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城乡统筹开启幸福门

2014-03-20 15:29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肖宝平

初春的早晨,在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山寨乡南阳洼村,一排排红瓦白墙民居错落有致地点缀山间,一条条通户水泥路如白色的飘带从一个庭院延伸到另一个庭院,村文化广场上群众在一串串美妙的音乐声中跳起了健身舞,好一派如诗如画的文明和谐新农村景象。

近年来,华亭县确定每年以地方财政收入的15%列支支农资金,改善农村基础条件,通过强力推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加快农村发展进程,逐步缩小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差距,城乡统筹齐心协力建设美丽乡村。

城乡一体化让农村靓起来

走进华亭县马峡镇寺沟村,崭新的青瓦白墙小康屋整齐划一,通户水泥路干净整洁,新颖别致的太阳能路灯矗立在道路两侧,在新修建的文化活动广场上,村民们聚在一起畅谈农村的发展变化。

2013年以来,寺沟村投资1300多万元,对居住条件较差的郭老湾社实施21户群众整社搬迁,新建农宅48户,实施“五改三建”95户,配套温棚牛舍、卫生厕所、沼气池和自来水等设施,全村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居住面貌发生较大改变。同时,该村投资48万元建成了村标准化农民综合服务中心,配套村级卫生所、便民超市等公共设施,修建休闲长廊,配套各类健身器材,给文化广场增添活力。

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工作是关键。2013年,该县落实重点农业农村项目7类81个,完成投资8.8亿元,10个省县列整村推进、10个旧村改造、10个移民搬迁、10个环境综合整治及2个镇列整村推进项目,新建、改造农宅4720户,集中安置塌陷区和偏远山区群众960户,硬化村社道路45公里、整修产业路30公里,新建村级文化广场和便民服务中心16处,并配套安装健身器材体育设施。

驱车行驶在县城及偏远乡村,随处可见宽敞平坦的柏油路、水泥路,不时见到通往乡村的公交车以及穿行其间的私家车、农用车。现如今,华亭县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569.4公里,全县10个乡镇、1个工业园区全部通柏油路,101个行政村有99个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建成7个乡镇汽车站和95个行政村汽车停靠点。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水泥路、汽车站点全覆盖。

此外,华亭县基本实现了“自来水化县”目标,行政村供水覆盖率达100%,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97.7%,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

农民市民化让生活美起来

关山脚下的神峪乡吉家河村,过去村旧、人穷。2013年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旧村改造,农民住上了小康屋,吃上了自来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村民搭建起100座蔬菜大棚。生活富裕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开始丰富起来,茶余饭后村民三三两两来到广场上打乒乓球、荡秋千、唱小曲儿,尽情享受着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实惠。“现在村上的水泥路修通了,小广场、村部建设等项目已全面竣工,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致富奔小康的路更宽了,信心更足了。”吉家河村村民马耀林高兴地说。

建设新农村,城镇是龙头。华亭县近年来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开展“五村联创”,全力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完善提升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不断优化人居环境。

县城东区和神峪等4个乡镇中心区控制性详规批复实施,安口等2镇10村风貌特色规划通过评审。策底农贸市场等35个小城镇建设项目竣工投用,建成了河西乡河西村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村,全县新农村覆盖面达到80%以上。

在新农村建设中,该县注重村容村貌改善,教育引导农民建新村、塑形象,改旧村、变生活,以村镇为主体,以县城4个出入口、乡镇集贸市场和公路沿线为重点,深入持久地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大力实施村庄净化、绿化、亮化、硬化、美化工程,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状,实现了城乡均等化。

在策底镇策底村村民薛新辉看来,“出门就是超市,垃圾集中处理,卫生站就在家门口,家家户户有自来水,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该县加强了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事业建设,去年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9.3亿元,有效解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如今,华亭县来自采矿塌陷区和偏远山区乡村的8428户农民搬迁进了县城或小城镇安居乐业。通过建设城镇和新农村,户籍变成了“农转非”,目前,华亭县18万人口中,城市人口达9.19万人,一半人口变成了市民,全县城镇化率达52.1%,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让华亭乡村越来越美丽,城乡群众正昂首阔步向全面小康迈进。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吕舟:国际专家对北京中轴线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