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顾浩:延续城市山水文脉,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2016-11-28 10:27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11月24-25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浙江省科协、台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五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论坛于浙江省台州市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山地城镇文化保护与文化建设”。大会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工程师顾浩作题为“延续城市山水文脉,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大会报告。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工程师顾浩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历史,许多悠久沧桑的文化古城至今依然明珠璀璨;在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今天,也有很多城市已经渐渐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条“来时路”。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目前,浙江省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座、名镇20个、名村28个。历史文化名城有18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总数,居全国各省(市)第一。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公布的风景名胜区59处,其数量也是全国第一。应该说,一方面,浙江拥有非常厚实的城市文脉基础,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城市山水文脉保护与延续任务非常艰巨。近年来,浙江省在推进城市更新与文脉延续上做了许多有益探索,但不少城市由于缺乏对山水文脉传承的整体性、系统性考量,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往往重视物质层面的更新,即重视“形式的更新”,而忽视如何修复生态、复兴街区、活化文脉等因素,即“内涵的延展”,加上对更新项目背后城市文脉的延续性、生长性、可持续性缺乏有效评估,导致城市文脉弱化、特色消失,旧城区衰败。顾浩总工程师指出,“城市传统街区的更新改造,不仅要对城市功能、肌理和结构状态进行重构,而且还应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和提升城市的活力与凝聚。”

对城市山水格局的重视不足、保护条件差、支撑保障弱、利益矛盾多等现实困难导致自然山水淹没于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之中。就此,顾浩总规划师分享了杭州、台州、义乌等城市的实践经验。

比如杭州城市山水文脉延续实践:(1)对于城市布局,保护和利用好山水文脉。围绕山水格局布局城市。(2)对于历史街区、旧居住聚集区,采取恢复水脉。(3)对于具有特殊地位的传统建筑,营造山水小环境。(4)注重城市标志性建筑与山水格局协调,通过体量、尺度、材料、色彩、工艺等手段融入山水环境。(5)对于现当代建筑更新,采取尺度控制、符号提取、元素凝练、意味相近等手法与山水格局协调。顾浩总规划师认为,“杭州模式”为我们带来几方面的启示。包括(1)理念创新,“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理念统摄城市规划,以规划为引导延续城市山水文脉;(2)模式创新,坚持“保老城、建新城”,从“西湖时代”转向“钱塘江时代”,保护山水文脉;(3)方法创新,坚持大尺度“维护”、小尺度“整容”,强调公众参与;(4)内外兼修,坚持形式、功能、审美相统一。

顾浩总规划师指出,要确保城市山水文脉得到切实保护,需要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城市总体规划改革,实行全域山水体系保护,落实城市山水脉络保护线,制定山水保护刚性管控措施。

第二,在城市有机更新中强化城市设计,深化管控要求。控制好山水文脉的总体格局;分区而治理,“大创意”和“小修补”相结合;通过形式复制、功能重构、要素提取、符号延伸、色彩延续、环境复原等手段,强化区块内部风貌的统一性、协调性和特色性;凸显风貌主点,增强风格强度;以满视野和游观视角考察文脉。

第三,加强公民参与,提升治理水平。提倡公众参与,通过宣传、教育、公示公告、听证会等形式,引导公众参与到活态保护山水文脉、历史街区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增强居民保护、管理的参与水平,提高空间治理水平。

传承山水文脉是一种历史责任,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为民族和人类保管好城市特有文脉,为子孙后代留下这笔宝贵财富,延续城市自然和文化“基因”,留下城市的“胎记”,唤起百姓的乡愁,让人们找到“回家的路”。同时,要不断创新保护利用路径,形成以文脉保护、民生改善与城市有机更新融合发展为特色的保护、再生、利用模式,保护好自然和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文化的可识别性,为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增添历史韵味和人文光彩。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