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界在上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她才华横溢,能力出众。她具有一种强烈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她出现在哪里,大家不由自主往那里去。她热情洋溢,像一团火,走到哪里燃烧到哪里,影响到哪里。在上级领导眼里,她是善于组织指挥、干实事解决问题的好干部;在同级同事心目中,她是一位好朋友,特别在女性中往往更是知心朋友;在小辈看来,她是亲切热情的老大姐。我们习惯了与她共事,互相之间不称职务,大家都亲切地叫她老夏。她就是夏宗玕同志。
老夏,她是一个永不知疲倦的工作迷,事业和工作似乎是她的一切。她一生都在不停地忙碌,终于,她病倒了,后来,她去了。可是,她的热情好像仍然在燃烧,永不停息。
老夏是清华大学建筑系1952级的,她先生马熙成也读建筑学,是清华建筑系1950级的,比她高两年。他们两人都是学建筑毕业后搞城市规划的,在规划界有相当知名度,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我是1957级的,是他们的小学弟。我入学时,他们早工作了。那时在清华,对于高年级学长,在我们眼里都有如大人一般,不仅信服甚至有点崇拜,所以,我是一直把她当作学姐的。他们参加工作时,正值国家实施“一五”计划,开始建立规划工作的“城市规划第一个春天”。我1963年毕业,分配到城市规划研究院,当时正是“三年不搞城市规划”的调整时期。文化大革命后,我和老夏一起共事,已经是1979年以后了。那时,国家建委下面成立了国家城市建设总局,总局下面设有城市规划局,局内有综合处。在这里,有老夏、徐鉅州等人,我归他们领导。我们几个人有行政任务,同时又开始恢复编辑出版《城市规划》杂志。事情许多,人手不多,效率很高。局长是刘学海、王凡。老同志对我业务上指导,政治上关怀,徐鉅州就是我的入党介绍人。1983年5月3日,国家科委以(83)国科发管字299号文件,正式批准建设部建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随后没有多长时间,老夏他们去了规划院。
1996年,我开始担任建设部总规划师。当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好好向老同志学习。分几次去求教规划院的老同志。当时,老夏已经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她非常支持我的工作。记得后来有一件事情,就是1998年5月,《土地管理法》修改时,全国人大公开征求意见。由于土地管理法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体制上存在矛盾需要协调,我请示部领导同意后,在《中国建设报》上组织发表系列文章,表明我们的态度、意见和建议。当时我请学会帮助,老夏他们非常支持,很快组织了文章,连续发表,效果很好。当时我们将全部文章集中起来,呈送全国人大。
城市规划改革发展中,城市设计是一项重要任务。1996年秋天,部规划司在珠海召开地方规划(省规划处)处长、(大城市规划局)局长会议,会上我提出要积极开展城市设计工作,许多同志都很赞成。西安韩骥局长给我来信,表示积极支持,并且希望能够与建筑界联合起来,共同奋斗。经过几年努力,2000年3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文)中明确指出:“在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本城市的功能和特点,开展城市设计,把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精心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国家要求正式启动这项工作 。对于城市设计的开展,部里重视,中规院老夏他们肩负重任,开展了课题研究,提出了建立城市设计的框架方案。记得后来在成都都江堰开过一次专家论证会,是在冬天,会议气氛热烈,周干峙副部长等规划界领导专家出席,对框架发表了重要意见,会后修改形成了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工作开展。
我在岗位时,与学会工作关系融洽。老夏在专业上给我许多支持。退休前,她就希望我退休后能够到学会工作。部领导当时征求我的意见,后来,我就到了学会。1999年,我担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第二届副理事长,老夏是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老夏具有丰富的规划实践经验,接触面广,更勤于思考,她在规划学术思想和有关研究方面是很有成就的。比如她参加的中国城市建设技术政策研究,就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突出贡献者称号。需要强调的是,她对于我国城市规划体制的一些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是有深刻见解的。比如,在城市规划综合性和行政管理体制的关系方面,我曾经与她有过比较深入的探讨,她对于长时期我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体制不顺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今天回忆起来,也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千!
一项学术事业的前进,一个学术团体的发展,因素非常多,不仅需要权威专家在学术方面的正确引领,需要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大量的日常组织和联络工作,包括人际联系、学术交流、工作往来、感情交融等等,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这里,需要有人做出牺牲和奉献。老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回顾起来,可以认为,她牺牲了不少个人学术发展机会,将自己的许多精力奉献给了学会工作,奉献给了城市规划事业。她是燃烧了自己而无怨无悔的人。正是她,带领学会同仁,以巨大的热情,团结了一大批规划学者和关心城市规划的朋友们,从城市规划界到地理界,从政府到社会、从规划院到大专院校、从国内到国外,从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到有为的青年学者。不能想象,上世纪后半期的城市规划学会没有老夏。正是她和学会团队的艰辛努力,适应了我国城市规划“第二个春天”的需要,并且为新世纪学会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在遇到老朋友时,不少人都问起老夏,大家都十分折服于她的人格魅力,都很怀念那些难忘的岁月。
谈起老夏,离不开她和她的家庭。她的生活道路,特别是后半生颇为不顺。先是家中父母亲老人的生病和逝世,耗费了她许多的精力。刚刚安定下来不久,老马又病倒,这一病,就是全身瘫痪十几年。中规院与学会的任务非常繁重。她以常人难以承受的毅力和坚韧处理了一切,没有耽误公务。后来,她退休了,本来可以放松下来好好休息一段时期,可没有几年,她自己又病了。虽然家庭难事重重,但是,那些年,当你见到她的时候,她总是快乐满面的。从她身上,人们看到了什么?是一个有坚定信念的知识女性的坚忍不拔,是她对于事业的无私奉献,是她对于生活的无比热爱!
老夏去了。
她热爱生活的热情没有去。
我们怀念她,学习她!
陈为邦 2018年6月27日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