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探索出一条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下简称“分区管控”)重构发展逻辑的创新之路。通过建立覆盖全域的分区管控体系,广东省推动国土空间开发从“规模扩张”转向“精明增长”,从“产业同质”转向“功能协同”,创造出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共生共荣的广东样本。
以分区管控重构发展逻辑的战略支点
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省以占全国不到1.9%的国土面积承载了超过10%的经济总量。然而,经过多年高速增长,广东省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产业结构亟待优化等挑战。
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广东省于2018年启动分区管控工作,目前,全省划定陆域环境管控单元1903个,海域环境管控单元564个,并逐一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处长方平波表示,分区管控推动精准科学施策,有效引导产业布局优化。通过分区管控,广东省推动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深度融合,加快珠三角地区产业高端化发展。引导钢铁、石化、燃煤燃油火电等重点行业项目在环境容量大的区域选址布局,还引导各地园区科学规划、优化环境基础设施,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和集中治污。
分区管控从源头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例如,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同时,分区管控将生态环境管理的相关要求前置,对某一个特定区域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进行明确,实现生态环境准入关口前移,变被动应对为主动管理,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
近日,广东省又印发了《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系统谋划分区管控工作路线图,突出广东特色、因地制宜实化细化实施应用要求,推动发挥分区管控作用,为美丽广东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环“两山”经济带的生态转化实践
广东省惠州市依山伴湖,拥江抱海,罗浮山与南昆山巍峨耸立,令人心驰神往。
2024年9月,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的意见》,将环“两山”引领区作为惠州市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实施的有力牵引。
惠州市将分区管控作为环“两山”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标尺,在产业布局谋划阶段充分衔接分区管控成果,通过匹配项目规划范围与生态环境各要素管控要求的相符性,及时优化各类项目规划范围,提前预判并破解环境制约因素,为环“两山”引领区建设按下“加速器”。
从济广高速公路罗浮山收费站出口驱车前行,崭新的旅游公路蜿蜒伸展,沿线花草绿植相互映衬。为深度挖掘南昆山、罗浮山的旅游魅力,惠州市着力打造一条蜿蜒于罗浮山与南昆山之间的绝美旅游通途,让游客在行旅途中尽享山水之韵。项目建成后,将与龙门县段相接,共同形成“8字形”的环“两山”旅游公路,为环“两山”引领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据惠州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项目部分工程位于罗浮山保护区,生态环境部门提前介入,从分区管控的角度指导项目在设计环节就避绕敏感区域,为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奠定良好基础。项目全面建成后,将环“两山”各大风景区、度假区及美丽乡村紧密相连,惠及沿线乡镇与经济节点,带动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将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
五金产业集群的绿色革命
低矮的锌铁棚厂房,变成了高端现代化厂房;散乱无序的排污管网,如今变得整齐划一规范有序;低端落后的生产工序,被自动化数字化现代化设备所替代……新建的中山市小榄镇绿金湾高端环保共性产业园,主要面向表面处理行业,从源头上破解传统“散乱污”企业“生产低效率、成本高支出、环境高污染”的困局,促进小榄镇表面处理行业聚集式发展及绿色升级。
五金表面处理行业是小榄镇重要配套产业。然而,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小榄镇以现有五金表面处理聚集区及周边地块为规划建设范围,按“一核、两片、三引擎”的发展策略重新部署产业布局,以土地整合、技术革新、集中治污为手段,推动现有表面处理行业转型升级、提升聚集区土地利用率、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确保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并驱,实现产业良性集聚及聚集区转型升级的目标。
小榄镇五金表面处理集聚区的变化,是中山市通过分区管控推动产业转型和集聚发展的重要体现。中山市聚焦生态环境特征、环境承载力和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实现差别准入,分类管控。据介绍,中山市先后于2023年、2024年实施分区管控成果动态更新,使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现了从建立到完善,再到逐步见效的目标,对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治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广东省的实践证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绝非限制发展的“紧箍咒”,而是打开高质量发展之门的“金钥匙”。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明确的生态功能与经济使命,每个产业集群都建立起与环境容量相匹配的发展模式,广东省正为全国提供生态文明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