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规划年会学术研讨会一:共建高质量儿童友好城市

2024-10-15 13:46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2024年9月8日上午,“共建高质量儿童友好城市” 学术研讨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活动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工作委员会承办。本次学术研讨会有幸邀请了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原常务副主任宋文珍,深规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司马晓,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主任张菁和国内多名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领域专家和学者,深入探讨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并针对如何共建高质量儿童友好城市开展了讨论。与会专家各抒己见,观众反响热烈,交流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1-1.png

嘉宾合照

2.png

主持人  付冬楠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副秘书长、教授级高工

本次学术研讨会分为嘉宾致辞、嘉宾分享、大咖点评、学术研讨四个环节。上半场由付冬楠主持。她介绍到,我国自2006年起开始引入儿童友好理念,在国务院妇儿工委的带动推动下,“儿童保护体系与网络建设项目”开始实施,探索创建儿童友好的社会环境,这些工作是今天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先行探索。她指出,深圳已成为国内业界公认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典范之一,深规院作为国内最早实施儿童友好项目的单位之一,在深圳的妇儿大厦周边及益田社区等地区开展了一系列优秀实践;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的委员们积极参与了积极参与了由三部委发布的《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和《〈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实施手册》的编制工作,并参与了住建部组织的儿童友好空间案例的征集等工作;两家单位多年来一直在城市规划学会年会上组织儿童友好研讨会,今年强强联合,携手再次推动儿童友好城市的高质量建设。

嘉宾致辞

3.png

司马晓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首席规划师

司马晓指出,“美丽中国”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美好描绘,更是对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全面追求。儿童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规院作为国内深入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之一,已连续五届承办了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儿童友好学术对话。希望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共享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最新成果与经验,共同探讨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为推动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嘉宾分享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儿童友好空间规划探索》

4.png

邱  红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主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邱红介绍了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实践情况。她指出,核心区虽资源优势明显,但人居环境待改善,且项目落地存挑战。为此,核心区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作用,通过《首都功能核心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全局谋划,建立系统性格局,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举措;二是通过示范引领,依托三清单、一表、四图细化规划传导,对重大项目建设提出引导要求;三是谋划4种类型的适儿化改造项目,包括 “舒心校前岛”、“知心悦享站”、“童心游戏角”、“爱心通学路”等;四是构建项目建设指引清单,形成多部门协同的落地机制,并扩大宣传参与。目前,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已入选国家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名单。总体而言,首都功能核心区从宏观到微观、从规划到实施、从政策到项目,正全方位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为儿童创造了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条件。

《公共空间更新中的儿童参与:以上海杨浦滨江适儿化改造为例》

5.png

于一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龄友好社区研究中心主任

于一凡分享了关于公共空间更新中儿童参与的深刻见解。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于理解儿童的需求和偏好,确保他们的声音被听到,并在规划中得到体现。作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则,儿童是城市空间的使用者、受益者和决策者。同济大学团队在浦东新区和杨浦滨江,通过组织系列“小小规划师”活动为孩子们创造活动和游戏空间,探索儿童参与场所营造实践,拓展儿童参与规划决策和实施。在上海的实践中,儿童的需求和儿童的声音得到充分体现,规划师团队在理论基础上机制和构建了促进儿童参与的路径。配合政府和部门的工作,研究人员不断优化工作方法,成果取得良好社会效应。得到新闻媒体广泛报道,显著促进了儿童对参与城市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与实践》

6.png

季如漪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江苏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季如漪提到,南京2023年成功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并启动战略规划编制,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构筑了涵盖四个层级、四项重点、四大主题的儿童友好空间体系。四个层级是城市、城区、街区、社区,四项重点为公共服务、开敞空间、出行环境以及校外活动场所,四大主题是结合南京城市格局,提出一江、一城、一山、一河的四大主题空间。二是分层级探索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实践,城市层面,开展空间营造专项行动;城区层面,对每个区开展品牌提炼和塑造,提出特色建设路径;街区层面,结合在编的儿童友好街区建设指引,提出了一个建设体系以及六类主题指引,打造一街一品的儿童友好街区;社区层面,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儿童友好服务。三是社会宣传营造儿童友好良好氛围,通过开展讲座、出版书籍、科普教育等方式面向社会强化儿童友好理念。季主任提出,为“儿童”设计也是为“全民”设计,设计应该是为了孩子,但是也不仅仅是为了孩子;儿童友好空间不一定复杂、不一定昂贵,也不限定地点、不限定形式,只要用心经营,“儿童友好”有一万种可能。

《从建材市场到儿童美育社区——芜湖源丰社区更新案例分享》

7.png

江 曼  愿景集团副总裁、总设计师

江曼介绍了芜湖源丰小区改造过程中的儿童友好实践。小区现状是一个居住与建材市场相混杂的区域,交通矛盾突出、公共空间和儿童活动空间缺失,各类社区冲突事件频发。她指出现状社区冲突更多是居民和不利业态之间的冲突,积极引导社区商业复兴是小区改造的关键。为此,项目采用epco联合体招标模式(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通过友好业态筛选,将“服务区域的艺术性儿童友好社区”作为小区改造的核心价值定位,策划了艺术友好+儿童友好IP,通过流量引导、重塑边界、老幼融合、活力平台四个改造策略,全方位贯彻了儿童友好理念,如围绕源丰路建设儿童友好步道,鼓励与儿童教育、艺术相关的商业业态升级等。源丰片区最终通过全方位的升级改造,实现了片区级运营和长效管理。

《拓宽儿童友好校外活动场所友好事业建设新思路》

8.png

任 飞  中国儿童中心事业发展部项目主管

任飞立足中国儿童中心儿童友好校外教育项目规划与设计的视角,介绍了推进建设儿童友好校外活动场所的价值与意义,结合地方城市现状及实践经验,梳理总结了建设儿童友好校外活动场所的基本要求及共性特征,提出安全、科学、教育、参与、趣味、在地六个儿童友好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应遵循的核心要素,并以中国儿童中心儿童友好公共服务(文旅类)试点项目和儿童友好标识系统项目建设为例,分析展示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项目规划、内容研发的设计路径。最后,总结提炼出重调研、抓核心、显特色、教育化、多融合、强保障六个儿童友好校外活动场所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和策略,以提升综合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促进儿童友好校外活动场所高质量建设。

《高密度城市中的儿童成长:现状、冲击与应对》

9.png

刘  堃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刘堃从中国特色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问题入手,分享了高密度城市中的儿童成长面临的现状、冲击和应对。她指出,儿童友好城市应保障儿童自由而多样的日常生活,并利用“布勒比模型”从儿童独立活动性和环境可供性两方面,评估了高密度城市建成环境的儿童友好水平。研究发现,儿童独立出行受益于高密度慢行网络而非高密度道路网络;儿童资源获取能力取决于多样化服务供给,而非高密度服务设施;相较于规模化的封闭游乐场,连续的开放空间体系更能激发儿童自主探索。她进一步对比了城中村与封闭住区中儿童的日常生活体验,发现城中村中,儿童的空间体验更为丰富,因为城中村超高密度步行网络为儿童非结构化游戏提供基本面,多样的小微公共空间与松散要素激发了儿童游戏的乐趣,而高浓度的人文景观塑造儿童非结构化游戏的地方内涵。刘堃最后总结指出,高密度城市里面的儿童友好实践机遇主要有三点,包括提供更安全高密的儿童漫游网络、多样包容的目的地和更具联想性和探索性的社区景观。

《城中村儿童友好空间建设》

10.png

刘 磊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刘磊分享了《深圳市城中村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的编制背景与实践成果。他指出,深圳拥有1000多个城中村,生活着约107万的0-14岁儿童,占深圳市儿童总数的41%;城中村儿童面临空间不足、安全缺乏保障、社区归属感弱等问题。为此,《导则》提出了三大空间改造策略:一是创新补充儿童服务设施:如鼓励建设微小型幼儿园和社区托育点,增加母婴室等;二是灵活拓展儿童活动空间:通过模块化设计,充分利用城中村屋顶、墙面等各类空间,拓展儿童活动空间;三是打造儿童友好的安全出行路径,鼓励每个城中村打造儿童专属游戏小巷,拓展儿童玩耍空间。此外,针对城中村租客多、归属感弱,《导则》还提出了提升服务水平和扩大覆盖面域的策略。他强调,儿童友好不应落下任何一个孩子,希望通过《导则》的实施,让城中村儿童也能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拥有一个更加安全、友好的成长环境。

大咖点评

11.png

宋文珍  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原常务副主任

宋文珍提到,儿童友好于2006年引入中国,在南京萌芽,于深圳开启,如今已大规模推广到全国多个城市进行试点,儿童友好从概念逐步变为实景。七位专家的分享,均将儿童需求、儿童权利置于重要位置,进行了大量调研,找到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真谛;充分体现了儿童友好空间与儿童友好服务的融合,使人们从城市的钢筋混凝土中感受到了人文关怀,体会到了城市的温度。各地的实践也充分利用和整合了现有资源,体现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不一定复杂、不一定昂贵。最后,宋文珍副主任结合自身从事妇女儿童工作的角度,提出了对今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的两点想法。一是要更好地协调儿童友好空间规划与儿童友好公共服务的精准匹配问题,在解决了空间和服务的有无问题后,还需考虑空间和服务的优劣、质量的高低,二者需要更精准的协调和匹配;二是要关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与各级政府部门、与社会的协同,需积极搭建相关平台,充分调动有关方的积极性,实现儿童友好城市人民建,为广大家庭和儿童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

12.png

张  菁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级高工

张菁基于规划从业者角度分享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的感悟。一是,儿童友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应该贯彻到规划者日常工作中,多角度关爱儿童。二是,要发挥规划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中的引领作用,要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基于儿童需求下的精细化设计;善用导则等标准文件的编制,以适应大量的适儿化改造。第三,规划转型背景下,要更加强调公众参与,儿童参与是其中重要一环;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入选全球案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各部门联手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第四,在政府财政资金紧张情况下,要统筹好城市政府工作,如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嵌入式服务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设等,把儿童友好理念融合进去,才能真正将儿童友好工作推动起来。张菁进一步指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正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小手牵大手”,守住儿童,就守住了家庭;守住了家庭,就守住了人才,守住了城市未来;希望我们共同发力,继续推动规划建设治理在高质量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发挥好积极作用。

学术研讨

由深规院副总规划师、儿童友好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刘磊主持。

议题一:如何搭建有效平台,汇集多方力量,推进高质量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议题二:存量微更新下,规划如何赋能精细、动态变化的适儿化空间需求?

13.png

刘昆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总规划师

刘昆轶从规划视角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争取多方融入,整合资源。儿童友好空间实施涉及多方主体,一方面要自上而下搭建平台建立机制,争取政策、行政资源,更好统筹协调各级条块部门,让领导有责任感、使命感,一方面自下而上引入儿童、家庭、专家、企业等各方力量,让大众有参与感、获得感。资金支持和项目推动上,也是要结合各部委、地方各部门既有工作,嵌入儿童友好内容,同时积极争取社会资本参与,实现各方全过程共谋共建共享共营儿童友好空间。二是要实现精准投入,匹配供需。在当前经济乏力投入有限的前提下,儿童友好空间前期谋划规划就很关键,需要判断急难愁盼、轻重缓急,只有基于精细评估供需、精心布局点位,才能实现精准投入资金、精彩呈现成效,要让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有价值、最显成效的领域和地方,形成一个个叫好又叫座的示范性案例。三是要做好特色植入,彰显品牌。儿童友好除了要实现五大友好规定动作外,还要倡导融合城市特色形成各自友好品牌。各个城市可以结合各自在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资源禀赋,让儿童友好空间和服务绽放光彩。例如上海打造“一江一河”的儿童友好、合肥聚焦科技创新的儿童友好、衢州凸显城乡融合的儿童友好等,彰显了城市特色,更成就了儿童友好的品牌,值得推广。

付冬楠从标准化的角度提出,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可以发挥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需要多部门、多领域、多人群的共同参与,标准化文件可以发挥非常好的治理工具包的作用,成为这项工作达成共识、统筹推进的平台,深圳等地的实践展示了如何将导则作为平台帮助社会和各部门提升对儿童友好的认识,并将儿童友好加入日常工作中。建议各地围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尤其是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增加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等的供给,更好的引导各地因地制推进高质量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江曼指出,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在资金分散的挑战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面临减少的风险。在此背景下,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需重新思考顶层组织架构设计,并搭建有效的合作平台。她认为,规划设计院应超越传统技术角色,不仅专注于空间维度的技术工作,还需协助统筹主体的甲方进行全局性统筹,策划阶段也要考虑资金、治理、建设、运营、管理等多层面的联动。不仅仅是项目思维考核工程结果,而要见物见人见心。

邱红分享了其团队近期研究成果《北京“新三代家庭”育儿模式下的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策略》。她主张儿童友好城市理念并不是狭隘地主张将城市中某一特定人群作为弱势群体给予重点关照,而是强调在所有个人与所有家庭必经的生命周期阶段中,都能兑现完整人权;越是在社会分异剧烈的超大城市,越有必要将人群差异性需求加以细察,从而以使公共政策向既有利于儿童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有效输出。

刘堃指出,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政府可以探索放宽管理权限,赋权给社区和基层,如简化微改造项目报批流程、设立奖励机制等,为共建儿童友好城市提供开放的制度土壤。在此基础上,把儿童作为社会资本的的触媒,撬动家庭与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民间智慧形成更多样的儿童友好解决方案,与更具活力的共建共治行动。

于一凡分享指出,儿童友好项目涉及众多责任部门和领域,儿童作为易受伤害的群体,在安全问题上需要特别关注;须先解决责任和权力的问题,然后再讨论是否能够实施这些措施。在无法完全杜绝危险的情况下,需要建立一种机制,确保所有参与者都能在没有过度负担的情况下轻松前行。

季如漪提出多方共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各个部门之间增加合作意识。二是发改、妇联等部门可以将已有经验做成标准、建设指引指导建设,例如妇联委托编制《南京市儿童友好街区建设指引》;同时加强与非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如南京的一个田园小镇类型的儿童友好街区由区文旅集团运营,并且取得了良好成效。三是规划师方面,可以将技术力量下沉,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工作。

宋文珍指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要主动对接卫健、教育、城管、住建、自规等相关部门,通过与各个部门的主动对接,积极把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纳入相关项目中。我们也要加强宣传,把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宣传出去,同时与街道、社区积极推进一些小微项目。

在会议尾声,刘磊感谢所有与会专家学者带来的宝贵见解和经验分享。他强调,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要继续用心用情、主动出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需求,不落下任何一个孩子。尽心尽力,携手共进,为促进儿童友好城市的高质量建设继续贡献力量。

14-1.png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结构性改革 ——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