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新型城镇化与制度嬗变

2014-09-01 09:27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范海江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其新著《“新政”能否改变中国》中,对此算了一笔账。

这145个城市,它们的平均旧城面积是115平方公里,建的新城区平均是63.6平方公里。从面积来看,新城区面积是旧城区的一半多一点。旧城区大都是很多矮小的平房,但新城区都是高楼大厦,它们两个在容纳人口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新城区虽然只有旧城区50%的面积,但是它们两个的承载人口数量是一样的。

另外的数据也显示,城市旧城区总共承载了7.1亿人口,而“造城运动”里的新城区,它们的承载人口总和也将是7.1亿左右。

那么,到底有多少农民工可以进城呢?

目前,在我国农村,15-60岁的可劳动人口大概有2.62亿,他们是可以进城务工的,这其中38%住在城市的职工宿舍,还有33%是自己租房子,还有10%住在工地里,真正买房子的人口只有0.6%。

所以,郎咸平的结论是:“已经进城的2.62亿农民工在住房问题上,已经达到了相对固定的状态,也就是说,不需要住进所谓的新城区。”

无独有偶,随着近年来我国高铁的迅猛发展,“高铁新城”已经成为许多拥有高铁站点城市城镇化的“标杆式”噱头。

据相关统计,在全国“四纵四横”的主要高铁网上,目前已有36座高铁新城正在规划或建设中。其中,密度最大的属京沪线和哈大线。

而这些高铁新城纷纷上马的背后,又多数拥有GDP驱动的因素,甚至,其中部分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筹码。

不少地方政府在高铁新城建设上可谓下了血本。据媒体报道,长沙2009年启动的高铁新城,截至2013年底,长沙在基建上已投入了90多亿元,未来3年还要投入100亿元。而这座城市2013年财政收入为879亿元。

在能找到投资计划的12座高铁新城中,已投资及计划投资百亿以上的有4座,投资50亿元的有4座,余下1/3为30亿元及以下。

而在高铁新城“大干快上”进程中,许多高铁新城已经凸显“鬼城”隐忧。

在部分专家看来,这是因为高铁新城多定位过高,脱离当地发展实际,使高铁新城沦为部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一个“豪华包装”。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中,政府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因为政绩观驱使,“建设,建设,再建设”就成为城镇化的发展常态。而原本需要被城镇化、也应该是城镇化主角的农民,却成为城镇化发展的边缘人。

正因为如此,城镇化就形成了这样的局面:一面是政府“盖楼、盖楼、盖楼”,一面是群众“你盖你的,我看我的”,于是,“鬼城”出现了。

著名学者李开发说,过去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在GDP驱使下,许多地方的城镇化发展表现得脱离实际,这样肯定造成部分资源、资金成为无效的积沉成本。

“数字出官,官出数字”,多年来一直是笑谈,然而至今考评机制仍然未有变化,使得该笑谈一直延续。

在未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去除GDP考量是健康发展的需要。而这,需要改进长期来一直为社会所诟病的政绩考评机制。

2/4<1234>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城市更新的“经济账”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