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政策解读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令京津冀一体化彻底告别“纸上谈兵”

2014-08-21 13:39 来源:中国经济网

原标题:习近平令京津冀一体化不再“纸上谈兵”

今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座谈会,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点要求。一石激起千层浪,“京津冀一体化”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并被坊间称为“一号工程”。胶着了30多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 “总动员令”下,告别“纸上谈兵”,进入实质性提速阶段。

加强“顶层设计” 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

“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

“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当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多年的两位数转入到“七上八下”的中高速增长阶段,需要探寻全新发展动力。带动北方经济、连接南北发展的京津冀被寄予厚望。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把握好顶层设计这一关。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区域优势资源的互补配置,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推动区域之间协同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一加一大于二”或“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京津冀的成功探索,将为全国各地提供样板和示范。当然,协同发展的根本前提首先必须真正做到心“同”力“协”,绝不能“面和心不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家一定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体制机制的勇气,继续研究、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进。

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必须去除官本位思想。一些地方强调地方利益、区域发展,搞这样那样的地方保护主义甚至“自立为王”,搞“老子天下第一”。这样的思想不但不利于地方发展,更不利于区域协同发展,必须坚决予以克服和剔除。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绝非易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痛下决心,摒弃一切私心杂念,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振兴为重,勉力于全面深化改革,力争早日形成新的体制机制,才能共同谱写区域协同发展新篇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大挪移是“当头炮”

“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解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推进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部分产业外移是其核心内容。事实上,三地的产业发展由于历史和政治方面的原因,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差异,并且这种差异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同时,三地之间的差异性为京津冀地区提供了一个互补发展的机会。

京津冀产业版图正在重构——北京“转”、天津“立”、河北“补”。北京:不再摊大饼,必须腾笼换鸟,构筑“高精尖”产业体系;天津:协同上下功夫,错位上做文章,发力做实“北方经济中心”;河北:纵使伤筋动骨也要脱胎换骨,打响压减过剩产能攻坚战,渴盼借力京津绿色崛起。

“水病”似血脉不通,雾霾致呼吸不畅。京津冀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了 “同呼吸的痛”。为改善生态环境,三地一定要联防联控,实现生态保护一体化。通盘考虑三地的整体环境承载力,着眼于扩大总体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积极建立京津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合作机制。

“大气十条”出台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防治大气污染,协作轨道已通畅。今年1—5月,京津冀13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7.6%,区域协同发展,率先在大气治污上取得进展;“水十条”编制完成,一场旨在根治“水疾”的战役即将打响。京津冀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的合作空间次第打开。

1/212>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