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未来的副中心应当没有城市病
昨天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北京团第三次全体会议开放团组审议结束后,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蔡奇等10位代表举行记者会,接受中外记者采访。蔡奇就社会高度关注的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建设、雾霾治理三个问题作答。蔡奇表示,北京正在对现有城市总体规划文本进行修改完善,要处理好副中心和廊坊北三县地区的关系,市郊铁路今年通车后从北京站到通州约20分钟,对于治理雾霾,“既不回避问题,也不过度承诺”
将编制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
这是北京市市长蔡奇首次在全国人大北京团开放日记者会回答记者提问,吸引了境内外76家媒体、107位记者的高度关注。
蔡奇说,“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就是要建设一个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一个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怎样建设首都”,就是要跳出北京看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蔡奇介绍,现阶段,首都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十分突出。水资源短缺,人口也接近“天花板”,核心区人口密度超过2.3万人/平方公里,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就要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而且要着眼于京津冀更大空间来疏解功能谋发展。
蔡奇说,当前一项迫切任务就是编制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七次,“我们邀请国内权威专家领衔,并集中各方智慧,开展了重点专题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北京正在抓紧对现有规划文本进行修改完善。在空间布局上,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城市副中心建设,形成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结合的城市空间格局;在要素配置上,压缩生产空间规模,适当提高居住用地及配套用地比重,大幅度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蔡奇说,北京规划建设将以人口“天花板”、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为硬约束。人口“天花板”,就是北京市常住人口到2020年要控制在2300万人。“生态红线”,就是生态红线区面积从现在的73%到2030年达到75%。城市开发边界方面,城乡建设用地现状为2921平方公里,2020年减量到2800平方公里以内,2030年减量到2700平方公里。
市郊铁路通车后20分钟到通州
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蔡奇说,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在规划方面,去年组织了全球12个顶尖优秀设计团队,近百名规划、景观、交通、生态等各领域的专家参加,开展了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及详细规划工作,目前已经形成初步成果。形成“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布局,“一带”,就是以大运河为骨架形成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一轴”,就是沿六环路形成创新发展轴,“多组团”,就是依托水网、绿网和路网形成民生共享组团,建设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市社区。
规划还突出三个方面的城市特色,一是水城共融,将把通州的水系打造成景观带,建设一个水城共融的北方水城,二是蓝绿交织,三是文化传承,把副中心建设成为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蔡奇强调,要处理好副中心与周边区域的关系,以155平方公里的副中心带动通州区全区发展,还要处理好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的关系,按照要求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
蔡奇说,在建设方面,要抓紧推进行政办公区建设,年底四大市级机关和相关市属部门将率先启动搬迁。要开工建设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市郊铁路也要进行节点改造,今年通车,通车后从北京站到通州约20分钟。广渠路东延段等城市快速道路今年也要开工。
推动中心城区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向副中心疏解搬迁。人大附中分校等四所学校去年秋季已在副中心招生开学,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今年将开工建设。安贞医院新院区建设也将动工。蔡奇说,下一步还将规划建设一批公共设施。城市绿心也将启动建设。未来的副中心,应当是一个没有城市病的城区,一个人们向往的地方。
治霾既不回避问题也不过度承诺
对于治理雾霾,蔡奇回答,近几年,北京市上下付出艰苦努力,应该说空气质量整体上是在逐步改善。去年全市PM2.5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虽然空气质量不断改善,但是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确实还有很大差距。
北京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实施了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包括6项内容:扎实推进“清煤降氮”,燃煤总量由现在的1000万吨降至700万吨以内等;着力抓好高排放车管控,推动实施六环路重型柴油车限行,严格管控外埠过境高排放重型柴油车,再淘汰老旧机动车30万辆。在城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区划定低排放区,不符合国Ⅲ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一律禁止使用;加大工业治污减排力度,关停退出500家以上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清退2570家“散乱污”企业;严格控制扬尘污染;实施更加严格的督察检查;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努力推进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蔡奇说,要根本解决雾霾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有耐心和定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既不回避问题,也不过度承诺。希望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治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大气质量会一天天好起来。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