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茅明睿:架起互联网行业与城市规划行业沟通的桥梁

2015-06-01 09:08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2015年5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承办的中国科协年会分会场“大数据与城乡治理”研讨会于广州举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茅明睿出席论坛,并作了题为《基于某电子商务公司用户数据的市民画像及应用思考》的报告。茅明睿副主任分析了城市规划机构与互联网巨头合作的难点及与其合作的现实意义,指出应该为规划行业与互联网行业之间搭一座桥,形成一个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联系,能够让社会知道,在“互联网+”或大数据时代,有这样一个研究群体掌握着前沿的思维和技术,而且有着专业的领域知识和深层次的需求,是将来掌握着数据资源的公司可以去合作的对象。

架起互联网行业与规划行业沟通的桥梁

中国城市规划网记者:为什么会考虑将电子商务公司的用户数据应用到城市规划中?

茅明睿:其实规划师的信息搜集能力、感知能力是很弱的,我们没有办法一劳永逸地覆盖到所有的市民。现在来看覆盖度最广的也就手机数据,其他的像公交IC卡、出租车数据等都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传统意义上讲我们觉得网民群体跟市民之间,是不能划上等号或约等于号的,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现在很难找到一个不使用智能手机的成年人。城市里的网民群体可以跟对于一个城市的主要经济活动及空间行为的贡献群体划上非常好的近似号。2014年年初在中央电视台的露脸的百度迁徙,让大家都觉得,其实现在互联网公司已经掌握了非常非常多的对规划有价值的数据。在接下来的一年当中,我们看到很多的互联网公司更多的面向社会的大数据应用,尤其是用户洞察、用户画像的应用,而对于这么庞大的数据,规划师不可能不感兴趣。

在每一种数据都有局限性的情况下,没有理由不去找互联网公司。所以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为什么会对互联网公司的数据感兴趣,难的是怎么样让互联网公司对你(规划行业)感兴趣。过去一年里,北规院、中规院、清规院都去找过了BAT(百度、阿里、腾讯),但是真正能达成合作的非常少。我跟百度谈到现在已经整整一年了,还没有一个实质性进展。对于百度来说,它最重要的两类数据,一类是搜索,一类是LBS数据--百度一天就有100多亿次的定位记录,这些数据在百度集团内部是分属于不同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KPI,他们也都在想怎么用这个数据创造价值。

所以,我们与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合作的难点就在于:

第一,从数据机密性角度来讲,我们城市规划所需要的是一个开放的、更广泛、长周期的数据,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类、某一个时点的数据上,所以规划要研究一座城市通常需要的是全样本数据,这不同于商业分析,对某一类人群画像就够了。而LBS数据是百度密级最高的数据之一,所以没有人有权力把这个数据给你用。

第二,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来讲,LBS数据使用的成本是最高的,一天100多亿次记录,对于我们研究城市来说,我们需要要一个很长时间段的,还需要限定某一个空间范围的数据,在不能获得原始数据的情况下,得有人为我们加工成某个粒度的统计分析结果,比如居民通勤、区域的联系、居民的行为空间特征等等,这些对于百度来说,得有人去处理和分析,得用他的计算资源和人力成本,但又不直接产生价值。

第三,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讲,他们倾向于去找那些数据挖掘成本、提取成本、运算成本很低,但是话题性又很强的东西,所以你会发现他们做百度迁徙,跟中国疾控中心做疾病预测、做世界杯的彩票竞猜、猜高考作文题,这些都有话题性,更吸引眼球,有社会效益但是我们要做的东西是很难在他们那里形成类似的话题引爆点的。

与互联网巨头合作需要他们有一个不那么功利性的研究机构存在,这个研究院就是用来挖掘集团数据的外部性,怎么把外部性释放出来,怎么参与到政府治理当中,既给他们提供一些所谓的社会效益,也可以给他们的数据的下一步活化和产生新的价值做一些探索。但是这个研究院也同样面临着非常严格的数据审查,要走很多流程,看最后是否可能达成某些妥协。

而我们做这个(基于某电商数据市民画像应用研究)的目的,不是说这个真的能对规划产生多大的价值--因为现在我们做的不是一个完整的人群结构,只是一部分市民群体。所以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其实直接的价值还没有太多地体现出来,我们只是想从另一个视角去认识北京的中心城,在传统的调查里是找不到这样信息的。假设未来能够按照这个方式能持续下去,再把这个样本放大,能够覆盖某个区域更完整的人群,哪怕范围更小一点,让我们把一个地方的故事说完整,那么它的价值就很大,因为它极大地节约了调查一个地方的市民特征及行为模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所以我觉得我们工作的实际意义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我们通过这个向互联网公司证明:首先,规划行业是能够用你的数据干出一点真正有意思的事情来的;其次,这个事情是互联网公司目前自己干不出来的,因为这个需要对于城市有深度的了解;最后向他证明我们拥有数据挖掘、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这类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第二,我们想为规划行业与互联网行业之间搭一座桥,形成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联系,能够让社会知道,在“互联网+”或大数据时代,有这样一个研究群体掌握着前沿的思维和技术,而且有着专业的领域知识和深层次的需求,是将来掌握着数据资源的公司可以去合作的对象。所以在我们之后,也希望有团队能够跟更多的大互联网企业合作,不一定着急真正应用于城市规划,而是让他们形成某一个小项目的合作,或者小研究的合作,哪怕最后形成的只是一篇论文,那它对于行业也是有价值的。

学术素养、研究实力,助规划行业在互联网时代走出一片天

中国城市规划网记者:规划行业与互联网行业或者其他行业将来是怎么样的一种共处模式呢?

茅明睿:之前接触过一些老师,有说计算机学科正在消失,有说人文地理学科“虚空”了,有说GIS学科会工具化,没有未来。假如GIS学科、计算机学科未来真没有了,肯定不是GIS学科或者计算机学科不好,而是这个学科已经普遍成为其他学科的基础要素,与其他学科融合了,对于独立学科来说,可能未来会消失,但是对于掌握了技术的这群人、对于这里面的知识和技术来说,是已经融合到其他行业当中去了。规划也一样,现在的规划有着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如果未来政府真的去做守夜人,让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能力,那么规划师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学科素养和专业技能去为市场服务。而另一部分人就去做政策性规划、或者搞公众参与去……

最近我们看到“城市数据团”做出的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东西,对于规划师来说,他们只是用了一些新数据,讲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故事,里面的规划知识、地理学科知识、GIS知识是规划师比较熟悉的,但是当数据团的这群规划师以一个商业咨询的团队身份出现的时候,那些普通的商业咨询公司在他们面前是没有战斗力的,你就会发现规划师的学术素养、研究实力、对城市的认知能力和创造性可以碾压他们。这也是我不担心规划这个行业的冬天到来的原因,传统的规划行业怎么样、计划经济色彩的规划怎么样都不是太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自己能够把自己融化掉,融入市场、融入其他行业,规划则会换个形式存在,所以我觉得所谓毁灭不毁灭,冬天不冬天的其实就看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了。

(以上采访稿已经专家确认,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汤海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