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上海城市更新如何留住乡愁

2016-03-30 15:02 来源:东南网

中央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自去年6月1号施行,确立加强历史风貌保护,彰显人文底蕴,提升城市魅力成为该办法的重点内容之一。

作为上海历史发祥地的老城厢,是上海中心城内整体性最好、规模最大的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风貌特色的地区,是上海率先划定的中心城区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在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中,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与建筑群是其中的点状要素,风貌较为完整的片区和街坊是其中的面要素,而作为线要素的街巷则是传统空间的核心,承载着老城厢原本的空间骨架。

例如上海老城厢露香园房产开发地块中,街区式的拆除和新建行为导致了以街巷为主体的结构遭到破坏,不同点要素与面要素之间的线性联系开始缺失。新建的四层楼洋房类别墅肌理也与周边的传统肌理存在巨大反差,意味着空间多样性的减少和景观特征的突变,同时由于在城市的建造方式上采用了与历史不一样的设计要求,直接造成了老城厢风貌特色的建设性破坏,损害了片区的面要素。

在空间视线方面,这种变化也相当强烈。除了因为道路线形变得流畅使得可视范围增加以外,中高层住宅建筑的出现,延伸了空间在视线上能够被感知的深度,但也使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风貌不再完整,因为新老建筑的强烈对比,缺乏协调关系,以及成组的新建筑缺乏使视线聚焦的中心性,所以尽管视线得到了延伸,但老城厢自身的景观价值并没有得到升华。

露香园一期已经结顶的别墅。原有的老街已经消逝,取而代之是新兴的豪宅区。目测每户面积在400-600平方米,总价将达到6千万至八千万,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富人区。

上海老城厢地区目前的复兴策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旅游业与中高端房地产。如今的老城厢虽凭借豫园、城隍庙等上海重要的风貌景点吸着游客,随着外滩金融集聚带的进一步发展和世博会后续利用的逐渐成熟,对处于两大功能区中间地带的老城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生活性功能为主导的老城厢面临着周边地区高能级服务业带来的冲击,以旅游和中高端居住为主导的单一功能发展策略只会使老城厢地区逐渐走向边缘化,功能衰落更为突出。

老城厢的活力复兴首先离不开功能的多样性,即要有对原有历史用途与渊源的再挖掘,又要把握当下上海“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契机,通过调整地区功能、产业和空间结构,推进新的人口和产业导入,容纳新的经济活动,从而提升土地使用效益。

老城厢的活力复兴其次应注重构建开放的街区,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的要求”。凸显老城厢传统空间中模糊的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之间的界限,提升街道的活力。

功能单一的、高端的、封闭的改造模式是不适合目前老城厢地区转型发展需求的。老城厢地区的活力复兴,必须是注重多功能性、开放性的,满足新的经济活动和服务需求的,能反应历史用途与渊源,值得后人体会的,能彰显城市魅力和影响力的。

解放前为“同庆赌台”,解放后改为大方糕饼厂。据上海城投置业相关人员透露,计划作为商品住宅改造出售。

就目前老城厢改造中,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充分挖掘其旅游和商业价值,于是搬迁成了一种普遍方式。当地居民得到补偿款后搬离老城厢,渐行渐远。例如上海老城厢露香园房产开发项目,通过打造高端住宅,引入高收入人群。这种改造方式最大的问题在于使得与传统环境相契合的社会结构发生整体式突变,空间的“灵魂”丧失了,场所的精神不复存在,传统生活难以延续。老城厢风貌保护区的更新改造不应该只是一张“高大上的明信片”,成为高端人群的聚集地,旅游者的观光游览地,改造的目的是建立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留住老城厢独有的韵味,不仅仅要保护那些富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更要保留老城厢的市井生活与文化记忆。“看似杂乱,却也最具活力。”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瞿骏认为,老城厢表面上喧嚣杂乱,“面子”似乎不大好看,而“里子”却透着市井生态的活力。在未来若能维持街区内部原住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充分而全面地反映上海的市井生活才是较为合理的改造效果,这样的生活场面应当包含不同的社会阶层,既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协调,也有相应的碰撞与矛盾。前行的上海,请保护好历史的根。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