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松绑 错位发展
资金 能不能“流”起来
5月下旬,不只一家媒体称,京津冀计划在北京大兴、河北廊坊和天津武清三地交界地区设立小范围的金融创新试验区,更有学者建言设立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调研确实搞了,在三地;会议确实开了,在廊坊;建议确实提了,在媒体上;呼吁也还有,仍然停留在纸上。
从北京驱车40分钟就可到达廊坊,那个让人充满期待的会议就在廊坊一个叫做廊和坊·金融街的地方召开。眼下这条街道有些冷清。廊和坊·金融街董事长张亚娟介绍,包括新开融资租赁公司、九次方大数据公司等即将入驻这里。
这个美好的设想,再清楚不过地表达了三地的“渴望”。
这种渴望,缘于三地金融业发展长期以来的严重不平衡。一边是嗷嗷待哺,一边是撑破肚子;一边是缺钱“贫血”,融资难、融资贵,一边是收益率高,财源滚滚,有钱没处花。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相比于长三角金融市场,京津冀金融发展“醒得早、起得迟”,定位模糊、竞争无序。有业内人士指出,地区分治的银行业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金融资本的快速流动,削弱了金融资金对经济发展的“输血”功能。
“商业银行目前不能跨区域经营,我们在河北的分行,无法与北京和天津的分行进行联动。”平安银行副行长张金顺说,“能不能给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松绑,至少在区域内实现跨区域的审核与放贷?”
北京市金融局副局长柯永果认为,由于相关监管政策的原因,各地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交易场所跨区域开展业务难度很大,开设分支机构手续繁琐,阻碍了三地协同发展中金融与生产要素的融合。
“金融要素是京津冀一体化过程的核心要素。”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说,“要加强三地金融基础设施对接,建设统一开放的金融市场,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跨区域从事金融业务”。
柯永果提醒说:“一个城市的金融GDP至少占这个城市GDP的10%以上,才能称得上金融中心。目前三地只有北京占比14.5%。三地要定位清晰,错位发展。”
如何错位发展?按照一些专家的设想,京津可以“一起坐天下”,北京可以侧重金融管理,天津侧重金融运营,河北则建设中国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重点金融街区。
在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上,天津颇有心得,融资租赁在东疆保税港区风生水起,目前份额已占到全国市场的近三成。
转化为先 创新为要
技术 能不能“活”起来
绿树丛中的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成立短短两年,最初从北京来这里的30多个人,如今大都成了学科带头人。生物发酵是该所“独门秘器”。用发酵法生产丙氨酸,让河北秦皇岛华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技术“活”起来,人的脑筋也变活了。副所长孙际宾说:“以前科研成果主要看论文,现在主要看研发新成果和转化;以前窝在北京,高高在上,现在放下身段,与地方和企业需求结合更紧密了。”
“先头小分队”来安营扎寨,由70多家院所组成的“大部队”也在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带领下来天津考察。“京津冀一体化,是重大机遇,也是难得的平台。”
这个平台有多大?窥斑见豹,“北京中关村120多家上市企业,大概1.3万多亿元的产值,有1万多亿元是在京外实现的。”5月,在石家庄参加会议的科技部部长万钢说,“承接首都的功能疏解,不是光接收人家转移来的产业,更多的是科技成果的落地和产业化。”
一句话,点到河北的痛处。一个不争事实是,京冀两地科技落差过大,河北省科技厅副厅长郭玉明介绍,北京技术外溢,往往呈现“导弹效应”,直接越过近在咫尺的河北,流向其他地区,高效的技术梯度转移对接路径尚未在河北形成。
“创新链不协同,产业链不互补,功能链不融合”,让河北着实有些尴尬。加之区域合作机制和高层联动机制尚未建立,三地在科技资源整合与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推动乏力。
“一盼政策,二盼平台。”这样的期盼,正转化为三地科技部门的宏大构想——京津冀创新共同体,“目标是通过三地的创新资源和创新政策共享,达到共赢。”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说,争取在北京建设科技自贸区,完善“区域创新网络”,实现三地优势互补和科技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
“科技型中小企业几乎没有能力去购买大型科学仪器和设备。”天津市科委副主任贾堤介绍,天津市将680台套大型科学仪器,与北京550个重点试验室和工程中心145亿元仪器设备相互开放共享,三地成立“科学仪器技术服务平台”,为众多中小企业带来福音。
平台在多地搭建,政策各有创新。河北保定白洋淀科技城将打造高端要素聚集区、体制机制先行区。中关村在天津宝坻、河北秦皇岛等开设“园外园”和“分店”,秦皇岛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吕爱国说,他们探索建立了园区、开发区、海淀园“442”的合作共享机制,充分调动了三方积极性。
统一平台 优化机制
通关 能不能“快”起来
7月1日零时起,京津海关率先通关一体化,已让两地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公司每年10亿美元的出口货物95%从首都机场出关,现在京津两地海关都可放行,不再需要转关运输,简化了手续,争取了时间。”说起通关一体化前后的变化,天津飞思卡尔(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北亚区物流经理闫莹感触颇深。
赵雪是北京一家建筑五金公司的进出口负责人。她介绍,公司每月经天津口岸从德国进口门窗五金件四五十票,原来天天都需有人在京津两地海关办理手续,“京津通关一体化后,人手、时间节约不少。”
“企业报关路径从过去的L型变成直线了。”天津海关关长李佩林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如天津企业在首都机场通关的货物,可直接向天津海关申报进出口,不必再到北京向首都机场海关申报,天津海关可直接对货物放行处理。
变化源自原先京津海关各自独立的通关管理体系,被整合成“一个中心、四个平台”,即区域通关中心,统一的报关申报、风险防控、专业审单和现场作业平台。
京津通关一体化后,两地企业都被视为一个关区的企业,放开了企业类别的限制,都能享受一体化通关待遇,腹地企业在京津口岸通关,同样适用。
京津两地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同步实施了配套改革。“我们的进出口货物分属首都机场综合保税区、天津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东疆保税港区等,都能享受政策的便利。”三星国际物流公司经营支援部部长王毅估算,“跨区域通关可缩短6—8小时的库存时间,节约的隐性成本可观。”
“此项改革惠及北京长期有进出口业务的约1.4万家企业。”北京海关关长高融昆告诉记者,2013年北京地区企业进出口总量超过4300亿美元,其中通过天津、河北海运进出的约占六成。通关一体化后,北京企业在京办理通关手续,物流运输和时间成本分别降低30%。
“企业无论在两地任何一个海关办事,都能享受同样的待遇,就像一个海关一样。”王毅说,注册在天津的三星公司通关遇到问题,找到当地海关就可在一个平台一个标准跨关区协调解决,再也不用像以往在海关之间往返奔波,这让他很满意。
通关一体化是近年来海关最大的一项改革,海关现有体制不变,通过机制优化,破除三地海关税收的一亩三分地,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
“海关的税收相当于地方的GDP,过去分别考核京津冀三地各关区的入库税收、业务量、进出口货值。”高融昆说,现在京津冀作为一个区域口岸,海关税收放在一个库里考量。考核管理的改革,为实现不同关区间的一体化作业和无障碍通关破除了束缚。
继京津海关之后,通关一体化今年10月将扩大到石家庄海关。下一步,还将复制推广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助推国内市场的一体化与便利化。
扩展阅读:
3/3 | < | 1 | 2 | 3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