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基于公共健康紧急事件下我国城乡社会治理体系的思考

2020-02-12 10:58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既需要坚定信心,同心协力,共克时艰,也需要科学理性地分析思考本次疫情的方方面面。对于规划师而言,从专业角度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反思,吸取疫情带来的教训,探索面向全面小康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开辟“规划师在行动”的专栏,诚邀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作者

许丽君(沈阳建筑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

朱京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医科大学环境健康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沈阳建筑大学城乡规划学博士生导师)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一个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应该包括常态化社会治理和非常态社会应急治理两大部分。其中,因细菌、病毒引发的各类瘟疫,是人类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典型应急治理对象。2003年的非典疫情引发了中国公共应急治理体制的改革,时隔17年之后,武汉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人们再次反思在应对以疫情为代表的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我国城乡社会治理体系存在的不足,也让人们意识到建设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紧迫性。

比尔·盖茨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如果有什么东西在未来可以杀掉上千万人,最大的可能就是某个高度传染的病毒,因为我们在防止疫情的系统上投资很少,我们还没有准备好防御一场大疫情的发生”。其实应对流感等病毒事件,不要说武汉,乃至我们国家,甚至全世界都没做好准备。我们不相信科学家故意隐瞒数据自己发论文,也不认为当局会恶意打压科学结论。最大的可能性是当时不确定性仍然很高,科学家如实分析,高层采取了冒险的等待策略,以至于反应迟缓。但这个迟缓,相对于信息不确定情形下的最合理操作,并不是晚了十几天那么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类似的公共健康紧急事件的应对策略分为:

一是找到并控制传染源,从源头确定病因,研发特效药,这一部分主要是医护和医疗研发人员参与,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是控制传播途径,冠状病毒疫情扩散的如此之快,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初期正处于普通感冒和流感多发期,在医院确诊过程中产生了交叉感染;另一方面此次疫情爆发正值春运高峰期,人员流动性激增,加大了疫情传播的风险和防控的难度。

三是保护易感染人群,加强公共卫生防护。

构建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乡村三级医疗体系,控制传染源,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

对于广大乡村地区,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农村家庭是卫生突发事件的避难所,在这里他们能得到来自家庭成员的基本护理,对于来自农村的农民工来说,由于医疗服务的可得性地域不均衡,这种护理在城市中很难获得,这也是在城市医疗突发事件下发生大规模逃离“疫区”的主要原因,在武汉宣布封城以后依旧有大规模的人群向全国各个地方扩散,进一步加剧了疫情传播和蔓延。由于乡村社区的自治特征,以及乡村医疗资源的匮乏,乡村医疗具有很强的家庭医生的性质。依据城乡规划空间信息系统,科学划分防疫片区,配合分级诊疗,构建“乡镇医院—村组医疗合作社—家庭医生”三级医疗体系,以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干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家庭医生(村医)为主,鼓励居民和志愿者参与,组成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对社区(村)、楼栋(自然村)、家庭进行全覆盖。

提升面向公共健康的城市与社区治理能力,避免混诊交叉感染

发热门诊是新冠病毒的重要集散地和传染源,关键的问题是混诊。疫情初期也是普通感冒和流感高发时期,由于早期病情表征相似,因为在诊断之前,无法区别,结果普通流感的与新冠肺炎的患者就在发热门诊那局促、嘈杂、拥挤的环境中相遇了,这次疫情的扩展如此之快,和发热门诊的交叉感染有直接关系。为减少交叉感染,考虑医疗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对所有有相关症状者均视为有新冠状嫌疑的流感患者,具体处理方式采用“居家隔离—社区隔离—医院隔离”的三级分层隔离体系,对于居家隔离嫌疑度较大者进行新冠肺炎诊断,这个诊断可以由社区医院的医生、远程诊疗以及专家所组成的体系进行,这个模式好处就是减少在发热门诊中的交互传染。社区医院是患者的第一道也是最基本医疗单位,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分级诊疗”的忽视,目前基层医院病人少、大医院虹吸效应强的情况下,我国社区医院的技术水平和硬件设备与大医院具有一定差距。那么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居住区的社区门诊和远程医疗在控制疫情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对基层社区医院、小区门诊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基层医疗设施保障、人员配备,包括医养结合的养老、幼托等系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而远程医疗的需要有5G技术做支撑。

增强新技术的应用,提升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的卫生防护水平,避免接触感染

接触感染是冠状肺炎的第一传播途径,在冠状肺炎感染人数越来越多,很多感染并不是通过人跟人的直接接触感染的,而是使用了不干净的公共设备。大城市都是高层密集式居住,很多东西都是公用的,比如整栋楼的公共电梯、过道、扶手和卫厕等。染病的人摁了电梯按钮,整栋楼都有感染的风险。公共交通作为大城市发展最关键的部分,在传染病爆发期间,公共交通系统人员密集,空间封闭,是最大的危险源。伴随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阶段的推移,返城交通组织问题逐步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这次返城交通运输不同以往,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客流运输组织问题,而是一个疾病防控期间空间流动的科学管控问题。

针对传染病防护的空间流动管控,非常重要的是流动信息的获取和分析,为各种应急资源配置和对策预案启动的依据。

首先,要加强公共场所、公共设施以及公共设备的卫生消毒力度。

其次,在公共场所及公共设备引入热成像人体测温摄像机,采用红外非接触式体温检测,可实现快速体温筛查,进行远距离、大面积检测,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第三,结合医疗大数据制定智能穿戴系统,将检测病毒的试剂和口罩结合,通过物联网传感器,自动探测病毒的存在,通过数据位置ID定位和分析,进一步提高疫情掌控能能力。

加强全民公共健康意识的教育,增强社会应对公共健康事件的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对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受害群众的身心健康都有严重的影响。及时准确的进行健康教育,能够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避免大范围的社会恐慌、迅速控制事态的发展、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等。面对公共健康应急事件,公众缺乏对医学基本知识的了解,不具备自我保护或者自我隔离的意识和能力,而应急事件往往传播快,扩散面广,从政府层面很难快速有效控制,因此,加强全民公共健康意识的教育,提升自我防护意识,群防群治,增强全社会对突发事件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是避免疫情升级的重要途径。

从更广泛的角度说,新世纪以来,SARS、H5N1流感、H7N9流感、MERS、新冠病毒的连续出现和肆虐,其实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的一个高度警示。尽管我们建设了无与伦比的人类文明和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但是非常原始的病毒仍然可能对人类世界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让我们再次意识到我们的力量是有局限的,技能、知识和组织都会改变,但人类面对疫病的脆弱,是不可改变的,人类仍处于这个星球上最大规模和最不寻常的生态动荡之中。但从抗击病毒来说,从1374年威尼斯封城对抗黑死病,到1910年伍连德切断铁路对抗东北大鼠疫,再到这次武汉封城、各地严防死守对抗新冠病毒肺炎,隔离,始终是人类对抗烈性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但警惕之心是必然之理,因为另一边的人还在分秒必争,还在用肉体抗击看不见的病原体。克制修辞,克制抒情,克制绝望,克制恐慌;保持在线,保持知情,保持行动,保持连结。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陈宪:“中部地区崛起”20年 高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