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探访海口地下管廊:马路下藏着另一个“世界”

2017-08-11 09: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记者 王子谦

开车驶过海口市长滨路,出租车司机苏庆春都会向乘客介绍:车轮下藏着另一个“世界”。

地下综合管廊对中国很多城市是新鲜事物,它是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有了这样的地下管廊,城市道路再也不会被不同机构为铺设不同管线而反复开挖,从而成为“拉链”路。

海口是中国首批进行地下管廊试点的城市,自2015年至2018年共建43.24公里,计划投资38.47亿元人民币。

记者走进海口的这个“地下世界”,解开管廊神秘面纱。

海口长滨路管廊分别为综合仓、高压仓和燃气仓。走进综合仓,与印象中窄小、肮脏的管道不同,这里毫无压抑感,干净整洁有序,宽敞的廊体不仅能站人,行驶小型车辆也不成问题。管廊中电力、通信线缆整齐排列,粗壮的自来水管伸向远方。透过观察窗口,可见高压仓和燃气仓分布综合仓两侧。

“管廊中管线出现问题,工作人员可第一时间确定位置。”项目建设方、中铁四局海口地下管廊项目部经理郝强介绍,地下综合管廊可有效保障城市“水电气”供应,未来配备工程车后,管廊将实现车辆巡查。

管廊中管线密布,行走其中,头顶上的热气溶胶灭火装置、相隔不远的安全门都在确保安全运营。

海口市地下综合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俊刚介绍,管廊要求总体环境安全,分别有视频监控、自动报警,高压电缆异常报警,防外人入侵的红外对碰报警,供水管线压力报警等装置,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管廊内每隔200米设消防分区,对电缆温度进行监控,一旦起火可关闭防火门用热气溶胶灭火。”王俊刚介绍,管廊内还设有排水、通风设施,确保整体安全。

海口已首批接通6条地下管廊,管廊交汇处实现立体交叉,通过引出口可将电力、通信、燃气、供水、污水管线引到沿线单位和住户。

长滨路管廊沿梯而上,是海口地下综合管廊主监控中心,这里承担全市地下综合管廊的综合运营管理任务,监控中心大屏幕实时呈现不同位置的高清画面。

作为首批试点城市,海口地下综合管廊从投资、规划、建设到运营都是全新探索,为全国大规模管廊建设积累经验。

椰海大道管廊是海口管廊建设难点,7.1公里长的管廊施工在城市主干道进行。中铁四局四公司海口管廊第二项目部项目经理王充介绍,该路段有四“最”——开挖最深、地层最复杂、管线最多、交通压力最大。

沿着工程梯地下十多米,巨大管廊露出真容。这里有全国首创的“双层四仓”管廊,分上下两层四个仓室——高压仓、燃气仓、电力仓和综合仓,每一个至少有两米多高,最大的综合仓可行驶汽车。

如此大规模管廊如何修建?在椰海大道工地,名为U型敞口盾构机引人关注,其庞大身躯可用于推进、出土、衬砌拼装等管廊建设工序,这是该技术首次运用于管廊建设。

截至2017年上半年,海口管廊试点项目43.5公里已全部开工,已建成廊体27公里,实现电力、通信、燃气、供水、污水等五大类管线入廊。

家住海口老城区的苏庆春希望多在市区中建一些地下管廊,抬头便见蜘蛛网式的管线网络让他担忧。

王俊刚介绍,海口地下管廊建设“新区不欠账,老区快补上”,同时考虑到旅游城市诸多细节,管廊通风口与公交亭、街道小品、广告牌等结合,兼顾城市景观和市民使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总院高级工程师刘广奇说,由海口等城市做试点,管廊将在中国城市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除保障城市基本功能外,还将有效解决“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公信力。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