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如何理解“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听学会专家怎么说?

2018-01-19 10:18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效显著,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并凸显了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目标,提出两个阶段建设任务和基本方略。在整个框架中,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在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中阐述乡村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谈“三农”问题,反映了进入新时代对“三农”问题的新认识和新要求,其内涵需要认真学习、理解和思考,并与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和转型紧密结合起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网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问题专访了学会理事、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尚武,听听他怎么说?

1.“城”与“乡”是一个整体,通过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城市和乡村地域相连,血脉相融,是互相支撑、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张尚武认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从地域上看不能只是城市现代化,也要实现乡村现代化。当前社会发展矛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体现在乡村地区。从这个角度认识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城”与“乡”是一个整体,农村农业要优先发展,“三农”问题是一个整体,要通过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张尚武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其核心是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

(1)乡村经济现代化,这是乡村现代化的基础。不仅包括农业产业的现代化,也包括农村产业的现代化。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同时强调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涉及一系列政策和体制机制改革,确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地位,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等;

(2)乡村生活的现代化,这是乡村现代化的关键。乡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和环境基础设施与城市差距大,是影响了乡村地区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乡村现代化过程中的难点。

(3)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这是乡村现代化的保障。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治理问题,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加强乡村地区基层的基础性工作,构建与乡村现代化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同时发动广泛的社会参与,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2.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关系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能否成功

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并不矛盾,现代化不能建立在城乡分割的基础上,要通过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农村发展。

张尚武指出,城镇化问题本质上就是城乡关系问题。在城乡关系方面,十九大报告没有特别强调城镇化,而是强调要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突出乡村振兴战略,反映了对当前城镇化发展阶段和城乡转型矛盾转移的认识。

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接近58%,农业的比重占8.6%,农民数量占从业人员的27.7%,有2.15亿人,农村人口常住人口42.65%,有5.89亿人,同时农民工数量达到2.81亿人。按照统计口径的城镇化速度,即使以每年1%的增长速度,2035年达到接近70%,仍然会有超过4亿的农民。如何有效缩小城乡差距,这对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是个重大挑战。

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农村地区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目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以及未来农民正在面临代际转化的挑战。第一代农民工逐步回到农村,可以继续从事农业。但作为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很多不会从事农业,不愿回到农村,甚至对家庭也不像第一代农民工那样具有责任意识,这种情况对接下来的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将会产生巨大的挑战。

接下来的城镇化道路怎么走?张尚武表示,必须认识到我国的城镇化已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处在历史性转折时期,农村地区的突出矛盾带来的城乡关系调整的紧迫性。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城镇化速度快,城乡转型积累的矛盾不断加深。未来的农业地位、乡村的命运和城乡关系的平衡点不能让物竞天择的无形之手来决定,必须通过有效的公共干预,建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促进城乡关系的均衡,解决好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农业劳动力接续、农村经济活力和农村生活环境问题,否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难以持续,粮食安全也难以保障。

张尚武强调,城镇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手段和途径,本身并不是目的,当前的重点在于处理好城乡融合发展的矛盾,特别是要打好脱贫攻坚战,让城乡居民共享开放成果,促进城乡关系的平衡。因此,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将对我国乡村发展、城镇化进程和未来城镇化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将关系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能否成功。可以认为,十九大提出的振兴乡村战略与中央近年来提出的城镇化工作、城市工作要求,共同构成了现阶段我国城镇化政策的顶层设计。

3.乡村问题多样化,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

我国的乡村问题非常多样化,不同地区面临的问题不同,不同的阶段面对的问题也会有差异,必然带来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的差异化。

张尚武指出,未来的乡村地区将呈现差异化的前景。例如在上海嘉定地区,目前70%的本地乡村人口居住在城镇,大约有70万外来人口居住在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的只有1.9万人,并且主要是外来劳动力。上海未来的乡村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但作为一种人居环境对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张尚武表示,我们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安排下,参与山西吕梁地区岚县长门村的规划,这是中国科协的对口扶贫项目。村里有500多人,实际居住人口大约400多人,老龄化程度达到70%,年轻人比例非常低,孩子跟着父母到城里生活。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农民增收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长门村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在周边城市,如何吸引他们返乡创业。而他们的下一代是否愿意留在农村以及未来乡村主体是谁?则是长远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张尚武认为,乡村振兴必须放在我国多样化的城乡格局中来认识,应对农村差异化的发展环境,更加注重结合实际,注重实施效果。即使很多发达的地区,乡村地区也处在变化中。这个过程中,地方实践和经验总结、交流也更加重要,需要不断创新,推动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实践和调查研究工作,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

4.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要重视五个关系

城乡关系变化是一个持续、动态过程,乡村振兴战略也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对此,十九大报告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公共政策导向、体制机制改革、产业体系再造、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作出了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并在民生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提出了当前的任务和重点。

张尚武表示,从国际经验看,乡村地区人口减少、人口结构持续老化和农业农村经济地位持续下降是长期矛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关注和重视:

一是农业与农民的关系,城乡要素流动要有新思路,要改变单向流动的局面,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经济的多元化,但要保护农民利益,壮大集体经济。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村活力,要使乡村地区成为新的创新创业空间,积极把握新经济形态为乡村地区发展带来机遇。

二是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要树立城镇化发展的整体思维,整体看待大量出现的“城市病”问题与现阶段“三农”问题,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要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处理好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关系。既要增强城市的承载力,也要注重发展县域经济,积极发挥小城镇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三是紧迫性与长期性的关系。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控制好节奏,注重发展质量,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用城市化思维应对乡村问题,盲目追求速度,异化政绩工程和“运动”,避免解决了老问题,又出现新问题。突出问题导向,也要有动态思维。注重调查研究,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动态监测评估实施绩效。

四是缩小城乡差距与保护乡村特色的关系,振兴乡村关键在于缩小差距,但不能抹杀差异性。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根,许多地区形成的乡村格局往往是一种自然文化景观。文化保护和传承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农村基层工作的关系,振兴乡村是社会建设过程,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这是中国的体制优势,但不能大包大揽,注重社会发动,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同时必须加强基层治理。目前农村社区组织涣散,集体经济薄弱是非常突出的矛盾。

5.乡村规划应发挥引领作用,诸多问题亟待厘清

乡村规划本质上是对乡村发展问题进行的公共干预。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乡村地区稳定和活力是乡村规划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乡村规划的价值所在。

张尚武指出,乡村规划既应包括宏观层面的政策规划、地区复兴规划,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也包括微观层面的社区规划,应对具体乡村在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针对具体问题的,需要与社区动员结合起来,体现参与式规划的特点。

张尚武强调,物质建设不是乡村发展的关键问题,理解乡村振兴中乡村规划的社会建设意义,有助于看清城乡规划本源和体系的重构。规划的作用在于干预市场失效,而非增长主义,从这一点出发,规划的方式、内容、手段方面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乡村发展中,如何通过规划实现对乡村地区更有效的公共干预,乡村是否需要“规划”覆盖?乡村是用“规划”来管理?在多元主体参与过程中,乡村“规划”的主体是谁?乡村地区量多面广,未来的乡村规划模式和规划师的角色怎样?等等,都是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认识和厘清的。

6.乡村规划建设人才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的专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张尚武表示,乡村社区规划师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同于传统规划师的定位和工作方式,不仅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规划技术工作者,也是社区动员和社区营建的参与者。同时社区规划师的来源和构成也将多元化和多样化。

张尚武认为,乡村规划建设人才需求对传统规划教育和行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带来知识体系、实践能力和价值观教育等方面的改变,需要专业教育更加注重面向社会需求。

张尚武强调,乡村规划建设人才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培训也将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过程。高校是人才培养阵地,专业化学术组织也将发挥重要的平台作用,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教育事业,通过广泛动员各种资源和社会参与,探索形成开放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国的城镇化和城乡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思想,其目标是通过乡村振兴实现城乡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既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将是长期的挑战。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