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安徽“入圈”,搅动“徽京”

2023-08-29 09:49 来源:新京报 作者:记者 柯锐

ker20238281742371355236.png

▲南京都市圈与合肥区位示意图。制图/新京报卢子雄

最近,安徽的“入圈进群”动作,再次在网络上搅动“徽京”和长三角城市。

近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发布重磅文件,宣布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8月25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对此进行解读,明确提出,以“融圈进群”为方向,推动合肥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联动发展,支持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市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

安徽高调宣布“融圈进群”,推进跨省合作,这对安徽、合肥和周边的南京等城市意味着什么?

安徽“入圈”搅动“徽京”

这几年,“徽京”的名号在网络上颇响,虽有几分调侃之意,却也反映出安徽和南京两地联动发展现状。

2021年11月,安徽马鞍山官方发布的一则提示引发网友热议。彼时,马鞍山当地官方微博账号@马鞍山发布 在一则“友情提示”的发布时,特别强调了一句:“特别提醒:南京是省外。”当晚,@马鞍山发布 再度转发这一微博,并对“南京是省外”这一细节再度提醒。

无独有偶,一个月后,一份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法院出具的判决书中,赫然出现“安徽省南京市”字样。随后,该院工作人员回应称,该份网传判决书图片属实,是该院工作失误,已出具补正裁定。

对此,网友们戏称,南京又一次被“徽京”了。

ker20238281742351355234.png

▲2023年8月17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夫子庙景区(无人机照片)。图/新华社

“徽京”网络名号背后,有着历史渊源和现实逻辑。

清顺治二年,设立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后改江南省),范围包括今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以及江西省、湖北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区。

后来,江南省被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其中, “江南右”取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首字,改称为江苏省;“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今黄山市)首字,称为安徽省。

安徽、江苏历史渊源之深,由此可见。

以安徽马鞍山为例,该地横跨长江、接壤南京,自古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而南京虽是江苏省会,却三面接壤安徽,几乎被后者“环抱”。

近些年来,马鞍山等安徽东部的一些城市居民,跨省到南京买房、工作,已是常态。

“徽京”名号的流行,正反映出南京对安徽周边地区的强大吸引力。

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成为首个获得国家层面批复的跨省域都市圈。南京作为该地区核心城市的地位得到加强。

南京都市圈的“成员”,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等市。安徽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的加入,让安徽东部城市与南京的一体化发展有了新动能。同时,这客观上也使得“徽京”名号更流行。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一网络名号并没有阻止安徽与南京的联动发展。

此次,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融圈进群”,并支持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市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这就反映了安徽积极开放的心态和抢抓发展机遇的决心。

而这种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无疑有助于安徽进一步实现赶超和高质量发展。

跨省“入圈”成新趋势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单打独斗已不是城市发展的最优选择,“借力”显得非常必要。

安徽对这一点看得很准。

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长三角一体化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要求坚持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在加快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

“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恰恰体现了安徽对“借力”的看重。

此次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的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可谓贯穿了全篇。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安徽官方除了提出推动合肥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等联动发展,同时还提出强化与武汉、长株潭、郑州、南昌等都市圈及山西中部城市群协同发展,支持合肥、铜陵、安庆、六安参与长江中游三省协同发展合作机制,推动阜阳、亳州、宿州参与中原城市群城市间合作。

安徽这种看似“广撒网”的动作,其意义深远,表明其充分洞察到了“融圈进群”模式在当下地区发展中的重要性。

实际上,这种跨省地区协同发展,已经取得不少成果。

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其在相关城市共商共建中早已实践多年。通过产业融合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举措,跨越苏皖两省的南京都市圈,近年来一体化程度持续提升。

除了安徽,“融圈进群”也在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诉求。

8月18日,西部第二大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在西安举行城市群市长联席会议,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参会者中,除了12个成员城市,还有来自延安、三门峡2个观察员城市的主官。

这两个群外的城市,屡次表达了希望融入“大西安”,借力东风,加速发展的愿望。

随着越来越多地方进入“融圈进群”式联动发展,都市圈、城市群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和城市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

ker20238281742361355235.png

▲2023年5月29日,合肥,大众安徽模块化电驱动平台工厂车身车间一角。图/新华社

合肥如何“雄起”

安徽要想成为长三角的重要增长极,摆脱“徽京”背后的尴尬,一个最重要的抓手,是省会合肥的强势崛起。

在“融圈进群”的同时,安徽需继续“强身”,而做强做大省会合肥,仍是关键途径。

安徽是较早实施“强省会”战略的省份,合肥也是较早受益的省会城市。早在2011年,巢湖市被一分为三,其部分地区并入合肥,以壮大省会。

近十年,合肥发展迅速,经济总量从4000亿元(2011年为3637亿元)跃升至1万亿元以上,增幅位列万亿城市之首。

2020年,合肥GDP首次跻身“万亿城市俱乐部”之列。2021年,合肥继续赶超,GDP排名第19位。

2022年,合肥GDP为12013亿元,在“万亿城市俱乐部”排21名,比前一年后退了两位。

从产业发展情况看,2022年,合肥汽车、光伏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强劲“火车头”。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6.2%,创同期历史新高。新增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光伏及新能源两个千亿产业。

这也体现出了合肥这座新兴城市的发展特点。

近年来,合肥成功扶持了包括蔚来、京东方等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并取得丰硕成果。合肥市政府被网友戏称为“最牛风险投资机构”。有数据显示,2022年,合肥市资本到访量排名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

然而,也应看到,在激烈的城市间竞争中,合肥也面临不少挑战。

例如,虽已划入长三角区域多年,但与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城市相比,合肥在辐射力、影响力上仍存在显著差距,而“徽京”名号的流行就是一个印证。

在长三角,合肥甚至被人形容为一个“孤岛”,主要在于其和周边县市的协同发展不够。

其次,在产业结构方面,合肥的主导产业仍需进一步加强。2022年,合肥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239.4亿元,增长2.4%,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2%。

服务业仍是合肥经济的主要支柱,但其增速较前两个产业略低。

这意味着,合肥需要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用力,加大对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投入。

合肥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具有千年历史底蕴。东汉以来,合肥就是江淮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但是,近些年来,合肥给外界最深的印象是新兴工业城市,而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相对不足。未来,合肥可以在此方面做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合肥警方”公众号发布消息称,截至2023年7月底,合肥实有人口1234.4万人。而2022年该市常住人口达963.4万人,距离千万人口城市还有36.6万人的“缺口”。

而另据合肥市统计局数据,近年来合肥常住人口呈连续攀升之势。

实有人口突破1200万,人口增速相对较高,显示出合肥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这也是合肥赶超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安徽发力深化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双圈联动”,正是合肥崛起的良机。

而作为从长三角“旁听生”到“正式生”的安徽,在向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等“模范生”学习的过程中,也许终会在柳暗花明处,迎来发展新契机。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陈宪:“中部地区崛起”20年 高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