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获悉,市政府日前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东莞将逐步推进全市内涝整治工程建设,同时鼓励新建小区和公共建筑采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技术措施,实现对雨水的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
逐步推进内涝整治工程建设
《意见》明确,自今年起,以流域为基本技术单元,东莞将开展全市各流域分区的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用于统筹全市各流域的排水(雨水)防涝工作。完善城市排水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城市排水许可。逐步推进全市内涝整治工程建设,分期分批对排涝标准低、排涝能力严重不足的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率先完成新基河、新开河、下桥河等市区重要排水河道的综合整治。在相关新建项目中推行雨水调蓄设施建设,全面推广低影响开发建设,有效削减雨水地表径流。
同时,《意见》鼓励新建小区和公共建筑采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技术措施,实现对雨水的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既有建筑与小区可结合实际情况对建筑屋顶、周边绿地以及景观水体等实施低影响开发改造。在小区非机动车道和地面停车场采用透水性铺装,增加雨水自然渗透空间。结合小区绿化和景观水体,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和蓄水池,雨时发挥调蓄、旱时发挥绿化灌溉功能。
将推进多个试点建设工作
新建道路应结合红线内、外绿地空间、道路纵坡及标准断面、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布局等,优先采用植草沟排水。已建道路可通过路缘石改造、增加植草沟、溢流口等方式将道路径流引到绿地空间。自行车道、人行道以及其他非重型车辆通过路段,可采用渗透性铺装材料。道路红线外绿地空间规模较大时,可结合周边地块条件设置雨水湿地、雨水塘等雨水滞蓄设施,集中消纳道路及部分周边地块雨水径流,控制径流总量和污染负荷。
记者了解到,市相关部门将通过重点推进黄沙河流域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松山湖(生态园)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常平镇新城中心区、谢岗镇银瓶湖生态体验园和银山科技园湿地休闲区的建设,先行先试,不断总结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举措、技术手段、管理政策、融资模式等实践经验,用以指导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打造“极具东莞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