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热点案例>旅游规划>正文

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来源: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单位案例 发布时间:2014-04-29 13:06

案例图片

黄山总体规划图
黄山旅游规划图
黄山坡度分析图
黄山南向鸟瞰图
黄山游览区分布图
黄山迎客松

案例详情

黄山风景名胜区是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它位于安徽省黄山区和歙县、黟县、休宁县之间。1988年建设部《关于黄山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批复》指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范围,东至黄狮士党、西至小岭脚、北起二龙桥、南至汤口。项目规模160平方公里,缓冲区490平方公里。项目完成时间为2006年。

本次规划针对黄山风景名胜区自身特点,以及传统风景名胜区规划技术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规划内容和方法的探索和尝试,包括:目标体系、分区管理、游客体验管理、时空分布模型、高峰日指定旅游产品与销售、检测体系以及社区研究等。

1、目标体系:不同于传统的问题指向型规划,本次规划是目标指向型规划。体系在时间上分为无期限目标、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三个层次;在内容上分为资源与环境保护、游客管理、社区管理与多方合作和组织效率四个方面。规划目标体系的建立,使目标和时间建立联系,并将近期目标具体量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发挥明确的指导作用。

2、分区管理:通过分区管理,在空间上明确界定各类分区的用地范围,便于分类、分片管理和规划的分期实施,增强规划可操作性。按照资源特征和保护利用程度的不同,将分区分为资源核心保护区、资源低强度利用区、资源高强度利用区、社区协调区共四大类。分别执行分区人类活动管理政策、分区设施建设管理政策、分区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同时,不同的分区实施不同的自然监测指标和社会监测指标。

3、游客体验管理:游客体验管理改变了传统规划只针对风景名胜区进行管理的片面局面,避免了游客到来后的无序活动状况,大大减缓了环境压力。该管理是对游客的游览行为、游览方式、解说教育等进行管理,从而使得游客体验品质最大化,同时支持该区域的总体管理目标成果的一种管理方式。

4、时空分布模型:该模型是一套计算机模拟计算系统。原理是利用程序模拟出游客的游览路线、游览景点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出入口等空间因素。这套系统能够全面实时地监测黄山全山游客分布状况。同时有效地预测和管理游客的时空分布。模型通过计算出最合理的游客时空分布值,使得游客的分布处于一种科学有序的状态,而不是自发混乱的状态。从而增加风景名胜区的游客容量,减缓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

5、高峰日指定旅游产品与销售:指定旅游产品是指游览出入口、进入时间、旅游路线、食宿地点以及游览方式的相互组合。指定旅游产品有不同的系列,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与需求提前选择某一项指定旅游产品。该管理方式有利于游客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更加均衡有序;同时能够在不对黄山生态环境带来不可接受的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增加游客的游览规模;另外,指定游客的游览路线和时间有利于引导游客开展两日游以及多日游,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最后指定旅游产品还向游客安排并提供了各种所需的信息和服务,将服务系统化、周到化,提高了游客体验品质。

6、监测体系:监测体系能够持续监测措施的实施程度。通过实时对当前的景区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与评价,得出管理措施的实施程度、成功经验以及需要注意的教训等。使得管理者能够针对变化的现状,不断调整措施,保证规划始终有效有序的开展。

7、社区研究:资源保护只有与周边社区密切合作才能得到保证。合作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资源,一方面也是让社区从合作中得到经济受益,从而更加积极的投入到资源保护中,因此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保护。

成果包括以下六项:文本(23章150条8.6万字)、说明书(23章约24万字)、图册(79张)、景观资源评价报告(875处)、基础资料汇编(9章17万3千字)和专题研究报告(6个专题约6万7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