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经济30强2024年成绩单,已全部出炉!
策叔梳理发现,9座万亿城市齐头并进,20座城市经济增速达到6%以上,温州、徐州将携手冲击万亿大关……
2024年长三角城市经济有哪些新看点?一起来看。
1. 21市总量突破5000亿 上海率先迈入5万亿
2024年,沪苏浙皖的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突破33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约24.5%,较2023年进一步提升。这表明,长三角地区依旧是我国区域经济版图中活跃强劲的增长极。
在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中,以10000亿、9000亿、7000亿、5000亿、3000亿为整数,可以划分成多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上海、苏州等万亿城市,共有9座,占全国27座“万亿城市俱乐部”的1/3。
第二梯队是9000亿元的城市,有温州、徐州,成为万亿城市的“明星选手”。
综合来看,这11个“尖子生”的经济总量达211424.96亿元,占长三角地区的63.75%,全国的15.67%。同时,放到全国来看,这些优等生也是实力雄厚,占了全国GDP前30强城市中的11个席位,数量超过全国30强的三分之一。
第三梯队是7000亿到9000亿间的城市,共有5个,分别是绍兴、扬州、盐城、嘉兴和泰州。其中,泰州在2024年首次跨上7000亿。
策叔注意到,经济总量超过7000亿的16座城市中,江苏省占据了9座,“苏大强”是真的强。
第四梯队是5000亿到7000亿之间的城市,共有5个,分别是金华、台州、镇江、淮安、芜湖。
一般来说,一个地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亿,标志着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具备了较强的综合实力、发展潜力和经济韧性。
特别是对安徽来说,合肥进入万亿城市后,一直缺少“腰部城市”。芜湖经济总量迈上5000亿元新台阶,将为安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
再把观察的视野放大,有27座城市的经济总量突破了3000亿,占长三角41市的66%。2024年,最新跨过3000亿元的,是安庆市。
综合41市经济总量来看,整体格局没有明显变化,与2023年相比,温州超越徐州,名次前进一位。金华反超台州、亳州超过宿州、六安超越衢州,实现了排名上升。
2.20市增速达到6%以上 淮安增速领跑长三角
说完了总量格局变化,再来看长三角城市经济的增速。策叔梳理发现,有20个地市的增速跑到6%及以上。其中,淮安7.1%、宿迁6.9%、丽水6.6%,增速位列前三甲。而且,这三市全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为什么这么快?
地方经济能够快速发展,工业是核心驱动力。
先看淮安,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3%。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5.3%,快于规上投资增速12个百分点。新建投产企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7.7%,工业生产加速增长,有效投资不断扩大。
再看宿迁,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工业经济32个行业大类中,26个行业产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81.3%。特别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31.4%、30.3%、22.9%,有力推动了工业经济的稳健运行。
最后看丽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1.8亿元,增长9.3%。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9%、14.6%、8.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1.3%、21.5%、60.7%,新兴产业表现亮眼。
对比2023年区域经济成绩单,策叔发现,有一位选手实现了增速的强势“逆袭”,就是苏州。从2023年的增速4.6%到2024年的6%,苏州是怎样做到的?
首先苏州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实力。苏州拥有全部工业门类中的35个大类,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持续保持在4万亿元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是国内工业体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2024年、2025年,苏州连续二年以“新年第一会”的形式,推进新型工业化,彰显这座制造业名城坚持工业立市、兴市、强市的魄力。
2024年,苏州制造业交了不俗的成绩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4.7万亿新台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726.3亿元。新增高端科技仪器等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光纤光缆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获批建设全国唯一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先导区、先后获评国家新型技改城市等试点,产业向新步伐稳健。
其次是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消费活,经济活,苏州正在构建“世界工厂”与“消费枢纽”的双重身份。2024年,苏州成为首个消费破万亿的普通地级市,在苏州之前,已有上海、重庆、北京、广州、成都和深圳6个万亿消费城市。最强地级市能够跻身“万亿消费城”,关键在于激发城市的消费潜能和发挥好制造大市的供给优势。
第三是苏州外向型经济不断复苏。2024年,苏州外贸强劲复苏,实现进出口总额26193.1亿元,增长6.8%。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双向发力,分别实现进出口额10346.4亿元、14818.9亿元,增长6.9%、7.7%。
3.谁是长三角下一个万亿之城?
2024年,唐山成为万亿城市俱乐部唯一新增的成员。放眼长三角,温州、徐州离夺得万亿城市的头衔仅有一步之遥。
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徐州、温州两座城市一直在你追我赶,正是保持这种不进则退的心态,互相成就了彼此。
两地的工作规划中,徐州明确“十四五”迈入万亿级城市,温州则明确到“十四五”末,实现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万级人口,打造“双万”城市。
长三角城市强者如云,温州、徐州谁能率先撞线下一个万亿之城?
先看温州。近年来,温州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传统产业加快迈向高新化,努力构建“5+5+N”现代产业体系,即电气、鞋业、服装、汽车零部件、泵阀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2024年五大传统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9%。
同时,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生命健康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主导产业在温州生根发芽。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主导产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产业集群让温州加速奔跑,GDP增速持续保持6%以上。势头稳、动能足,正是源于温州产业集群的韧性。
“双万”城市的另一面,就是常住人口破千万。根据2023年末的统计数据,温州现有常住人口976.1万人,距人口千万之城还差约24万人。
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今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城市发展“青和力”,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构建人产城融合新生态,全力冲刺千万级人口城市。
迈入千万人口之列,将进一步促进温州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再说徐州。徐州走出了一个老牌工业城市的转型之路,在2018年以前,徐州为人所熟知的标签还是老工业基地和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工程机械、能源、建材等领域积累了雄厚实力。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现今,徐州正全力制定实施“343”创新产业集群十大行动计划,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十大产业联盟。2024年,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规模达到78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启动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集群工业产值达到5505亿元。
同时,徐州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形成了多元化产业结构。特别是徐工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集聚和升级。
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江苏省域副中心城市,徐州自2021年首次“破八”后,用3年时间迈上9000亿级台阶。
徐州GDP突破万亿,不仅仅是提升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辐射力影响力,也意味着江苏省将有6座万亿城市,在全国各省中一骑绝尘。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长三角城市迈向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年。对长三角地区所有城市而言,都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千方百计抓发展,以优异成绩为“十四五”画上圆满的句号。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