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家报告 > 正文

王树声 :中国城市规划智慧的现代传承(全文)

2018-11-30 16:59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2018年11月24日,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杭州拉开帷幕。本文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王树声在全体大会上题为“中国城市规划智慧的现代传承”的主题报告,内容已经作者审核。

王树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

一、中国具有优秀的城市规划传统

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且未曾间断的文明。在这样一个国家进行现代化,不应忽视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华文化孕育了优秀的城市规划传统,这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中世代累积经验的结晶,蕴藏着区别于西方且极具中国智慧的规划原理和方法。中国城市规划传统与现代规划体系具有重要的互补性,是构建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历史根基,对增强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自信、资鉴和指导现代城市规划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规划始终有一种“根”的意识,重视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国城市规划的显著特点。纵观中国城市规划历史,历代规划人物都将坚守和光大中国优秀规划传统,作为光荣且崇高的使命。进入现代以来,坚持中国规划传统,融合现代规划学术依然是中国学者的追求和信念。梁思成、林徽因二位先生,在《城市计划大纲》中文译本(1951年)所写的序中就曾指出:“我们尤不可顷刻忘记:建筑和都市计划不是单纯的经济建设,它们同时也是文化建设中极重要而最显著的一部分。他们必须在民族优良的传统上发展起来!”

中华文化复兴的新时代,对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整理和挖掘,为迎接中国城市文化的复兴做好学术准备。

二、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发掘与学习

中国城市规划的实践历史悠久,几乎每一座城市都积累了深邃的规划经验,它们就蕴藏于城市的空间遗存以及各类文献史料之中。特别是,中国有修志传统,每一个地方都有完备的《地方志》,较完整地记载了当地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人物和思想。中国城市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是独树一帜,这是中国城市规划研究的优势所在。此外还有城市图、碑刻以及城市建筑遗存等。

欲明中国城市规划传统,就需要回归中国历代规划人物力求解决的核心问题,需要认识历代规划人物如何在共同的山川空间中谋划营建。研究基于人居科学视角,以“人与环境关系”重要理念和重大创造为线索,以中国城市规划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为导向,重视地方城市的规划经验。

王树声教授及其团队结合《中国古籍总目》,对中国古代有关于城市方面的史料文献进行全面梳理。数据挖掘和统计覆盖全国各地区1400余座城市。通过6000余幅城市图,10000余篇历史文献。历时12年,凝炼中国历代经典规划设计经验3700余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经验数据库”。研究对其初步总结为十个方面:中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基本概念,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规划,城市人文空间规划,城市古迹保护与文化传承,经济繁盛时期的城市规划,城市建筑与风景的营造理念,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城市规划建设中循吏的贡献,城市规划的“文人+匠人”模式,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中华美德。

三、中国城市规划历史智慧的现代传承

王树声教授重点从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规划、城市人文空间规划、城市古迹保护与文化传承、经济繁盛时期的城市规划四个方面作以探讨:

1.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规划

结合自然山水是中国城市规划的显著特征。然而,城市规划结合自然山水并不只是一个笼统的理念,它有在实践中形成的具体理念和方法。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规划涉及多个方面,从国家治理到区域秩序构建,从城市规划设计到城市风景营造,从适应地域气候的规划实践到结合自然的工程技术创造,都形成了鲜明的中国智慧。

在具体的城市规划设计方面,中国规划首在寻找自然山水的秩序,人工建设是遵照呼应山水秩序而进行的,逐渐形成了“寻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的中国思维,并在自然山水认知模式、结合自然山水的层次、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秩序构建等方面积累了独特经验。

中国规划始于对山水环境的体察,重视规划者在山川实地中的直接感知,始终以人的在地感受为出发点,这是中国规划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规划有一个重要发现,就是每一个城市四周都有一个“大环”存在。其环不以行政边界为准,而是凡目所览皆为规划所用,可谓一种置身于环境体验中的规划实践。

依据人与“大环”界域内山水要素的空间远近关系,可将自然山水归纳为“远—外—内”三个层次。内形是城市本体,外形是城市郊野,大形是城市四望。城市规划建设是与“三形”统筹的过程,其建设范围虽小,但规划思考、关照的范围很大。

通过对自然山水“三形”的体察与寻找,中国历代规划家便在所处大地环境中寻得了规划设计的秩序参照与空间坐标,进而有意识地将城市格局与山水“三形”进行统筹经营,重视城市轴线、空间形态和关键建筑与山水的关联,形成城市山水格局。

中国城市就是在统筹大形、外形、内形的过程中,把人工建设与自然山水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形成整体。以这种理念规划的城市自然会“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古人讲“郡邑城市时有变更,山川形势终古不易”。古今城市虽有很大的差异,但古今城市所处的山水格局相对稳定,古人今人可谓是在同一山水格局中生活。古代城市营建范围虽小,但山水关照的范围很大,总是从宏大的视野中寻找城市秩序构建的依据,使有限的城市彰显宏阔的境界,这对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极具启发意义。

2.城市人文空间规划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对“何谓人”这一命题的讨论,这也直接影响到城市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中国历史上以“首善”言城,认为京师为天下“首善”,地方城市是一方“首善”。“首善”主要强调城市在承载文化理想和道德化育方面的价值,强调城市“意义”的建构,追求城市对“人心”的化育,古人所言“城乃上下人心所寄之地”正是此意。

民国时期陈善同对此有更为清晰的论述,提出城市建设重在“进求精神之地”。

“一邑之有建设也,犹人身之有知觉运动也。人身无知觉运动则死,一邑无建设则庶事废驰,民物之生存几乎息矣。顾建设者,形式也。形式必有精神贯注其中,而后效用乃出。若徒取形式而已,则亦犹人失其为人之理,具此五官四肢,徒解知觉运动,究何贵哉?吾志建设,吾愿言建设者,进求之于精神之地,毋徒拘于形式之间也”。

此论述既是对中国数千年城市建设要义的总结,又是对近代以来城市发展建设的一种新论。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史,高度重视精神文化空间的选址、布局和建设,一代代规划建设者致力于城市文化空间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中国人文规划传统。中国人讲“无形者心也,有象者物也;无形者易忘,有象者恒识”。无形的价值观念通过有形的物质空间去体现,这就形成一座城市的文化空间。

人文意义越重要的在空间选址上越具有优先性,这就是中国规划的“人文优先”原则。

把事关城市历史与文化精神的重要人文空间要素,统一按照文化性、艺术性、整体性的组织原则,并彼此通过对峙、联立、并列、互望等方式形成一套独具文化内涵的城市人文空间秩序。事实上,城市人文空间与自然山水并非独立存在。城市人文空间秩序根植于山水环境,在“人文优先”原则下,中国城市山水秩序与人文空间秩序融合形成了“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

在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中,山水是城市的自然坐标,人文是城市的精神坐标,二者均是塑造城市个性和特色的“稀缺资源”,山水人文格局将二者融合,它在城市空间设计中具有坐标意义和关键作用。

建立一个上承中华文化义理,下通山川人物,融会并超越生用功能且极富地方个性的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成为中国历代规划先贤坚守、传承和创新的关键,代代赓续,历久弥新,形成一座城市的文脉和基因。这是中国城市规划的根基,也是中国城市规划极光辉高明的传统。一座城市规划建设的境界都系于城市山水人文格局设计的高下。

中国城市中承载着城市文化空间都有相应的用地保障。这类用地在城市中具有相当的规模,占比较大。中国古代城市有“忙地”“闲地”之说。“忙地”即指与“利”相关的用地,“闲地”则是标树价值、涵养身心的用地。基于中国城市人文规划传统的启示,结合现代城市规划体系,我们提出 “文地”和“文地系统规划”的概念。顾名思义,文地就是文化用地,在城市中担负城市文化职能,用以承载城市精神文化价值、凝聚城市情感记忆和服务居民文化生活。

“文地系统规划”需要解决的五个关键问题:城市文化精神定位、城市文地要素构成、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设计、城市文地规模的确定、文地系统规划的层次。

城市文化建设是一个极其深刻而长远的事业,古人所谓“立心”之业,历代规划多用心于此。新时代对城市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文化建设要传承中国人文规划的经验,要系统研究,真正落地,而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文地系统规划只是对这一问题的一个初步探索。城市规划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要在城市规划中恢复我们中国规划的这一优秀传统,结合城市的新发展,建构自身独特的文地系统,创造新时代的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

3.城市古迹保护与文化传承

强调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现代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中国规划则十分重视将古迹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强调与历史的接续,强调人与古迹的关系,重视古迹背后文化意义的传承。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有一种普遍的历史传承意识,一方面重视古迹本身的维护,更重视发挥古迹的文化意义,实现古今人心的“相通”,体现了中国规划的“历史接续”思想。

4.经济繁盛时期的城市规划

历史上,随着经济的繁荣,势必对原有人居秩序带来挑战。不少城市因解决发展问题,带来城市空间失序、社会凝聚力减弱等问题。但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革化调适”、“富教并重”等中国式的应对智慧。

基于“革化调适”的思维,中国城市规划对“变”与“不变”有了自己选择:经济发展必然带动空间增长,孕育出新空间,但新空间是在旧空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是这座城市的新空间,必然遵循这座城市秩序的准则而发展。中国文化倡导富教并重。中国城市规划秉承这个理念,在城市因经济发展而富庶之后,规划仍有一种“人”的意识,不忘城市对人的化育功能。因此,增长的新空间并不仅是商业或者居住等功用空间,新的文化空间也随之产生,不断涵育着新空间中的人。

从上述研究可见,在结合自然的中国城市规划、城市人文空间规划、城市山水人文格局构建、城市古迹保护与文化传承、经济繁盛时期的城市规划等方面,中国城市规划有鲜明特点:①人文优先、②风景关联、③历史接续、④革化调适。

当然,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经验智慧还远不止于此,还涉及诸多其他类型及方面,如科技、生态、民族、水利、军事、工程等。与此同时,中国规划十分重视各方面经验的统一与融汇,先贤总结了“合美离伤”的规划准则。

四、结语

中国城市规划传统是一座伟大的智慧宝库,我们的工作仅仅是一个开始,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现代城市规划学术语境中,揭示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城市规划学术传承来讲,也是一个古老的文化大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当且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为城乡融合发展打通“任督二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