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专家:京津冀应让中小城市分享更多红利

2014-06-12 10:4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庄庆鸿 孙悦 杨伯帆

图解北京河北经济发展差距。

“北京工作,河北养老”,你愿意吗?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河北张家口、涿州相关部门正探讨北京老人入住河北养老机构的可能性,“以河北的养老资源,分解北京养老压力”。

尽管新华社6月5日报道称“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现在到定稿阶段”,多名专家学者指出,河北想吸纳京津的人口和资源,还面临重重考验。

“城市圈一定是自发的,还是要靠市场的力量”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首先否定了“河北养老”靠政策指挥的可能。

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明确指出,前段时间河北房价的上涨“是泡沫”。

这位持续关注改革进程的学者提醒,京津冀一体化加快进程,必然带动河北发展,但“并不是短时见效”。

“在北京和天津带动下,保定、唐山等城市的发展速度高于河北其他城市。但这并不表明北京、天津的人口向河北转移的速度已经在加快。”

“城市圈一定是自发的,还是要靠市场的力量。政策可以引导,但政策引导20年了,河北的城市圈为什么还没上去?说到底还是经济发展水平。要吸引人过去,你自己首先要具备空气、水、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竹立家说。

而河北目前的魅力,还不足以和京、津两大直辖市相抗衡。

中国青年报记者统计北京、河北省统计局的公开信息发现,2009年~2013年这5年间,北京和河北之间,三项衡量指标的绝对差距基本呈逐年扩大趋势。这三项指标分别是:年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据2014年1月16日河北省农村工作会议发布,按照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测算,2012年底,河北省贫困人口还有694万人,其中扶贫对象462万人,约占农村户籍人口的9.9%。

河北的中小城镇、农村,在京津冀一体化中摆在哪里?

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振宇认为,过去京津冀一体化过多强调“促经济”,忽视了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的合理性。

“在以往的城市定位中,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北更多充当了北京‘后花园’的角色。”

“回波效应”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纲纳·缪达尔提出的,就是用来解释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它是指一国或某一地区形成了一个经济中心,在其扩张和增长过程中,将会从其周边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

“过多优势的产业、政策、资源、人才都在向北京倾斜,不仅不利于‘环首都贫困带’地区的发展,还加剧了环境、人口、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问题。”王振宇说,北京对周边地区资源的虹吸力越大,周边地区的“短板”更短,进而落差更大。

北京应加大对周边贫困地区补偿力度

学者指出,“回波效应”在河北出现,一方面有自然条件、积贫积弱等“先天因素”,另一方面,“政策致贫”的“后天”因素也不可小觑。作为京、津两座特大城市的水源地,河北张家口、承德地区的开发不得不受限。

记者查询《北京市水务局2013工作总结》,2013年,北京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河北应急调水4亿立方米,约是北京全年用水量的九分之一。此外,为北京两个水库“集中输水”的8000余万立方米也是河北、山西两省的“功劳”。

而这一“供水”定位,还会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深化。

今年4月3日,京冀两地水务部门就开会决定要“争取扩大南水北调中线调水规模,加强沿线大型水库联合调度,共同研究北京周边县市水资源保障方案”。

与此相对的,在水源地往往会对一些污染环境的工业项目进行限制。以国家级贫困县—张家口市赤城县为例,该县税务局在总结2013年工作时表示:“由于治理环境污染,导致20多家铁矿企业停产,减收税款3900多万元。”

这一项,约占该县全年税收总额的6.48%。

在竹立家看来,尽管北京已经出台了对周边贫困地区的补偿机制,但“还应继续加大力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布则认为,补偿机制的提出仍是以“保障北京”为重的。

“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来谋求共同发展,才是解决京津冀‘回波效应’的关键。”李布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他建议,河北为北京提供的水资源可以探讨“市场化定价”。对大气排放物,则可以考虑建立统一的颗粒物排放监测、处罚体系,“对超出规定的排放地予以罚款”。

李布认为,“由农业到工业再到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并不完全适合面临转型的河北“水源地”。

“基于保护水源的特殊使命,工业发展始终在这一地区受到限制。”他建议,“环首都贫困带”的一些城市可以发展服务业。

“这类产业中,许多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有助于当地解决就业问题。而对北京来说,将聚集较多人口的城市职能分散出去,也能较好‘减负’。”李布说。

让中小城市分享更多改革红利

在王振宇看来,打破北京现有的城市功能,成为解决京津冀地区“回波效应”的关键。

“新的一体化过程中,应对北京和周边省市重新进行定位,进行全盘规划。一体化就是为了更好地打破限制,实现机会均等。”王振宇说。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国平判断,北京向河北转移的企事业单位“更多会是增量”,“存量动起来不容易”。

他建议:“在新的城市功能增加方面,应该严格控制北京五环以内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和配置,向远郊和河北、天津的区县发展。”

王振宇强调,如果在一体化中想实现利益公平分配,应更多借助市场的作用。他认为,在实行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的背景下,三方合作,还需要找到共同利益的切入点。“一体化不是政府强行分配资源,而是去建立区域之间的利益交换机制,用市场来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

在河北省人民政府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产业结构调整是2014年的重头戏。文中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河北省必须过的一道坎儿,“做到有增有减、有上有下、有进有退”。

在李布看来,京津冀地区的高耗能产业,正面临一次“大型的”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是河北的中小城市。有人认为发展必须要上大项目,其实并非如此。”

“一体化以后,要拉动河北的城镇化,产业可以分散在中小城镇,使得资源的消耗不至于过度集中。如果经济发展带来的是持续的雾霾肆虐,无论怎样‘一体化’,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李布说。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也认为,应该让“一体化”的红利更多惠及中小城市。

“当各个地方政府急于出政绩时,往往会堆砌资源、攫取资源,堆出一个大城市。如果按这样的路走,一体化给河北中小城市带来的红利,不能完全得到落实。一两个特大城市、大城市发展起来了,但大量中小城市仍然没有机会发展,农村问题也没有解决,城乡一体化的矛盾仍然突出。”冯奎说。

不能发展重工业大项目,中小城市的发展靠啥?

冯奎也给出了建议:“在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树立特色中小城市发展的道路。可考虑导入特色产业、小微型产业,逐步发挥中小城市重点镇的辐射力,解决农村赤贫带的问题。”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结构性改革 ——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