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学会声音 > 正文

【年会建言】规划教育要服从职业发展需要

——基于“规划教育:从学位教育到职业发展”论坛

2014-10-31 17:07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圆满落幕,围绕着年会的后续工作闪亮登场。各分会场主持人,对会场的学术交流内容进行了归纳、剖析、提炼,总结出各自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我们希望规划年会的这一部分精华内容,能引发大家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能激发大家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思辨,继而交流、辩论、形成共识并付诸实践。

一、我国城市规划教育与职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而城市规划学科则是在20世纪初开始出现的,至今已经走过了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科学地规划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是城市规划学科永恒的主题。我国从1950年代初期在高校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算起, 城市规划教育也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步入正轨, 城市规划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底,在我国已约有186所高校开设了城市规划或城乡规划专业。近几年,随着对城乡规划从业人员需求的逐渐增多,城市规划专业发展前景被看好,许多高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录取分数线也不断走高。伴随城市规划师在城市发展问题上的话语权逐步增大,城市规划人才的价值越来越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受人注目。另一方面,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提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确定,使城市规划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其中,国家发展模式的转变和政府职能从经济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要求城市规划的属性和功能,从突出经济发展的技术工具属性向突出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属性转变。城市规划师的角色从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的“立法者”向规划的协调者、倡导者转变,从相对单一的规划行政管理者和规划设计者向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社区、个人的规划服务者的多元身份转变。城市规划面临的多重转变,对城市规划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新背景下,城市规划教育如何及时适应规划职业发展转型的要求,培养适应行业发展多元化需要的人才,成为我国城市规划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当前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质量不均衡,个别高校不能保证基本的办学条件和质量

鉴于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的规模空前,更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迅速,甚至出现一拥而上的现象。当下在如此多的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高校中,有一些高校在师资、课程设置、设备、设施等办学条件方面,还远不能满足开设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个别学校甚至只有3个相关专业出身的年轻教师就开设了城市规划本科专业,每年招收近百名的学生,根本无法保证基本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

(二)与城市规划知识和能力相关的基本教育缺失,不能适应城市规划转型发展的需求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在空间上的投影,也就是从技术层面上落实城市发展的计划。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城市规划是一种技术性的工作,规划的政策性无法体现,规划师的社会角色也比较单一,只是规划管理者和规划编制者。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也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领域特有的知识和能力部分,特别是物质环境的设计方面,而在规划的性质、目的和方法,环境与发展,规划赖以存在的政治与制度背景,规划工作价值观和规划师的道德责任等方面均较薄弱。当下在城市规划由技术工具向公共政策转型的过程中,虽然我国在规划教育方面作了许多改进的努力,比如大力加强了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等方面知识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传统的惯性和学科教育的缺陷,现行规划教育体系基本上还是规划设计技术系列嵌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的部分学生仍然表现出城市规划必要的基本知识的缺失:在宏观层面表现出经济社会和政策层面知识和能力的薄弱,不能适应规划的公共政策转型的要求;在微观层面又表现处对科学和工程技术运用的弱化和虚化,损害了空间和物质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比如对用地评价和用地工程准备等工程技术应用的弱化。许多执业规划师,在工作中仍然以工具理性思维为主导,习惯从技术角度简单化地分析复杂的城市空间发展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的社会经济及环境和生态问题。所以,一方面规划师整日忙于完成规划设计任务,另一方面城市规划的政策性内容正在被各相关部门肢解,城市规划有被日益工具化的危险。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城市规划教育还不能及时适应规划职业发展转型的要求,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多元化需要的人才。

(三)城市规划职业继续教育状况区域差异大,个别地区难以保证职业继续教育的质量

城市规划工作是一项政策性较强, 带有一定地域特点的综合性工作,这就对从业人员有了较高的要求。规划设计人员不仅要熟悉国家、地区在规划方面的政策法规,而且要熟悉所在地区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等等,同时规划设计师还要有广泛的知识,能够树立全面的观点,具有综合协调工作能力。对刚刚离开校园的年轻规划师来说,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些标准, 一方面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提高,另一方面就需要通过继续教育这一形式得以实现。规划设计人员继续教育旨在适应城市规划领域发展的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城市规划在编制设计、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动态, 使城市规划师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

我国自推行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制度以后,就颁布了相应配套的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实施办法,多年来在提升我国注册城市规划师的从业水平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某些地区针对规划设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在实际的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某些西部地区培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缺少高水平的专业教师。规划设计人员知识更新慢,容易在规划设计工作中因循守旧, 需要及时掌握本专业、本学科领域以及国内外规划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新的理论和方法。然而由于缺乏在相关学科或专业技术领域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继续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二是继续教育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做到与时俱进。由于规划设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业务能力上的差别,针对规划设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更应该侧重于对知识结构的补充、深化以及综合技术能力和业务能力的拓展和提高。然而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培训课程与实际工作内容脱节, 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三是规划设计人员继续教育方式仍采用脱产及半脱产的短期集中授课形式,教学手段相对单一。由于规划设计人员工作强度大,现有传统的继续教育方式、手段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急需对继续教育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

三、创建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人才培养体制的建议——从学位教育到职业发展

城市规划是一种技术性、政策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职业,一个合格的城市规划师的养成,需要靠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或被认为是广义的学位教育)和终身的职业继续教育一贯化的支撑。为了促进城市规划职业的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师角色的多样化,需要创建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人才培养体制。

(一)在提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同时,加强对城乡规划本科专业教育的规范性指导

伴随城乡规划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对城乡规划本科教育的知识体系做了很大的改进和完善,在充分尊重和鼓励多样性的前提下,出台了《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年版)》。其中,结合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构建了由“4个知识体系、5个专业知识领域、25个核心知识单元、10门核心课程”构成的教育知识体系。为了最低限度地把住我国高等城乡规划本科教育的质量底线,我们须依据这个指导性规范,加强对开设城市规划或城乡规划本科专业的学校实施建议性指导,并且推进校际间的交流。

(二)坚持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制度,以评促建,推进城乡规划教育的发展

我国自建立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制度以来,截至2014年5月,通过评估的高校本科专业有35个,硕士研究生专业25个,强化了国家和行业对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对保证和提高城市规划基本教育的质量起到了示范推广效果。今后,在继续坚持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合格标准的基础上,鼓励更多的城市规划专业参与评估,以评促建,全面提升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质量。

(三)摆脱以技术为核心的传统城市规划教育观念,拓宽规划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首先是拓宽城市规划教育的领域。由于我国的城市规划脱胎于建筑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规划教育所涉及的领域十分有限,这与国外城市规划学科的诞生源于社会问题截然不同。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必须加强规划政策分析的内容,引入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内容,并将之与当前中国的具体国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拓宽规划教育的领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能够清晰地判定物质空间规划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提高自觉维护城市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应该拓宽研究生生源的专业范围,接受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学生来学习城市规划。一些综合性大学,还可利用现有的学科综合优势,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联合,以深化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的学术研究和教育。

其次,强化以价值判断分析为核心的理论思维的训练。长期以来,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对于学生设计成果的评判标准主要是空间形象和工程技术。由于以工程思维为主导,许多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要么无视物质空间背后的各种利益关系,以一种技术中心主义的姿态处理复杂的城市问题,结果当然难以被社会接受;要么放弃规划师的职业立场,为了谋取私利,为特定的利益集团进行技术辩护。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职业要求规划师必须同时具有工程思维和理论思维的综合能力,如果缺少理论思维的指导,即使引入新规划技术,也无法制定一个公平科学的规划。因此,要培养出合格的规划师,必须训练学生超越工程思维,突破形象具体的物质空间形态,走向抽象的、阐述基本价值观的逻辑体系,从政治或哲学的范畴来分析与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

再次,加强规划师价值观的教育。职业道德是价值观的折射,学生时代是塑造人生价值观最重要的时期,虽然目前高校教育中有许多课程包含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但欠缺与职业教育直接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因此,在现有的规划教育体系中,应该增加切实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是提升规划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将规划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融入到具体的设计教学过程中。法学院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忠诚于法律的职业精神,而不是仅仅让他们熟悉法律条文。同理,城市规划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城市规划师的职业精神,但是,目前城市规划这一职业还没有像医生、军人、律师这些职业一样形成一个比较稳定、成熟的职业道德理念和行为准则。这就要求我们加深对城市规划职业的研究,通过对规划职业历史发展和现实规划职业环境的深入考察,通过广泛的学术讨论与研究,逐步形成一个具有普遍共识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四)创新城市规划继续教育的体制和模式,支撑城市规划行业的转型发展

城市规划专业技术人员的终身继续教育是实现城市规划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城市规划行业面临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坚持和完善城市规划继续教育体制和模式,尤为重要。关于具体实施措施,有以下几点建议:

1.以当前我国推行去行政化改革为背景,建议在住房城乡建设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的组织和指导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负责继续教育教材的编写,并与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联合负责组织继续教育培训。

2.因地制宜, 统筹运用各类远程网络培训资源,采用时间上相对灵活的培训模式,不断创新继续教育方法,提高继续教育的普及率和效果。

在新的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与挑战,规划师的职业道德思想状况能否经得起考验,能否重新开创规划工作新局面,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城市规划教育是城市规划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规划教育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加强城市规划从专业(学位)教育到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培养合格的城市规划人才。

(执笔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规划执业资格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吕斌。基于记录整理,未经发言人审阅。经《城市规划》杂志(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文字编辑)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