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河南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开新局

2014-07-04 09:29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作者:高李丽 栾 姗 方化祎 肖 遥

方兴未艾的城镇化,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国,改变着河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在拓展更大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讲话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突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核心。

传统城镇化侧重“土地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更重视“人的城镇化”。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实现从“化地”到“化人”的转变,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必然选择。

省委书记郭庚茂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住房和教育牵动”。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探索,正立足河南发展的实际、顺应中原百姓的期盼,融入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之中。

人的流动农业人口转移城镇

19岁时,周银从老家内乡县师岗镇到郑州打工,从纺织厂干到富士康,始终有一个梦想让她神往,那就是要过上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2007年以来,是河南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高、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达4123万人,比2007年增长22.46%,6年间增长了907万人,这相当于1个郑州和2个洛阳的城区人口。

但河南43.8%的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低、质量不高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

如果按户籍人口计算,河南城镇化率实际上更低。大量农村转移人口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福利待遇,不少务工农民长期在城乡之间流动,处于“半城镇化”状态。

城镇化的“夹生饭”,将城乡二元结构演变为城市二元结构。“进得了城、安不了家”,在郑务工人员龚华贵自嘲是个“钟摆族”——父母妻儿都在乡下,只能进城打工,回乡探亲。

创造条件让那些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进城落户,有序引导逐步市民化,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彰显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内涵。今年5月26日出台的《河南省推进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抓好“三个一批”,着力解决“五个问题”,都是围绕“人”来展开。强调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转得出”、“向哪转”、“落得下”,以及农村居民“过得好”的民生问题。

城镇化推进曾过于聚焦土地的扩张,忽略了“人”的城镇化。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建国认为,贯穿于行动计划中改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居民生活、城市文化等一揽子城镇化建设内容,将“人”能否最大受益,作为衡量新型城镇化推进成果的核心指标,他称此为“历史性的转变”。

人的就业产城互动筑牢根基

李建涛是新郑市薛店镇常刘村人,先后在上海、深圳等地打工,看到新郑市龙湖镇产业集聚区内名企荟萃、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决定回乡发展。他合计着:“一个月工资有三四千块,离家不远,干吗还去外面。”

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城镇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应该顺势而为,水到渠成;城镇化不是只建广场、盖高楼,必须有产业支撑;“没有产业基础,我们建起的只是‘空城’、‘睡城’”;“城镇化要能支撑起创业梦、安居梦、市民梦”……河南城镇化已进入数量质量并重、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转移农民就业的“主阵地”,促进了由“量”到“质”的飞跃。

国内每生产100辆汽车,就有40辆采用孟州市生产的发动机汽缸套;国内最大的金刚石制品生产基地,位于中原腹地的长葛市;世界最大的缝纫线生产基地在夏邑县落户;全国70%的金刚石微粉在柘城县生产;全国85%的钢卷尺在虞城县制造……

“如果没有这180个产业集聚区作为支撑,河南城镇人口转移不会这么快,也不会承接这么多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说,2013年,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比重达47.9%,累计吸纳就业人口占全省新增就业的50%以上,省内转移就业人口首次超过省外转移人口,实现了重大转折。

一批批龙头企业和配套关联项目纷纷落地,一座座生态优美、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临颍县产业集聚区周边乡镇4万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建成区面积扩大了一倍,成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巩义市回郭镇产业集聚区,集聚人口达十余万,已远远超过当地原有人口。中牟县产业集聚区吸引16家央企和上市公司前来投资,70%以上的农民实现了就近转移就业,同时带动了物流、金融、教育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依托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城区服务业发展规模全面扩大,服务业就业承载力显著提升。

郑东新区是郑州新型城镇化的“龙头”,渣打银行、菲尔蒙酒店、塔博曼购物中心相继进入,形成了以金融业为主导,高端商贸业为支柱,总部经济、科技研发、会展业为配套的环形现代服务产业链,建成区面积、入住人口、全口径税收都相继突破百万大关。

以产城互动为抓手,以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我省积极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加快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一个“有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探索,在中原大地次第展开。

人的融入改革推进农民市民化

“赶路”是周晓雨每周都要面对的生活。这位26岁的姑娘之前在长葛森源电器总部工作,去年被调到位于郑州的森源新能源公司上班。她每周五下午从郑州赶回家,周一早晨再和同事拼车赶往郑州。

“中原城市群”推动交通一体,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双城生活:到郑州工作,“待遇高,机会多”;回小城安家,“守着父母,伴着山水”。

大量人口急剧涌入大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房价趋高、资源环境不堪重负。面对日益凸现的“城市病”,亟须推动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功能互补:积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增强其承载力;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经济集聚能力,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创造有利条件;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构建放射状、网络化的城镇空间布局,就像白居易笔下的“大珠小珠落玉盘”。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让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小城镇集聚,让部分农民就地城镇化,既可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又有利于优化城镇体系。一些中小城市尤其是县域经济的决策者,开始用改革的深邃目光,关注城镇化中“城”与“业”携手转型升级的深层问题。长葛市近年来产业提升明显,不断吸引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落地,市委、市政府领导意识到:产城互动正在“倒逼”城市建设和城市服务升级,事业留人,城市养人,否则人在长葛,心还是“候鸟”;临颍县城市拓展规划注重让群众生活更舒适,新城、老城无缝对接,厂区与生活区距离缩短至10分钟左右;新郑市探索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注重产城互动的同时留住历史文脉,通过对人和寨、华阳寨等实施保护开发,让群众“记得住乡愁”。

让大量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不仅是拥有工作、户籍,更重要的是拥有工作、户籍背后和城里人一样平等的福利待遇。在郑务工人员李海涛,支撑他留在城里的不单是赚钱,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在城里读书、读好书”。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说,用改革的思路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还是要关注“人的融入”。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体制机制创新,将有效促进住房、教育和其他各项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加速农民市民化。

融入城市,有些农民担心要了“城里的蛋糕”,会失去土地这个“老家的烧饼”。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农民相关权益的实现形式,消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需要公平公正的理念,更需要改革的勇气、睿智的思路。

以人为本,注重质量提升,河南新型城镇化的脚步越走越坚实。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