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如何“同城”

2015-03-10 09:57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记者 赵婷婷 李天际 桂田田 岳菲菲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记者7日获悉,京津冀发展顶层设计方案——《京津冀协同发展总规划》已编制完成,有望于近期正式公布。《规划》将明确三地区域定位:其中,北京被定位为“研发中心”,天津将致力打造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河北则朝着“全国物流基地”的方向。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对京津冀一体化都有哪些新的想法?做了什么样的准备?

北京:

产业外迁带动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表态称,今年中央将颁布京津冀三地规划框架纲要。京津冀三地要按照总规,分别制定各自的规划,特别是在交通、环保、产业发展上要具体化。

一体化重点在哪儿?

过去“环首都贫困” 产业将如何承接

北京71%的产业活动单位、71.8%的从业人员都集中在中心城区,因此疏解非首都功能迫在眉睫。首先要回答往哪里疏,谁来承接的问题。

“北京周边被河北固安、三河等14个县市以及天津的武清、 蓟县环绕,河北、天津是承接非首都功能的天然选择。”不过,李士祥坦言,过去大家有“一亩三分地”的想法,区域一体化发展落后,周边县市形成了环首都贫困带。

公共服务合作领域,京津冀三地实施了有益试点。李士祥介绍,北京的朝阳医院和河北燕郊的燕达医院进行合作,朝阳医院14个科室到燕达医院进行就诊。他说,朝阳医院之后,天坛医院、积水潭医院一些重要的、有影响的医疗资源也采取了组织性就医的方式,使很多河北的老百姓不用再到北京看病。

此外,在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科技共同体建设上,京津冀也已行动起来,如北京的科技资源与河北搭建中关村科技创新的共同体。李士祥认为,相信企业会有自主选择,今年会有很大的进展。

一体化难点在哪儿?

三地打造新的经济共同体

京津冀协同发展困难难免存在。李士祥认为,京津冀三地要跳出自有的体制和各自的区划限制、障碍,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打造经济机构和空间结构的新的共同体。北京有疏解需求,有产业链发展的需求,比如北汽第四工厂放在河北沧州,不仅当地受益,北京产能也得到提升。再比如,动批外迁不是简单把批发市场这个业态推到河北,而是一种优势互补,机制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动批有一个动批网设在北京,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在北京发布信息,建设体验和展示中心,以及工业的设计和研发中心,而物流放在河北。”李士祥称,这一方面利用北京的人才和信息优势,为动批网继续创造条件,同时与河北一起对物流园区进行合力打造。这在北京过去是难以实现的,因为空间有限,成本太高,而在河北完全具备条件。

天津:怎么打造制造业基地?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总规划》,天津将致力打造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协同发展中的天津,将怎么加强产业对接?又将怎样融入京津冀一体化?

“产业对接”如何推进?

借重首都资源 向河北延伸产业链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工信委主任李朝兴向北青报记者介绍,加强产业对接转移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体内容。“截至目前,通过产业对接已达成增资项目15个,总投资600亿元;签约18项,投资1351亿元,还有一批项目正在积极跟进。”

李朝兴表示,产业对接方面的侧重点,“积极借重首都资源,主动向河北省延伸产业链。”他举例说道,“比如我们天津的一家中药领军企业,将产业链延展到了河北安国,由于当地药材种植面积广,从而成为该药企的原材料基地。所以在这个产业对接的过程里,不是简单地承接和转移,而是三地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实现互补,发挥1+1+1>3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宝坻区京津科技新城、东丽区国家科技资源服务业基地等已启动建设,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则是天津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1/212>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