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徐振强:创建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城市 实现智慧引领

2016-02-18 16: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6年2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气候(2016)245号)》,从以往的应对气候变化,升级到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并提出到2020年创建30个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城市的目标。适应气候变化、增强城市韧性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有望成为今年“两会”热议的亮点。该政策的出台将对于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改善城市宜居水平和缓解城市病起到引导作用。这与国家绿色建筑行动计划、绿色生态城区、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和城市综合管廊等相辅相成,并体现了融合推进的思维,同时反映了对民生的关切和大国履责的响应,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依托,也是对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版气候报告城市专章的关键回应。

由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效应,使得世界绝大多数城市都已经受到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冲击风险。2012年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吴良镛曾指出:如今不仅不能忽视建筑与城市的安全问题,而且要从规划布局上对可以预防的方面予以更根本的考虑。气候变化是目前影响城市安全的最直接例证。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我国城市巨系统的发展,在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等城市外部性影响逐渐深化对城市肌体影响的背景下,城市灾害对城市的韧性构成严峻挑战。权威研究表明,气候变化直接诱发城市洪灾,瑞士保险对全球616个中心城市内17亿市民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进行对比,发现水灾威胁的人数超过其他灾害风险,而亚洲城市所处的水灾风险最大。2010年巴基斯坦去年遭遇特大全国性洪灾,大约2000人丧生,1100万人无家可归。2011年9月洪灾导致巴基斯坦最大城市卡拉奇陷入瘫痪,街道因积水无法通行、汽车受困、加油站受淹,市政部门缺乏有效排水手段。2013年6月12日-27日,印度北部连降暴雨,导致洪水泛滥、山体滑坡,数百个村庄受灾,共造成约50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1亿美元。如印度东部北方邦的戈勒克布尔市,该市是中恒河平原上增长最快的城市,但是该市正面临严峻的洪水和其他涉水问题,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响应相当脆弱。发达国家同样面临严峻的脆弱性问题,根据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对美国361个城市的评测,美国40.2%的城市弹性处于差或极差的状态,其中较为知名的城市包括迈阿密(R317)、洛杉矶(R302)、亚历山大(R263)和奥兰多(R261),它们应对冲击的能力也较弱。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城市就发生过严重内涝。1931年7月,武汉三镇连续降雨十多天,8月15日,武昌大堤溃决,全城陷入水中,直接受灾难民约50万,20万人无家可归,淹死饿死数以万记。近年来,我国城市在气候变化相关领域,如洪涝、空气污染和暴雪等方面也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如北京721水灾(2012.7)、京津冀、长三角灰霾(2013.12)和北京延庆52年来最大暴雪(2012.11)。2012年7?21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房屋倒塌10660间,160.2万人受灾,79人因灾死亡,经济损失116.4亿元。2013年7月,陕西延安连续出现5次区域性大暴雨,延安市区域平均降水量397.6毫米,是常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的5倍,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持续暴雨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4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20多亿元。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杭州和南昌等多个城市频繁出现城市内涝,受灾城市数量、规模、经济损失程度和人员死伤均呈显著上升的态势。2015年,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县级以上城市受淹超过300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500多亿元。因此,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综合负载的加大、气候变化等生态环境要素而导致的城市问题等,使得城市的脆弱性,正逐渐成为影响甚至制约城市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

为了应对城市受到的内外部冲击或挑战,国际范围内正在讨论弹性城市理论方法体系如何提升城市弹性能力。弹性城市是指城市较快恢复到原有状态,并且保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能源消耗总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等将存在上升的潜势。与之协同的是,气候变化、生态过载、能源环境污染和经济结构局部失衡等问题所造成的城市灾害显著地冲击了城市的抵抗能力,因此,城市脆弱性或城市弹性的问题成为现阶段全球城镇化进程中,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影响,联合国开发署于2010年11月在阿拉伯启动了气候变化弹性倡议(Arab Climate Resilience Initiative ,ACRI),联合国减灾署于2012年启动了亚洲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弹性网络(Asian Cities Climate Change Resilience Network;ACCCRN)。为了促进弹性城市的研究,国际上自发组建了弹性联盟(Resilience Alliance)、弹性组织(Resilience Organization)和弹性城市组织(Resilient City Organization)等专业性的学术或产业交流合作组织。面对当前城市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了提升城市对外界影响的弹性适应能力,弹性城市成为美国近期的规划话题热点,2013年美国和欧洲规划院校联盟)联合年会将“规划弹性的城市和区域(Planning For Resilient Cities and Regions)”作为主题。与欧洲的紧凑城市和美国的城市精明增长相比,弹性城市的理念,正逐渐在美国和欧洲规划界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美国直接将弹性城市作为规划顶层思维予以考虑,而欧洲将弹性城市作为城市更新的核心组成部分。联合国减灾署在2013年3月的报告中指出,建议在全世界范围建设“弹性城市”,来应对自然灾害。亚洲正在开展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弹性网络项目,中国不是参与方,因此,依靠外界力量直接提高我国城市的适应能力现阶段不可行。

2016年2月,我国两部委联合业已启动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试点工作的推进将为我国城市创建提供政策平台和自主建设的可能,对指引城市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具有前瞻意义。试点城市的创建,应以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为纲加速实现低冲击开发(LID),科学识别城市气候灾害风险成因并开展风险区划,合理估算气候适应需求领域和范围,注重国内外经验借鉴建设微创LID系统,将适应气候变化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并纳入城市日常建设管理之中,针对不同地区气候适应关键节点、片区、重点建筑和重要基础编制实施方案,运用互联网+思维,搭建智慧监控平台并与管理运营对接,加快各级政府涉及气候适应型城市与建筑相关激励政策的设计,有效引导公众参与和行业育成,探索适应气候变化建设资金的多元筹措模式,特别是PPP、政府购买服务和特许经营等模式。

(作者徐振强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