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工业4.0时代的鲁尔工业区,我们学些什么?怎么学?

2014-10-09 09:24 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德国工业4.0的代表区域:鲁尔工业区

当前德国工业4.0战略中,鲁尔区作为核心代表区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对鲁尔区这个曾出现在中学地理教科书上的案例,中国人无论如何也不陌生——它意味着一个老工业基地转型的成功探索。曾在二战时期以钢铁产业闻名的鲁尔区,经历了诸多努力,如今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领先世界,并且它还拥有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其独特的“矿工文化”每年吸引着超千万人次的游客量。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的地区,拥有约520万人口。依赖丰富的煤炭资源与优越的水运优势,鲁尔区成为德国的工业中心,被认为是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发动机。

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随着世界煤炭产量迅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鲁尔区煤炭储量急剧下降、开采成本日益昂贵、环保压力加大,百年不衰的鲁尔区爆发了历时10年之久的煤业和钢铁危机。主导产业衰落,失业率上升,大量人口外流,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负债增加等,使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对此,德国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经济政策,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对老工业区的改造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通过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转型,使鲁尔区的经济再造辉煌。

面对转型鲁尔工业区这么做:

制定总体规划

鲁尔区发展初期,缺乏对土地利用、城镇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整体规划,造成地区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区域形象受到严重损害。为了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德国政府颁布法律,成立了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作为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之后,又分别通过法律一再扩大其权力,现已成为区域规划的联合机构,对矿区的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鲁尔区总体发展规划对于调整鲁尔区的经济及社会结构起了重要作用,使这一百年老工业区再次充满了活力。

创建新的组团方式

鲁尔区的城市化进程曾高度依赖单一的产业结构(煤炭与钢铁产业)。从普鲁士时代起至二战结束前,鲁尔区的发展定位是:“没有思想,只有劳动”。到1950年代,随着凯恩斯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流行,德国联邦政府强调中央政府对于各地发展的集中控制,着力培育高度集中的工业资本。

1980年代,以里根当选美国总统为标志,“区域自治”被整个西方世界普遍认可。在德国,地方产业发展的“总规划师”从联邦政府变为地方政府。得益于权力的下放,各地逐步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多特蒙德以现代服务、信息技术等产业为著;埃森以文化旅游、机械电子为著;杜伊斯堡以尖端钢材、现代物流等为著。同时,联邦力量在产业领域的退出使得工业资本加速分散,中小型企业在各行各业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使得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出现多元化特征。权力的均质还带来人口分布的平衡。在鲁尔区,三大核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60万人之间:多特蒙德(58万人)、埃森(58万人)、杜伊斯堡(50万人),很好地避免了“城市病”的出现。

目前,鲁尔区包含11个独立的城市与4个独立的都市区。这15个独立行政主体,推举出70名议员,组成鲁尔区域协会(Ruhr Regional Association),总部设于埃森。鲁尔区域协会负责制定鲁尔区的城市发展规划,并直接组织领导区域商业与旅游发展推广。这一自下而上的权力架构,既有助于保持不同城市的多元发展,又可集中协调区域发展战略。

鲁尔区城市构成图

2/4<1234>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潘芳:城市更新要以人为核心,精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