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为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指明方向,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第一次将“创新”置于中国城市发展多维目标的首位,这不仅标志着城市发展思路和范式的战略转变,更彰显了以创新驱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度重构,新质生产力加速孕育,城市作为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和创新人才的集聚高地,如何把握机遇、突破瓶颈,牢牢把握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这一关键点,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城市建设新路径,已成为实现城市现代化的核心命题。
创新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城市创新能级实现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市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深圳、北京、上海跻身全球科创城市前十强。2023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已突破3.3万亿元,研发强度达到2.65%,其中北京(6.8%)、深圳(5.5%)等城市已超越OECD国家平均水平。在无人机、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中国城市孕育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深圳掌控全球无人机市场70%份额,杭州的DeepSeek大模型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合肥依托“科学岛”在聚变能源领域抢占前沿赛道。
协同创新格局同步优化。京津冀探索出创新链协同模式,以“基础研究—工程转化—场景验证”为主线,通过北京“源头创新”、天津“中试放大”、河北“应用反哺”的分工,破解创新链“断点”“堵点”。长三角通过三省一市的深度协作,正逐步打破行政壁垒,构建沪苏浙皖科技创新共同体,技术合同成交额持续较快增长。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推动珠三角研发强度达3.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18.5%,为国际科创合作提供新样本。
城市创新生态更趋成熟。企业创新活力持续释放,2023年全国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77.7%,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分别为56.1%、65.3%,分别比我国企业平均水平高8个、17.2个百分点;资本赋能体系呈现多层次特征,科创板四年培育500余家“硬科技”企业,创投基金募资规模突破8900亿元,激发了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技术与市场的活力,“企业主导、多元参与”的创新体系加速成型。
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2023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数达178家,建设了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撑建设了38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了1/3的高新技术企业、2/3的科创板上市企业,成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基石。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形成矩阵优势,深圳鹏城实验室突破E级超算技术,苏州姑苏实验室攻克纳米微球“卡脖子”难题,硬科技攻坚能力比肩国际顶级科研机构。双创载体实现量质双跨越,2024年全国众创空间达8500家、孵化器在孵企业超50万家,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城市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中国城市原始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2023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总投入的比例仅为6.77%,显著低于美国(17.2%)、日本(12.6%)等国;基础研究薄弱,顶尖基础学科人才匮乏,导致底层技术突破困难。此外,创新安全风险加剧。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限制的147家中国机构中,其中82%涉及存在原始创新短板领域;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对外依存度超过80%,光刻机、高端轴承等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
二是区域创新分化失衡。中国创新要素呈现一定程度的空间配置失衡态势。东部地区凭借虹吸效应等优势,持续集聚了全国较多高端创新资源。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大核心区,以占全国总量62%的研发投入,形成强劲的创新极核。而中西部地区不仅研发投入强度低,同时面临着高端人才的高比例净流出与研发人员高流失率的双重困境,形成持续性的“创新塌陷带”。
三是成果转化效能不高。当前,科研与产业需求的衔接度仍有提升空间。2022年,中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其中,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高校仅为3.9%,科研单位为13.3%。这一水平与国际先进标准相比仍存在差距,凸显出科研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显著错配。同时,创新链条的中试环节存在断点,按欧美经验,中试投入为研发投入的10至100倍,但一些地方政府难以持续为中试基地提供支持,加之中试人才队伍匮乏,阻滞成果转化进程。
四是协同机制存在短板。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设虽已形成基本框架,但内陆地区因缺少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的引领和整合,其创新资源难以高效集聚,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制约因素。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当前呈现多点布局态势,亟须进一步提升资源集约化水平,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投入分散及重点领域研发资金使用效率下降。此外,区域协作实践中,各类平台对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催化作用尚未充分显现,促进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紧密结合的程度亦有待提升。
“五大战略”推进城市创新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创新定位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领航标”,是对新形势下城市高质量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全方位建设创新城市,既要攻克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也要破解体制机制“软约束”;既要发挥核心城市“头雁效应”,也需激活中小城市“内生动力”。以人民福祉锚定方向,以制度创新点燃引擎,以开放协同拓展空间,才能让创新活力如泉涌流,照亮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征程。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需以系统思维推进五大战略:
构建多层互补科创体系,打造全域联动创新环境。一是顶端引领。依托国家级科学设施与高能级平台,强化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的原始创新策源功能,攻坚量子信息、集成电路、跨境数据技术等战略领域,打造具有国际磁吸力的科创极核。二是中部支撑。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培育合肥、武汉、成都等区域引擎,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光电子、航空航天等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政策倾斜与要素集聚形成活力充沛的专业化创新高地。三是基础联动。激发节点城市承接核心区域技术外溢的能动性,依托科创走廊建设构建活跃的要素流动通道,建立跨区域联合实验室、专利互认等协作机制,推动创新资源高效、持续向中小城市扩散,激活全域创新环境。
畅通核—链—网协同,激发全链条创新创造动能。一是发挥核心城市策源活水功能。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设施建立灵活高效的跨区域共享机制,构建“基础研究—中试孵化—产业应用”全链条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二是深化产业链跨域整合活力。实施“链长制”与“飞地经济”,以龙头企业为“链主”组建跨行政区创新联合体,完善基于税收分成与专利共有的产业链风险共担与利益分配机制,推动产业链集群化、创新型发展。三是推进数字技术穿透式协同网络。建设云端中试平台与区域算力枢纽网络,集成数字孪生、虚拟仿真技术,实现研发数据的激活动态处理与无缝异地协同,发挥“虚拟创新联合体”功能。
实施差异化战略,形成多极迸发创新态势。在东部制度突破区,聚焦制度开放和国际规则对接,试点科研设备跨境自由流动、外资研发准入等制度创新,探索更具吸引力的税收优惠与国际人才引进特殊机制。在中西部特色转化带,建设反向飞地,引导中西部地市在东部设立研发前哨;激活资源禀赋优势,驱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数字化升级。在东北转型试验区,创新老工业基地振兴路径,注入“技术+场景”双轮驱动的引擎活力,重塑生机勃勃的产业生态,强化市场需求牵引技术转化的核心驱动作用。在特殊功能区,实施“安全可控+前沿突破”双轨运行,大胆探索科研通关“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模式;试点跨境数据流动、科研设备通关等压力测试;设立离岸创新中心,吸引跨国企业设立国际研发总部。
培育“雨林式”创新生态,厚植制度文化空间沃土。首先是制度包容。制度供给应着力营造宽松环境,完善基础研究容错机制,对青年科学家和首创业绩实行“首次免责”;建立创新保险基金与天使投资税收抵扣政策,探索科研用地混合开发模式。其次是文化浸润。文化培育应倡导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通过社区创客大赛、小微技术孵化营激活全民参与的热情与创造活力;建立科学家荣誉体系,强化精神激励与社会认同。第三是空间赋能。推动老旧空间科创化改造焕发新生,建设垂直创新综合体与产城融合示范区,营造激发创造力的活跃场景载体,嵌入城市治理、低碳应用等实体场景,赋能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迸发活力。
筑牢以人为本创新根基,汇聚全民共创活力源泉。构建“15分钟创新生活圈”,优先完善人才公寓配给、便捷医保异地结算、优质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让创新人才安心扎根、全情投入。深化“科—产—城”融合共生,超越简单技术转化,着力将智慧医疗、绿色建筑、智能交通等前沿创新成果融入城市肌理,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的生活体验。弘扬全民共享共建氛围,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激励,引导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城市微创新、社区治理优化等活动,真正全面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使人民群众既是创新城市的直接受益者,更成为不可或缺的建设者,汇聚生生不息的创新源泉。
(作者分别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