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降水如何转为资源?下水道展城市智慧

2016-07-20 13:36 来源:瞭望 作者:杨振华

原标题:降水如何转为资源?下水道体现城市智慧

近些年来,随着急速的城市化,一些城市建设中忽视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怠慢了基础设施尤其是城市排水和储水设施的建设,遇上暴雨连绵,一些城市即成泽国。

随着不断的城市化,大量水泥、玻璃、沥青之类的非生态建筑材料,以及人口加剧向城市集中,城市面积越来越大,使得城市中心密集区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大城市洪涝灾害严重,降雨并不是全部原因。应该看到,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土地高强度地开发、不透水气的“硬化”面积增大、湖泊河流等湿地锐减、土壤保水能力急剧下降,直接加剧了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而在城市建设管理中“重地上轻地下”、“重形象轻内涵”的指导思想,造成基础设施体系薄弱和排水系统不全,则是另一方面的重要因素。

▲河南郑州:7月19日,车辆和行人在郑州街头一处积水路段涉水前行。当日,河南省多地出现大范围降雨天气,郑州市遭遇暴雨袭击,造成市内部分路段积水严重,给城市交通带来较大影响。

以洼地城市武汉为例。素有“千湖之省”的湖北省本来湖泊湿地遍布,2005年的水资源普查报告显示,武汉市共有大小湖泊166个,其中在武汉市中心城区就有127个,被誉为“百湖之市”。但数字的另一端是,在近50年的时间里,仅因房产开发被吞噬掉的湖泊就有近百个,2016年武汉市中心城区只剩下38个湖泊,并且还面临着将持续被“填湖造地”的蚕食之忧。

▲16年间逐渐消失的武汉下马湖,两个湖面完全被新建住宅吞没。上图为2000年9月21日的下马湖,下图为2016年2月20日的下马湖。

从面积来看,根据武汉市水务局的资料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市的湖泊面积总共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近10年中,武汉中心城区湖泊面积由原来的9万余亩缩减为8万余亩。武汉市民早先耳熟能详的“杨汊湖”、“范湖”等已名存实亡,只留下一个带“湖”字的地名。2000年前后,常青花园、民航小区、杨汊湖小区、桥苑小区、汉口火车站、民航管理局等新建设区,填占了大片湖泊湿地,造成了汉口和汉阳中心城区内的多个小湖泊消失。

湖泊湿地在文学上被称是地球母亲的明亮眼睛;在功能定位上是城市生态循环的肾脏。以片面追求房地产开发经济效益而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循环规律,会遭受大自然的报复。

早在千年之前的北宋,先人以极高智慧建设了一个未遭水淹的模范城市——赣州。当时的知州刘彝修建了被称为“福寿沟”的地下排水工程,它利用了赣州老城地势中间高、江边低的特点,有意增加沟的坡度,加快了排水速度。当江水超过这个水位的时候,“拍门”(闸门)就会自动关闭,防止洪水倒灌入城,当江里水低于城里面的水位时,城里边的水又会自动把闸门冲开,往外排水,形成了一个很科学的自动调控体系,使得历次暴雨中几乎从没有积过水。除此之外,沟里不存水、排水快,还由于有与福寿沟相连的近百个大大小小水塘。

国外也有许多成功案例可作为他山之石。

比如巴黎。1850年,由塞纳省省长奥斯曼男爵和欧仁·贝尔格朗工程师主导,在巴黎市地面以下50米建设了总长2347公里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排水管道,其规模远超巴黎地铁,该“下水道博物馆”甚至已成为除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和凯旋门之外的又一著名旅游项目,从1867年巴黎世博会开始,陆续有许多人慕名前来参观。

比如东京,拥有深达60多米的“地下神殿”。即使在持续大雨的梅雨季节,地面也极少出现积水。原因在于配置有1.4万马力的下水道水泵,它可以以每秒200立方米的速度将地下水排泄到附近河流,然后入海。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计划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遇到降雨时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渗透、蓄水,通过推广透水地面铺装、增加湿地、提高绿地覆盖率和设置地下储水设施等综合措施,补充地下水或储水于地下,在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再生”出来并加以利用,并能够净化径流的雨水。

鉴于我国的城市普遍缺水,把降水转化为可利用的宝贵资源,是我们建设海绵城市的战略目标。

▲福州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福州海峡奥体中心雨水花园

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在规划建设中就注重了雨水渗滤系统,它由地面铺装、绿化种植、渗滤沟管及雨水收集池等组成。建设地下储水设施,是一些国家积极建设的内容之一。在德国、日本,许多住宅地下均设有降水的净化储水罐,有的甚至把它作为资源向缺水国家出口。

应该看到,林地作为地球之肺,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植被的海绵效应能够很好地保持空气湿度和涵养水分,地表丰富的植被能延缓地表径流。据计算:每公顷林地可以比裸地多储水3000方,每平方公里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座近20万方的水库。

(作者为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肖金成:完善区域战略统筹机制 促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