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到浦东、再到雄安,纵观改革开放40年发展史,每一座新区的诞生都绝非偶然。
从国际经验看,“跳出去建新城”的办法多是为了解决“大城市病”并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而结合我国现有经验,通过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阶段内都有力推动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发展。
梳理一年以来,雄安新区的设立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撬动,让我们对正在崛起的长三角城市群未来充满无限憧憬。
协同发展势在必行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已经组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派出的人员已到位,办公地点放在上海。”“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时间表和路线图,把规划的事项逐一落实,争取每年都有实质性突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回答媒体关于“上海怎么谋划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率先发展”的提问时这样透露。
“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注意到,《国务院关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7〕147号)曾明确要求,从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新形势下,上海作为中心城市将如何引领新发展、打造新增长极?中心城市是否会再生副中心?大都市圈该如何分工协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经过五年多酝酿筹备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于今年1月正式发布。针对上海积极开发低空空域、加强通用机场规划、公务航空服务等通用航空方面进行了规划。此外,规划还提出在长江口、杭州湾等地区规划布局若干个小型通用机场,以城市管理、应急城市管理、保障需求为主要功能。根据规划:到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3200平方公里。
而根据“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整理数据显示:2月15日至2月21日春节长假期间,上海机场集团旗下浦东、虹桥两大机场的客流量达214.2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两大机场2017年旅客吞吐量11191.56万人次,同比增长5.12%。3月初上海市统计局公布,2017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418.33万人。不论是航空吞吐量还是常住人口数量,都几近饱和。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1月中旬,根据《新华日报》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领导曾在苏州举行座谈会并联合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民航协同发展努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合作协议》。而当月下旬召开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民航华东局局长蒋怀宇即透露,上海正在谋划建设大型通用航空机场,主要用于公务飞机的起降。
新机场的选址(包括民用与通用)与城市功能的疏解息息相关。未来的新机场不仅要承担空域服务功能,还将成为上海最主要的城市功能分解区域。而新机场所在地作为特大城市发展的纵深腹地,花落谁家备受关注。“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注意到,同属“1+6”上海大都市圈和上海“90分钟交通出行圈”,南通和嘉兴的“长三角版雄安”角逐早已拉开帷幕。
牵一发动全身
交通是城市的脉搏,更是连接城市的纽带。按照空间距离,在环沪城市群中,南通、嘉兴同属100公里范围内城市。
由于“靠江靠海”的区位优势,南通在历史上形成了与上海地缘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的联系。此外,南通市的启隆镇和海永镇位于上海崇明岛北部,成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中的一环。
早在2016年,国家发改委网站就正式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将完善长三角城际综合交通网络,形成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通道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根据规划,将建设上海—南通—泰州—南京—合肥、南通—苏州—嘉兴、上海—苏州—湖州、上海—嘉兴—宁波、安庆—黄山等铁路(含城际铁路)、上海—南通跨江通道等城际通道,提高城际铁路对5万以上人口城镇、高等级公路对城镇的覆盖水平。
仿佛时代在背后突然敲响大鼓,南通和嘉兴的交通发展均驶入快车道。
截至目前,南通航空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南通机场官网显示,其目前已有东方航空、上海航空、春秋航空、吉祥航空、深圳航空、天津航空、扬子江货运航空等航空公司先后选择在机场集中飞训。此外,另有多家航空公司正与机场商洽相关业务。而早在2009年3月20日,民航局下发的《研究南通兴东机场建设发展问题》,已经将南通机场定位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辅助机场,近期规划为国内中型机场,中远期规划为大型机场。
苏通大桥与崇启大桥的贯通,更是让南通如鱼得水。另悉,沪通铁路也已在建设中,建成后全程耗时约1小时,在上海新机场位置争抢战中,再次为南通增加筹码。根据《沪通铁路二期相关设施专项规划》,沪通铁路二期将选址浦东机场增设支线。贯通后,从南通就可以乘坐火车前往浦东机场,对南通人而言,这可以免去“穿越整个上海”的拥堵。
“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获悉,南通今年继续以交通引领沪通同城化,加快沪通铁路(沪通长江大桥)、盐通铁路、宁启铁路二期建设,深化北沿江高铁、通苏嘉城际前期工作。推进海启高速、锡通高速北接线工程,力争绕城高速、宁通高速扩容开工。开辟国际国内客货运航线。开展加密过江通道、市域铁路、机场客运枢纽规划研究。
此外,未来五年内,江苏将重点推进北沿江铁路建设、沿海铁路等多条快速铁路建设。北沿江铁路自上海引出,跨崇明岛至南通启东,经南通、泰州、扬州至南京,线路全长约385公里,等级为客运专线,速度目标值350公里/小时。北沿江铁路将是国家大沿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起东自上海,西至成都的新沪汉蓉大通道,也是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南通相比,嘉兴在高铁轨道等方面较为领先,从上海到嘉兴的高铁动车有接近100个车次,平均5到10分钟一班,半小时左右即可达到达上海。近年来,嘉兴与上海在交通接轨方面的互动也更加频繁。早在2016年,上海嘉兴两地交通卡即实现互联互通,嘉兴市民只要刷市民卡或新版公交卡就可以在上海乘坐地铁、公交;上海的紫色交通卡也可以在嘉兴乘公交车。嘉兴机场的“加强嘉兴军民合用机场与上海机场集团合作”被列入2017年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工作。未来,嘉兴还将有5条贯穿全市的地铁与上海接轨。
英雄所见略同
2017年,南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34.6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6位。而嘉兴,则在3915平方公里上创造了突破4000亿元的GDP总量,增速达7.8%。两地对接服务上海,具有各自优势,而具体对接服务内容也各具特色。
从“北上海”到“上海北”,再到如今的“北大门”,尽管南通城市定位表述形式一再更新,但其服务对接上海的坚定信心始终如一。2017年4月27日,以“服务大上海,建设北大门”为主题的南通对接服务上海大会在上海世博中心展开。大会以“协同、服务、共享”为主题,旨在共同开启沪通合作新征程,为打造上海“1+6”大都市圈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增添新动能。同期,南通市委、市政府宣布计划每年在上海举办一次对接服务上海大会。5月16日,江苏省政府正式批复《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提出建成一个集“生态屏障、产业腹地、创新之都、文化名城”等功能于一体的上海“北大门”。
同是2017年,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复嘉兴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紧随其后,嘉兴派出了最强阵容的党政代表团赴上海学习考察,希望以建设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为契机,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重点,进一步深化与上海的交流合作,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好地与上海同频共振。之后,浙江省发改委印发《嘉兴市创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将在轨道交通与上海轨道网对接、平湖与上海共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上海自贸区嘉善协作区建设等八大重点事项上,支持嘉兴全面接轨上海。
实际上,早在1992年,上海浦东新区成立之初,嘉兴就在浙江省率先提出接轨上海。并被许以浙江省与上海联接的“桥头堡”。事实上,近二三十年来,嘉兴与上海的互动,尤其是在公共服务上从未停止。以老百姓都熟悉的农副产品举例,嘉兴某粽子品牌在上海市场占有率超70%,某鲜猪肉品牌占领上海三分之一的猪肉市场。公交卡互联互通、医疗教育和产业平台等方面的合作也已成熟。而“021”区号的使用,已然成为嘉兴加速接轨上海的新注脚。
在全面接轨上海方面,南通也一直积极作为。“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获悉,今年,南通将编制《南通·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战略规划》,落实各项工作推进方案,继续举办对接服务上海大会。打造“南通成本、上海优势”品牌,构建“一核十区多园”的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布局。建立“1+3”离岸创新和技术集聚转移平台,争当上海新一轮科技资源转移承接地。加强与上海共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和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深化公共服务同城化,丰富教育、医疗和文化等领域合作。
产业是带动城市发展的永动机。因区域位置,南通与嘉兴两地产业发展与合作重点有所不同。南通根据目前产业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条件,将“聚焦3+3”,即重点发展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三大重点支柱产业,同时聚焦发展智能装备、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三大重点新兴产业。此外,通过“载体建设”,南通目前已经建立了6个国家级开放平台、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及7个沪通合作园区,以承接上海产业项目转移。目前,南通与上海共建合作产业园区7个,已落户亿元以上项目70多个。同时,南通有40%的农副产品供给上海,50%以上企业与上海合作,60%货物通过上海口岸外运。
嘉兴则指出,要把握上海产业转型升级窗口期,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深化分工协作,着重推进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合作,全力构筑上海都市圈智能制造之城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地。
抢占上海溢出资源的竞争着实激烈。其实,无论第三机场落在何处,长三角会否出现下一个“雄安”,上海大都市圈都将迅猛发展,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任何一座城市也会身受其益。身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每一座城市都应因地制宜创新合作模式,积极实施设施共享、交通互联、文化共融、生态共保、区域共治,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长三角样板。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