这是个误解。保障性住房是政府工程,是民心工程,保障性住房更应该建成“好房子”,这是政府应该做到、也应该做好的事情。目前,各地已经确定了一批保障性住房示范项目,按照“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要求开展“好房子”建设,不断提升保障性住房的品质,努力让群众住得健康、住得安全方便。谢谢!

中国建设报记者:保护和传承城乡历史文化关系到城乡高质量发展。请问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目前有哪些进展?下一步还有哪些考虑?谢谢。

倪虹: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是我们的重要责任。一个城市、一个乡村,再高的楼、再新的建筑,都会被替代,只有历史是不能被替代的。这方面的保护工作怎么做,请秦海翔副部长回答。

秦海翔: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也借此机会感谢新闻媒体的各位朋友对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城市和乡村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在城乡建设中保护好、传承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的重要责任。这些年,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

第一,构建了系统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工作格局。健全了国家、省、市县抓保护传承工作的三级管理体制,推动地方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向党委专题报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制度。各地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工作体系不断完善,法规标准不断健全,保护传承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不断增强。

第二,建立了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国现在共有历史文化名城142座、名镇312个、历史文化名村487个、中国传统村落8155个,划定了历史文化街区1200多片,认定了历史建筑6.72万处,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第三,营造了全社会共同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的良好氛围。全社会对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重要价值认识日益深化,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了社会共识。这些年,我们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了《文脉春秋》《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记住乡愁》等大型纪录片,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凝聚起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强大力量。

第四,开创了城乡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生动局面。我们在城乡建设中,变过去的“拆改留”为“留改拆”,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一批老街区、老胡同、老里弄,留住了原住民和“烟火气”。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组织实施历史文化街区综合环境提升工程,既改善人居环境,又保护好历史文化底蕴,使城市更具特色、更有魅力。

做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事业。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加注重统筹保护与发展、保护与民生、保护与利用,单体保护与整体保护,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抓保护。我们将指导地方持续加强资源普查认定,把不同类型、不同历史时期、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纳入保护名录,确保各时期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

第二,抓利用。利用是最好的保护,我们将持续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鼓励地方更多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补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让历史文化街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抓监督。坚决查处城乡建设中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违法违规行为。持续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评估工作,对于保护不力的地方进行通报批评,并督促整改,纠正存在的问题,指导地方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日常巡查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违规行为。

第四,抓基础。我们将全力推进制定和修订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标准研究和制定,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开展地方立法、出台地方标准,持续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宣传工作,也希望媒体朋友们跟我们一起讲好中国历史文化故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从住宅、公园到学校的这种“小而美”项目,再到铁路、桥梁、机场这种大型的基建项目,我国建筑业近些年来的建造能力是在不断增强的。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建筑业也面临着提质增效的重要任务。请问在加速提质升级方面有哪些考虑?谢谢。

倪虹: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建筑业是我们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因为算支柱产业就要看你的增加值,国民经济分类中,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谁就是支柱产业,刚才我在开场时讲,我们建筑业是在7%左右,去年6.8%,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它也是个传统产业,与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密切相关,同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也提供了基础性支撑作用,要建厂房,要建设施,都需要建筑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建筑业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国从“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转变,我们也擦亮了“中国建造”这个品牌。有这么几个代表性的亮点:

第一,国之重器。现在我们的造楼机、盾构机、架桥机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都非常受欢迎。

第二,标志性建筑。比如,大兴机场、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世界顶尖水准的工程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冬奥会的冰丝带、雪如意等极具科技感和中国风的场馆集体亮相。2022年“中国施工队”参加了卡塔尔世界杯,8个场馆中4个是中国建的,而且冠军的场馆就是我们建的,所以我们的施工队是得了“冠军”的,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建造”的科技力量。

第三,我们的“走出去”,现在全世界190个国家都有我们承建的一些项目,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可以说,中国建筑企业的一批重大项目成为这些国家的标志性工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新要求,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字技术、绿色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就为建筑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我们将在四个方面做工作:

第一,在改革目标上,我们将着力打造现代化建筑产业体系,推动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升级,建设符合时代和人民需要的高品质好建筑、好房子。

第二,在方法和路径上,我们将以科技赋能来提高建筑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在此基础上,统筹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带动建材、建筑设备、部品部件等上下游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维护。

第三,在制度和机制上,一方面我们将健全建筑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另一方面重点改革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工程竣工验收等相关基础性制度。同时,我们将不断完善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构建一个诚信守法、公平竞争、追求品质的市场环境。

第四,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重点打造一支专业敬业的人才队伍。我们将实施“建设英才”培养计划,创造空间、搭建舞台,成就培养勘察设计大师等领军人才,同时也培养好青年人才,让有志青年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中施展才华,让他们能够脱颖而出。我们还将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打造现代建筑产业工人,举办技能大赛,评选出一批“武状元”,同时多措并举,培养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我们有信心,让“中国建造”和“中国制造”一样享誉世界。谢谢!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宇星:城市应像手机APP一样,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