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多地欲建城市风道 引风吹霾背后有3大难题

2016-04-01 09:44 来源:《华西都市报》

面对雾霾困扰,人们再次寄希望于“风道之力”

北京欲建通风走廊

不经意间,一个陌生的“旧词”——“城市通风廊道”再次引起公众关注。面对雾霾困扰,人们再次寄希望于“风道之力”。

在以往的城市规划中,我国曾提出过风道建设,想通过引入“徐徐清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系列难题。在当时城市规模普遍较小、环境污染问题不明显的情况下,这一规划思路未得到应有重视。

近年来,随着雾霾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重,“风道建设”规划再次被提出。那么,它是否会导致大拆大建?是否会殃及周边城市?是否能起到振风散霾的作用?记者多地采访,为您解答疑问。

重霾笼罩:

多地提出建设风廊

城市风道,又称为城市通风廊道。城市风道建设就是通过规划建设,保证城市主风道的畅通,把郊区的风引进市区。近年来,北京、广州、西安、南京、福州等城市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提出过类似通风廊道的概念。

今年2月份,北京出台规划,将修建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多条宽度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西安去年出台政策要求,今后西安市“风道”将被严格保护,“风道”内禁止建设高楼;福州市也规划了“一轴十廊、一门多点”的通风格局,并明确写进《生态福州总体规划》中;香港特区规划署制定的《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中,专门就“空气流动”的章节做出详细规定,并提出“应沿主要盛行风的方向辟设通风廊,增设与通风廊交接的风道,使空气能够有效流入市区范围内,从而驱散热气、废气和微尘,以改善局部地区的微气候。”

风道就像人的经络,经络不通,人就容易生病,城市也一样。西安市城市风道建设的研究报告指出,传统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的规划内容,对通风因素的考虑较为欠缺。高强度的城市开发建设,未能留出合理的通道,导致市区静风频率提高,通风不良。城市热岛效应、雾霾天气以及大气污染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城市的健康发展。

雾霾产生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过多大气污染物排放,这是主因;二是不利的气象因素,例如静稳天气下更容易产生雾霾。记者采访了解到,西安三面有高台或山脉,静风天气比较多,容易逆温,城中和北部高楼很多,风很难通过,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因此就算污染源没有增加,但污染却容易积累,形成雾霾天气。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教授赵传峰指出,治理雾霾应从源头和去向两方面着手。源头上就是要减少排放,去向上最好能改变风场,造成大风。

赵传峰说:“在国外一些大城市,如旧金山和洛杉矶等,一些高层建筑多在城市中心区域,多为繁华商业,而周边建筑偏低,多为居民区,从而形成了中心高、周边低的布局,有利于城市污染的扩散。”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副主任何永说:“通风廊道系统构建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城市密集区的风热环境,缓解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在污染排放不减、气象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单靠通风廊道不能解决雾霾问题。但是可以肯定,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网络的形成对改善微气候有效,对促进污染物扩散有一定辅助作用。”

由此,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城市廊道建设,可增加城市空气流动,促进大气良性循环,缓减雾霾和“热岛效应”影响,但并不能根治雾霾。

专家声音:

是否会产生新一轮的大拆大建?

有用有益的廊道可不是说建就能建。专家指出,目前城市风道建设存在利益博弈,问题复杂。是否会产生新一轮的大拆大建?是否会影响沿线居民生活?这只是城市风道建设最直观的待解难题。

难题一:风道规划并非建立在白纸上。

赵传峰说,首先,在实际操作中,风道规划是在原有城市布局上的优化。这就决定了它不只是一个基于城市自净化能力的城市风道规划,而是基于城市自净化能力与经济、社会指标一体化考虑的博弈选择。城市风道建设的前提是该城市区域盛行风向相对稳定。大尺度风场的预报和描述相对容易,然而小尺度风场因为受到局部地形、湍流等的影响而非常复杂,尤其是在复杂城市布局下。这种情况下,一些简单的动力天气预报风场已经变得不再准确,不确定性很大,这些都会对城市风道规划设计、影响评估等产生很大影响,增大了规划和建设难度。

杭州市气象局总工程师宋健说,杭州市“城市风道”项目是2014年提出的,2015年正式起步。基础资料的积累难度很大,需要大量模拟和数据支持,目前只做了一些零散的课题和局部性的实验。

难题二:是否会产生新一轮大拆大建?

北京市中心城通风廊道系统研究团队多位专家向记者表示:北京规划的一级通风廊道,是基于北京市目前的城市建设密度和开阔程度划定的5条通道。城市风道建设是在已有风道上,控制开发,而不是重新开辟,所以不会大拆大建。

项目研究团队专家表示,北京市规划的5条一级通风廊道主要由公园和绿地组成。在这5条通风廊道范围内,确实也存在不少高度较高、密度较大的建筑群落,成为空气流动的“瓶颈”区。但随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等工作的推进,这些建筑将逐步腾退和拆除,而一些符合规划的老旧建筑也将更新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建筑师崔恺说,今后在城市的规划中,要优先考虑城市“风道”建设;对那些已经建成的、却又阻碍风道建设的大楼,也不能人为强拆,而是通过自然淘汰的方式,到达使用年限后再拆除,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难题三:是否会影响沿线居民生活?

有风了,霾和热浪会被吹到哪儿?“雾霾吹到周边省份的担忧大可不必。”项目研究团队专家表示,空气流动带走的污染物除了向中心城周边的开阔地带扩散,也将向上空扩散。污染物是一个逐渐稀释的过程,不会对周边省份带来影响。

实际上,通风廊道解决的是城市内部的问题。项目研究团队专家表示,中心城区空气流动性变差,导致生活、生产的空气污染物淤滞。而北京规划的通风廊道主要是让中心城区与远郊区县之间更好地“换气”。

风道建设:化标准的制定十分复杂

当前,不少城市普遍存在工业企业布点不断侵害环境质量、房地产开发不断蚕食生态功能区的现象。专家表示,城市风道的建设,经常会涉及工业布局调整,牵扯到一些利益主体博弈,需要多部门协同、企业配合,共同推动,不可能一蹴而就。

专家表示,尽管城市风道建设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但这一问题应从长远出发,着眼于未来,将其纳入顶层设计,成为治污减霾的中长期措施。风道建设不是一时一地的问题,还应加强区域协调,实现整体统筹布局。

风道该建在哪?专家表示,理想的城市风道最好能结合城市中的天然廊道或自然要素,如江河湖泊、沟渠绿带等进行规划布置,多种类型开敞空间的整合,有利于形成足够空间宽度的城市风道。有些老城区由于大量高楼挡住风道,但也无法立刻拆除,只能在未来的规划中,尽量留出风道。

风道该怎么建?“风廊具体量化标准的制定十分复杂,将综合考虑避灾、景观、生态、游憩、排污、降噪以及空气流动等多方面因素。”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副主任何永说,对于大城市而言,重新规划开敞的空间已不具备条件,因此应该尽量利用现在通风潜力较大的区域,并将其连续和贯通。

上海市曾公开发文表示,在新的城镇规划中,通风廊道设计要尽可能长和宽,同时要控制主要风道两侧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城市建筑布局要适应城市的冬夏季盛行风向和海陆风环流特点,建筑高度从内陆向沿江、沿海逐渐减低。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认为,城市大气环境的改善十分复杂,空气流动状况随高度变化,各区域还会有很多小的气流涡旋,都会直接影响通风廊道的效果。这些年北京进行了大量高密度高层建筑开发,未来不仅要降低开发强度,还要配合加强绿地、水面的恢复建设。

建风道,关键在哪里?

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徐旭辉表示,对于已建成区域,可以针对微环境进行改造,比如屋顶绿化,利用好山谷风等。更重要的是对未建成区域进行提前规划,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不要让环境无节制恶化。

“城市风道的建设还应统筹、配合城市其他规划,包括城市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的布局,城市建筑高度的选择和空间分布等。即城市风道的建设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部分,不应独立出来,应该综合提高城市自净化能力。”赵传峰说。

此外,鉴于城市间的联动性,建议城市风道的建设放在一个较大区域,如京津冀区域或者全国层面统筹考虑,尽量减少作为独立系统考虑,避免潜在的成本扩大化和效果抵消化。

据新华社、人民网、参考消息等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肖金成:完善区域战略统筹机制 促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