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兰西城市群”迈向协同发展新时代

2018-03-27 09:07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解丽娜

阳春三月,和煦的春风渐渐染绿了青海高原,满目的春色令人心驰。

3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消息传来,人们不禁为之振奋,为之向往。

根据《规划》,甘肃、青海两省将着眼国家安全,立足西北内陆,面向中亚西亚,把兰州—西宁城市群培育发展成为支撑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格局、维护西北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城市群。

与此同时,一批事关我省未来发展的重大发展定位、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利好政策和重要协同发展机制也将被纳入《规划》范围。

优化布局,《规划》构建可持续发展战略格局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在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大前提下,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着眼长远,优化布局,构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格局至关重要。

据省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处处长肖向东介绍,兰西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甘肃省兰州市,白银市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定西市安定区、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东乡族自治县、永靖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贵德县、贵南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尖扎县。

城市群总面积9.75万平方公里,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4874亿元,常住人口1193万人。其中青海部分范围涉及我省2市3州,共计19区(县),常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2.57%,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省72.05%,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87%;甘肃部分范围共计22区(县),常住人口占甘肃省人口的29.21%,经济总量占甘肃省的42.23%,面积占甘肃省面积的9.57%。

根据以核心大城市带动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的思路,《规划》从优化国土开发格局重要平台的角度,提出合理布局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聚能力较强的城镇,加快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重点打造兰西城镇发展带,带动海北、海南、黄南州府县城多节点支撑,构建“一带双圈多节点”格局。

“一带”指兰西城镇发展带。依托综合性交通通道,以兰州、西宁、海东、定西等为重点,统筹城镇建设、资源开发和交通线网布局,加强沿线城市产业分工协作,向东加强与关中平原和东中部地区的联系,向西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打造城市群发展和开放合作的主骨架。

“双圈”,指兰州—白银都市圈和西宁—海东都市圈。

兰州—白银都市圈。以兰州、白银为主体,辐射周边城镇。提升兰州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兰州新区建设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推进白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稳步提高城际互联水平,推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加快都市圈同城化、一体化进程。

西宁—海东都市圈。以西宁、海东为主体,辐射周边城镇。加快壮大西宁综合实力,完善海东、多巴城市功能,强化县域经济发展,共同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产业,积极提高城际互联水平,稳步增加城市数量,加快形成联系紧密、分工有序的都市圈。

“多节点”,指定西、临夏、海北、海南、黄南等市区(州府)和实力较强的县城。推进沿黄快速通道建设,打通节点城市与中心城市、节点城市之间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商贸物流、特色文化旅游等产业,因地制宜在黄河沿岸发展库区经济。强化海南对青藏高原腹地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定西、临夏、海北、黄南对周边地区脱贫攻坚带动,进一步发挥节点城镇对国土开发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县有序改市,尽快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管理,积极培育新兴城市。

和谐共生,《规划》赋予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曾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规划》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支撑的角度,提出围绕支撑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和北方防沙带建设,引导人口向城市群适度集聚,建立稳固的生态建设服务基地;依托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安全屏障,构建以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带,湟水河、大通河和达坂山、拉脊山等生态廊道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切实维护黄河上游生态安全。

肖向东解析,这些规划目标和任务,从维系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和巩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规划建设兰西城市群是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战略需要和重要支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提升了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赋予了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内涵。

要保护好生态,首先应该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空间格局。

《规划》明确提出,要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应性评价,按照“大均衡、小集中”,调整和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通过强化空间功能分区管控,引导区域范围内人口稳定增长和适度集聚。

同时提出,“推进兰西城市群生态共建环境共治”。全面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维护黄河上游地区生态安全。

未来,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形成,生态空间不断扩大,黄河、湟水河、渭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取得重大突破。绿色宜居城镇和森林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以上,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城市群内外生态建设联动格局基本形成,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建设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扩大开放,《规划》助推青海搭乘国家战略快车走出去

走出去是为了发展,融合是为了提升。

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前进道路上,《规划》无疑为青海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拓宽了渠道,提供了载体。

从沟通西北西南、连接欧亚大陆重要枢纽的角度,《规划》提出扩大向西开放,探索向北开放,拓展向南开放,深化向东开放,这与我省“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对外开放目标和重点完全一致。

肖向东说,规划还围绕这一对外开放格局,提出了较为具体的目标任务,包括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积极推进铁路国际班列物流平台建设,强化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支点作用,打造兰州—西宁全国性综合开放门户,支持我省有条件的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和区域合作竞争新优势等。

根据《规划》,甘肃、青海两省将围绕保障国土安全与生态安全战略目标,着力统筹新建一批重点交通设施项目。

在甘肃境内,规划建设兰州(中川机场)—张掖铁路,推进西宁(兰州)—成都铁路、兰州—中卫高速铁路。

不断优化中川、曹家堡机场航线结构,打造连通国内外重要城市的“空中丝绸之路”。

将逐步完善兰西城市群内综合运输网络,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市域(郊)铁路为重点,建设兰州、西宁都市圈城际综合快速路网。

另外,加快兰州国际港务区、西宁曹家堡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运输方式有机衔接。推进临夏、定西、青海湖等支线机场以及一批通用机场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将在兰西城市群推进不同运输方式间的客票一体联程和不同城市间的一卡互通、公共交通一卡互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加强运输服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另外,根据《规划》,兰西城市群将携手共建对外开放大通道。充分发挥沟通西南西北交通枢纽优势,打造兰州—西宁全国性综合开放门户。构建经新疆向西向北的新亚欧大陆桥通道,经川渝滇黔桂至东盟的南向出海陆路新通道。

《规划》还提出,兰西城市群将逐步建立健全协同发展机制,围绕协作一体发展,强化协同机制建设,早日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着力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重磅支撑,《规划》纳入一批“含量足,价值高”的干货

规划的出台是基于科学谋划,并最终为实现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省发展改革委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各地区各部门通力协作、共同配合下,积极参与规划编制,主动作为开展研究,下沉重心深入调研,加强衔接表达诉求,及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了大量重点研究成果,为规划的编制出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一批“含量足、价值高”事关青海未来发展的重大发展定位、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利好政策和协同发展机制纳入规划,共计65条具体“干货”。

其中,尤其令人关注的重大工程项目包括:

——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提出推进西宁—成都、格尔木-成都、G6等国家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扩容改造,青海湖支线机场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能源建设方面,提出建设海南州水光互补示范基地、建设青海共和—河南驻马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海南哇让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能源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信息化方面,提出加快“云藏”搜索引擎项目建设,建设西宁大数据中心和海东云计算中心,支持尖扎、同仁数据中心及相关云服务平台等一批信息化建设工程。

——重大水利工程方面,提出加快引大济湟西干渠、湟水北干渠、黄河干流防洪、灌区节水改造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规划实施,将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为下一步更长远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另外,一些重大利好政策,诸如:打造国家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培育锂电等一批重点产业集群;打造新能源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光伏光热设备制造基地;积极推动海东工业园区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开辟西宁直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航班和货运航线等,都将成为青海发展的动力源泉。

未来,兰西城市群必将迈向协同发展、辉煌灿烂的新时代!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汤海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