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城市视角 > 正文

城市影像,共享与批判

2017-08-03 17:24 来源:城市影像与城市文化 作者:石楠

什么是城市?在很多人看来,城市就是高楼大厦,就是熙熙攘攘的车流、人流,就是立交桥。专家说,不,摩天大楼不是现代化的标志,拥堵不是繁荣的象征,立交桥不是解决交通问题的灵丹妙药。

专家们进一步解释,城市是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的确,这是城市的科学定义,有时候这些学术正确的定义,并不能让普通民众产生共鸣。科学严谨,让规划学科显得高大上;百姓无感,又让规划的生存环境变得差强人意。普通民众、媒体从业者、甚至各级领导,还是倾向于认为城市就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像易学习那样热爱规划图的领导毕竟是少数。

其实,城市现象中蕴含着城市本质的全息基因,我们需要一个城市本质内涵与外在表象之间的桥梁。城市影像研究正是这样一个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工具。

记录,这是城市影像最基本的功能,人手一部手机,走到哪儿拍到哪儿,记录城市成长的过程,记载城市生活的片段和细节,是每一位普通市民的权力,摄影师这个职业,已经被手机厂商逼上梁山了。

然而,当这种“记录”用上“城市研究”的广角镜后,记录变得更加真实、更加鲜活、更加有助于诠释城市本质。一旦用上“城市批评”的透视镜,这种记录就更加精妙、更加犀利,更加有助于破解城市问题。因此,批判或许是城市影像有别于城市摄影的分水岭。

城市影像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不在于创作的对象是建筑,还是人群,不在乎用的是徕卡还是OPPO,关键在于背后那双专业的眼睛,那颗充满人文情怀的心,以及须臾不忘诗和远方的大脑。

城市影像并不是规划师的专属领地,甚至不是城市研究人员的专长,广泛的参与性,并不伤害这一领域的专业特征,反而折射出城市影像所特有的专业特色。谁能肯定,下一张最富思想内涵的城市影像作品,是出于一袭黑衣的艺术家之手,还是满手水泥砂浆的农民工的瞬间灵感?

所以,在城市影像的语境里,城市与其说是作为一种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而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生活在快速城镇化的宏大背景下,有太多的城市影像题材期待真实记录,有太多物质环境需要通过影像手段进行分析研究。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的学术评论,有赖于城市影像研究的繁荣,以影像手段,说出那些文字无法表述的内容,给受众启发,让大家思考,这或许就是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重要的使命。

走出象牙塔和决策圈,城市规划正成为全体市民关注的话题,城市影像委员会能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公共平台?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衷心地祝福这个微信公众号的问世。

石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里的“公交化”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