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城区交通系统规划图
道路系统规划
(1) 规划原则
尽可能保留原有街巷的走向和宽度,保护传统肌理和街巷景观。
改善原有路网系统的交通可达性,提高安全保障;
新增道路须避让文物古迹、保护建筑、具有保留价值的树木等保护要素。
(2) 规划路网结构
1. 历史城区内的道路划分为5 级:
1 级道路,为历史城区的交通干道,对外联系的主干路。
2 级道路,为历史城区内部联系的交通基本网络,承担部分对外联系功能。
3 级道路,为基本消防车道,日常为街区内步行路。
4 级道路,能单向通行小型机动车,或为双向自行车道,日常作为步行路。
5 级道路,不能通行机动车,为步行路。
2. 1~3 级道路组成消防道路,实现历史城区的消防全覆盖;1~4 级道路组成应急路网,实现历史城区内小型车辆全通达。
(3) 各级道路宽度控制指标
1 级道路:道路红线宽度20 米~50 米;
2 级道路:路宽6 米,红线宽度6~12 米;
3 级道路:路宽3.5 米,红线宽度3.5~6 米;
4 级道路:路宽2.5 米,红线宽度2.5~4 米;
5 级道路:路宽小于2.5 米。
(4) 道路改造要求
1. 对目前不能满足消防或道路通行能力要求的传统街巷,规划为4 级以上道路的,宜针对道路通行瓶颈点进行局部改造,避免采用统一拓宽的方式,以保持传统风貌特色;
2. 城区内道路改造,应尽量保留现有树木;
3. 对实验城路进行景观改造,增设树木绿化隔离带。
交通系统规划
(1) 交通管理措施
历史城区内以车行和步行系统相结合,步行优先;
控制进入老城区的汽车交通量,在历史城区周边设置交通性主干路,并通过适当的交通管理措施,减少通过性交通对历史城区的干扰。
(2) 东西向交通
历史城区东西向交通主要由天山路- 龟兹北路(规划路)、龟兹南路(规划路)以及新城南路(规划路)承担。
(3) 南北向交通
历史城区南北向交通主要由试验城- 萨依巴格路、清城西路以及龟兹中路(规划路)承担。
(4) 历史城区内部交通
历史城区内各社区之间的联系利用1~2 级路网。
(5) 步行系统
社区内部采用步行系统,维持良好的社区环境。
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1) 停车场
在历史城区主要交通出入口设置大型公共停车场,进行交通换乘;
在历史城区内旅游服务节点或旅游景点设置公共停车场;
社区外围设置服务于居民的小型集中停车场,停车场服务半径为100~200 米。
结合社区内现有空地和部分公共空间,设立小型停车场,就近服务社区;停车服务半径150 米;
错时利用社区居委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停车场。
(2) 广场
老城区内的城市集散广场主要有现状热斯坦广场,规划河东文化广场。
历史城区内车站交通集散广场用地按每人0.07~0.10m2 计算;游憩集会广场用地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13~0.40m2 计算。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