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加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历史文化作为民族的记忆和精神的根基,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如何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需要积极面对的时代课题。
历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传承历史文化,人们能够深刻理解和感受民族精神的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要强化法律法规,明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地位和责任主体,区分不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和利用方式,利于在保护前提下的传承利用和创新转化;要提升公众意识,通过教育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利用的合理途径;要实施专业保护,利用科技手段和专业知识进行维护和修复,以及科学地转化利用;要鼓励社会参与,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共同参与的保护利用机制。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旨在实现历史文化的活态传承,让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应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保持其独特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要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标准,对历史文化进行创新和改造,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例如,利用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的文化属性,通过保护修缮房屋和改善内部设施,转化为民生需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和服务设施。
跨界融合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其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将历史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产业链。这种跨界融合不仅能够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与繁荣。例如,将历史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将历史文化与影视产业、动漫产业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优秀影视作品和动漫产品。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展示,使其更加直观、生动、易于传播。例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工业遗产等的历史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分析和挖掘,为文化产品的创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创意灵感。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指在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使其在新时代中展现出更加丰富的价值和意义。这一过程旨在实现历史文化的时代化、国际化和可持续化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应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在保持历史文化独特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将其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和生活方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形态。
在全球化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应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通过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向世界舞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文化。这种国际化发展不仅能够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能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历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应注重可持续性,实现历史文化的长期保护和传承。在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遵循保护第一的原则,避免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和污染。同时,还要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均衡发展,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商业化倾向。这种可持续性发展不仅能够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还能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中让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积极力量,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张广汉 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