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梅耀林:创新城市——驱动城市现代化新征程的核心引擎

2025-07-15 20:10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以飨读者。以下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设计大师、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梅耀林的思考。

未标题-2.jpg

梅耀林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地下空间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设计大师,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锚定了历史方位,擘画了宏伟蓝图。会议将“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置于七大重点任务之列,同时也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首个特征,深刻揭示了创新已成为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作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我们须从发展动能转换、特色风貌彰显、历史文化赓续、治理模式革新等多维度,深度解析“创新城市”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

一、发展动能转换:产业创新注入城市发展动力

会议明确指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这要求城市规划必须超越传统的空间资源配置角色,主动担当创新生态的孵化器和动能转换的推进器。苏州工业园区30年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其核心在于前瞻性地通过空间适配引导创新要素集聚——金鸡湖畔布局研发总部、独墅湖畔打造科教创新区、阳澄湖半岛发展未来产业,正是这种“空间—产业”精准匹配的战略远见,助力苏州打造全球“智造之城”,成为全国园区的典范标杆。新一轮城市规划应着力构建“空间供给—场景营造—制度赋能”三位一体的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在空间载体上研究、规划混合功能街区、未来产业社区等承载新质生产力的专属空间,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跨界共生;在场景营造上前瞻布局人工智能训练场、无人驾驶测试区等创新应用场景,为新质生产力的孕育与验证提供真实“土壤”;在制度设计上探索弹性用地政策、数据资产确权机制等,为新质生产力突破传统束缚提供制度保障。

二、特色风貌彰显:特色创新淬炼城市形象名片

针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千城一面”痼疾,会议提出“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强调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特色创新绝非简单的视觉符号堆砌,而是根植于地域基因的空间叙事。南通积极推动唐闸近代民族工业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规划与咨询工作,通过有机更新策略,系统性保护工业建筑群落肌理,植入创意工坊与沉浸式体验场景,使张謇精神在当代城市精神中延续。在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发展阶段,城市更新行动是传承地域特色、塑造独特魅力的核心舞台,通过精细化的城市更新行动,让每一片街区都讲述独特的地域故事,让城市风貌在有机生长中焕发持久的生命力,实现城市发展潜力的再挖掘、发展动能的再升级、创新活力的再提升。

三、历史文化赓续:文化创新赋能城市内涵发展

会议将“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作为建设文明城市的关键。文化创新需超越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扬州通过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构“三湾抵一坝”运河景观带,建设扬州中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让千年文脉在现代空间叙事中焕新。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应建立“文化基因图谱”,通过空间织补、功能植入、数字再现等手段,使文化遗产成为激发城市活力的触媒,让文化“软实力”真正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四、治理模式革新:治理创新推动城市有为善治

会议强调“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要求“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标志着城市治理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深刻转型。规划助力城市治理创新须从感知维度升级、决策机制革新、实施模式突破等多方面入手,规划师更需承担“价值连接者”的新使命——既以智慧技术锚定民生痛点,又用制度创新织牢协作网络,在刚性管控与柔性服务之间架设可落地的实践桥梁,让城市规划真正成为链接市民需求与城市发展的韧性纽带。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描绘的“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现代化人民城市图景,其核心引擎在于全方位、多层次的城市创新。当产业创新重塑城市发展逻辑,特色创新淬炼城市独特气质,文化创新赋予城市永恒魅力,治理创新激活城市运行效率,我们正见证一场深刻的空间革命。城市规划工作者当以创新为笔,以大地为卷,绘制出承载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现代化城市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