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学者建议撤直辖市建制 在京津冀建直隶省

2014-05-29 09:40 来源:中国广播网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央广网主办的《大国大时代:中国经济报告会》——《五月谈:京津冀一体化,谁的“一亩三分地”》今天下午举行,北京市政协委员、经济学者马光远表示,等级森严的行政区划是阻碍京津冀一体化的障碍之一,应该撤掉天津的直辖市建制,在京津冀三地建立直隶省。

马光远指出,和长三角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带相比,京津冀产业之间没有互补性,有些产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而有些产业之间的发展又存在巨大的差距,这都不利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实现。

马光远建议,应该撤销天津的直辖市建制,将天津设为河北的首府,这样才能缩小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以下为马光远发言实录:

刚才张老师做的报告让我觉得受益匪浅。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主题,我事实上对这么大的主题特别是上升到所谓的国家战略的东西,我是没有信心去谈的。但对这个话题,这么多年以来因为一直在北京生活,每一个人都在思考,每一个人都在想。我们今天的说法是京津冀一体化,事实上对于一体化这三个字我一直是非常谨慎的。

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的时候谈到要把京津冀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时候,我看了一下新华社的通稿谈到一体化的地方只有一个,对于京津冀本身怎么发展,谈的最多的叫协同发展。那么为什么我讲我不敢谈一体化,因为北京、天津、河北这三个地方差距太大了。北京高高在上,天津也很牛,但是河北的发展相对于北京、天津而言非常落后。当然河北最落后的表现是什么?就是河北作为紧靠着首都,紧靠着两个直辖市的这么一个省,它的贫困人口在全国占的比重和全国国家级贫困县的数量都是非常吓人的。河北现在有全国贫困县39个,河北的张家口准备跟北京一起申办冬奥会,张家口的全国级的贫困县就有10个。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北京的周边有一个带,不是一个什么好带,而是国家级贫困带,那么这么一个贫困带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不知道。但是这个贫困带本身截然把北京、河北、天津分成两个世界。一个是“欧洲”,一个是“非洲”。这么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怎么突然提起要搞一体化的问题,我感觉无论就现实而言还是逻辑而言,都是讲不通的。所以我宁可更多地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来描述。在这个地方画一个圈叫什么什么圈,在那个地方画一个圈叫什么什么圈,我们今天又在这个地方画了一个圈叫首都经济圈,这个圈大家看历史的话越画越小,以前叫环渤海经济圈很大,紧接着叫环首都经济圈,后来把环去掉了,首都经济圈,字越来越小,含金量越来越高,但是解决的难度越来越大。

从一个大圈最后画成一个小圈,但是面临最根本的问题没有改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仅仅谈京津冀一体化,它是一个历史话题,不是一个新话题,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年了。那么,在过去的20、30年的时间里,京津冀一体化一直是一个梦想,但是我们发现情况是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研究的深入,北京、天津、河北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特别是河北跟两个直辖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我觉得在这种条件下,我们今天站在一个国家战略的层面谈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几个问题必须搞清楚。第一、为什么在当下要谈京津冀一体化。也就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很重要。那么第一个出发点我们从2月26日的会议来看的话,第一个出发点是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那么如果我们所有的思维都集中在解决北京的问题,我认为京津冀一体化本身仍然是画中的一个馅饼,仍然是一个乌托邦。为什么?因为现在从京津冀本身的产业、经济的基本面和发展的态势去看的话,京津冀一体化之所以南辕北辙、越走越远,最根本的问题是河北不发展的问题。也就是河北欠发展、欠发达,使京津冀长期以来无法实现一体化的关键。

所以个人认为要真的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在国家战略层面去制定规划的话,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是河北的发展问题,而不是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那么如果我们以北京的大城市病为出发点,去解决京津冀一体化,无论是现实的路径,还是所遇到的障碍,我认为跟过去一样不会有任何改变。比如说北京,想要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给河北,河北人民这次不客气了,明确地讲你不要的我也不要。所以我认为要搞清楚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非常关键。如果不把解决河北的欠发展问题作为最主要的出发点,而仅仅想着去解决北京的空气问题、水资源的问题、人口的拥挤问题,我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不会有任何答案。

再过20年我们来看的话,我们仍然在谈这个话题,我们仍然会看到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差距在继续拉大,所以出发是为了什么、你要到什么地方去?我认为这是我们谈京津冀一体化的前提。

第二京津冀一体化究竟是一个什么战略?我们现在看到,无论河北将如何积极、如何冲动,但在冲动的背后最重要的动机是什么?是经济的动机。我们现在看到的河北很多省市对京津冀一体化提升到国家战略以后,他们最主要的回应是什么,未来在整个经济发展上面要怎么样怎么样……我认为如果把京津冀一体化这么一个大战略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来谈,是矮化了这个战略。京津冀一体化本身不是一个经济战略,而是一个区域发展战略,是一个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全方位的战略。当然,经济可能很重要,但是保护公共政策在内的、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一系列的相关因素都是我们这个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纯粹就经济来谈经济,把一体化三个字看成本地区域发展的一剂刺激政策的话,我认为这个大战略走不远。所以,我认为经济一体化本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发展问题,但是如果仅仅把发展局限于经济、局限于产业层面,这个战略本身也解决不了目前京津冀三地之间的问题。

第三个,京津冀一体化的推动靠谁来推动?是靠市场还是靠政府?从2月26日到现在三地表现出来的姿态和行为方式来看,我认为也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开始狂飙猛进。比如说在产业的转移方面,北京的低端服务业要转到河北去,这种产业的产业应该追求什么原则?我认为应该追求市场的原则,但是从目前我们看到的操盘方式来看,不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来走,我们很多情况下对产业的推动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而不是由市场来推动。那么如果产业的转移、产业的衔接如果主要由政府来推动的话,那么这样的推动力本身我认为只可能形成短期推动,不可能形成长期推动。

第四,京津冀有没有可能一体化。我事实上我觉得我个人在京津冀一体化问题上面,我觉得最有价值的结论是京津冀不可能一体化。京津冀的未来也不会一体化。如果真的一体化的话,那可能是一个非常长远的梦想。这是一个不太乐观的结论。为什么,我前面讲了很多,所以到第二个,我想讲为什么不可能一体化面临的现实障碍。第一个障碍,也是最根本的障碍就是:我们有很多人谈说哪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都市圈,什么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等等,但是我们也从来没有发现一个都市圈本身面临的行政区划像京津冀地区这么复杂,并且等级这么远。北京高高在上,天津也很牛,但是河北本身在整个的行政区划里边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我们到河北去,谈到河北本身跟北京之间关系的时候,河北的官员一般的说法是,我们要服务北京,服务首都。这个从人性的角度来讲的话这是不合理的,不合适的。按理说应该是河北有自身的发展目标,把河北发展起来这是河北最主要的目标,但是多年以来,河北在整个的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这么一个尴尬,就是因为整个的行政区划。

我们有这么一个首都,在首都的旁边还有一个直辖市,两个直辖市夹在河北中间,河北要想发展,我认为很难。那么从人性的选择去讲的话,好的资源、好的产业肯定不会留在河北,所以我查了一下,为什么会形成这个区划。在很多年以前,在清朝,河北这个地方包括北京、天津在内叫直隶,直隶这个地方是全国经济最发达、政治最发达、文化最发达的地方。没有广东任何事儿,没有上海任何事儿,这个地方就是全国最好的地方。但是过了一百年以后我们来看这个地方的话,我们总是把这个地方的一体化看成一个失败的案例,而把长三角、珠三角看成中国整个区域发展成功的标本。为什么?根子在行政区划。在以前只有一个行政区划的条件下,河北跟天津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尴尬。天津在以前属于河北的时候,我们看河北的整个产业结构发现,它有高端制造业,它的整个第二产业也是不错的,但是当天津从河北划出去以后河北一无所有,整个的产业基础非常薄弱。

第二个京津冀三地产业我们分析的话,为什么讲长三角、珠三角整个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良性的协调发展?是因为产业直接有互补、有协调,但是我们看京津冀三地之间,产业之间要么是竞争关系,要么是互相之间发展差距过大、根本不沾边。我们看天津跟河北之间,比如说在港口的发展方面,双方争得你死我活,这个竞争真的是血淋淋的。三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形势差距过大,北京主要是服务业,天津主要是高端制造业,这个领域发展很好。天津和河北的发展来讲的话,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来讲仍然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三地之间产业不融合、产业不互补,三地之间差距太大。

第三个交通的问题,我们现在到长三角、珠三角去,我们到区域内任何一个城市如果超过一个小时的话都感觉不可想象,但是在北京到河北、北京到天津、天津到河北之间有些交通现在实际上从北京到天津好像很不错,但是唐山如果到天津或者唐山到石家庄、到保定的话交通非常不方便,所以交通本身还没有形成可以支撑这个行程一小时都市圈基础设施的这么一个基础。最大的障碍是什么?除了交通以外,公共政策层面的障碍应该是最大的。

我想这么多年以来,河北之所以不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三地之间公共政策差距太大,就是说人为制造的差距是目前最大的一个障碍。怎么样把北京的特权给消除掉,在公共政策层面我认为非常难。所以在面临如此多的障碍的情况下,我们去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是为什么把京津冀一体化到今天我们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主要原因。国家战略层面的目的是什么?是消除以前的障碍。突破行政区划的这种人为的障碍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搞顶层设计,但是这种顶层设计之中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在现有行政区划的现实环境里面打破这种障碍,真正推动人力资本、技术、产业的自由流动,协同发展,我们拭目以待。在这种情况下,把京津冀一体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究竟如何破局?我提这么几点。第一个是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真正从字面上的一体化变到现实中来,一定要改变当前已经不能适应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要求的行政区划。这个行政区划可以大调整也可以小调整,如果大调整,最大的调整,最合理的调整仍然是把北京直辖市取消掉,把天津直辖市取消掉,设立直隶,历史证明这是正确的。

设立天津直辖市对于河北本身发展造成的伤害,造成的弊端现在已经看出来了,所以如果进行中度调整的话我认为可以把河北的、北京周边的一些贫困的市、县划给北京,让北京带着去发展。解决一个北京的扩容问题,同时把天津直辖市取消掉。把天津作为河北的省会,这样的话在整个产业格局里面河北整个产业的提升度一下子可以上一个台阶。我想如果不调整行政区划的话,目前进行不管什么样的顶层设计可能都很难打破。

第二个是我认为要淡化经济思维,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要通过经济来体现,但不要就经济来谈经济,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公共政策层面的融合,放到基础设施层面的一体化,我认为比单独谈经济可能带来的效果要好。那么如果谈经济的话,大家可能每一个人的想法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北京肯定站在各自的立场,天津也是,河北也是,那么这样的话我们的一体化仍然会越走越远。

第三点建议三地在产业发展上面一定要探索协同发展的路子,协同发展的前提是什么?是北京在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思路。每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里面谈到北京的明天,其中有一个明天叫什么?叫北京制造。我每年都反对,我说北京一定不能再提北京制造,北京提北京创造就可以了。你把创新出来的东西,把创新出来的技术让河北去做,让天津去做,比北京自己做要好。所以北京目前要做的最大最大的政策应该是北京真的要淡化经济思路。北京现在的人均GDP包括GDP组合放到全球的首都里边去都是非常吓人的。我认为,北京过于经济化是导致目前京津冀三地之间产业不能协同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北京不仅仅要转移那些不要的什么批发市场等等这些产业,还要转移一些好的产品,一些好的产业。我认为在北京这么一个空气非常糟糕的地方,我们基本可以找到北京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我如果是中科院的研究员的话,我每天上班走几个小时,下班走几个小时,今天面临这样的PM2.5,我能活下已经不容易,还谈搞什么创新,搞什么科技?我认为不可能,所以像中科院这样的承载着国家创新功能的单位一定要远离北京,一定要远离京津冀,到那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去。

第四个方面,公共政策层面一定要打破,可以有几个破局,最容易的破局,最起码北京、河北、天津共用010,这个是可以做到的。我们经常开车在高速上面一不小心就到河北去,我想这是一个。第二个养老、医疗,是不是可以实行三地一体政策。当然最难的高考政策,我想如果京津冀一体化真的实现,有一个试金石就是三地的高考政策是否统一,如果三地的高考政策最后统一了,当然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北京的孩子再也考不上北京大学了,北京大学就再也不会是北京人的大学了,有可能都到外地去上大学了。最后一个就是在招工方面,我们觉得如果真的要借鉴市场上其他都市圈发展的成功经验的话,我觉得在当前我们这么一个语境下,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交通的一体化,特别是轨道交通。我们现在看到凡是都市圈发展不错的,大概作为一个经典案例来谈的,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谈到人家的轨道交通发展到多大的程度。所以就这个来讲的话,前一段时间北京市人大准备规划把地铁修到河北去,我认为相当不容易,这是一个好的举措,也是改变北京形象的举措。

三地之间要互相帮助,要互相利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一体化。但是我最后仍然想讲的是,一体化非常难,我们需要打破的东西非常多,即使一个小小的机场的命名也充满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博弈。今年北京开两会,大家有很多提案是关于北京第二机场应该叫什么的。讨论很热烈,我很长时间没有看到这么热烈会议的场面。争来争去就是不想放弃作为北京第二机场的这么一个身份和象征,后来我想了一下,我说既然这个机场既在天津的武清,又在北京的大兴,还在河北的廊坊,我说干脆为了体现一体化的思维,去掉一个字就叫“北京武大廊”机场,这个机场会不会叫“武大廊”机场?千万不要认为一上升到国家战略三年、两年大家都都协同了,那么如果这样想的话就真的忽略了过去几十年以来我们整个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教训和问题。我当然希望京津冀一体化能够最终实现,当然希望这样的一体化战略的推动能够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个成功的而不是失败的教训。谢谢!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