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梅州争取纳入2016年国家地下管廊试点城市

2016-03-23 09:47 来源:南方网 作者:黄思华

行走在梅州嘉应新区,干净整洁的市政绿化带下约3米深处,一条长达30多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正在修建。这条城市“大动脉”,沿着客都大道、华南大道、剑英公园大道等几条主干道分布,围绕着中心城区“三环八射”的路网结构,服务于整个梅州市区。

地下综合管廊,是一剂为“城市病”开出的良方,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将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

为了更好地筑牢城市“里子”,梅州积极响应国家财政部、住建部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的要求,提出力争近年规划建设梅州主城区101.8公里综合管廊的目标,目前正在争取纳入2016年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

近日,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刘昆率财政部经建司司长曾晓安一行到梅州调研,提出今后财政部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支持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和农村电商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

1.铺设地下“生命线”

中山路、凌风西路和义化路等街道,是梅州文化气息最浓的地方。72岁的叶燕霞在中山路附近住了大半辈子,对老屋非常有感情,但是说起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叶燕霞直言是家里断水断电的时候。“这里的水管、电线都用了几十年,故障时有发生。”叶燕霞说,“一处地方坏了就影响了这一片区域的街坊邻居。”

在老城区,空中的电线像蜘蛛网一样围绕在房子周边,电线杆早已老旧。街边开店的李老板告诉记者,本来街道就狭小,来往汽车又多,要是哪一处管道出故障要开挖修理,整条街的交通状况都会变得非常糟糕。

“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现象频频拷问城市治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滞后,凸显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短板。为了筑牢城市“里子”,去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指导意见,要求力争5年完成城市现有地下老旧管线改造。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梅州积极响应国家要求,并有所行动。

早前,梅州已成立“梅州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领导小组”,联合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城乡规划局和嘉应新区管委会等相关部门,编制地下综合管廊规划。

何为地下综合管廊?它其实相当于一条地下“高速公路”,把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8大类地下管线收归其中,堪称“地下管线之家”。目前中国仅有北京、上海、深圳、苏州、沈阳、青岛等少数几个城市建有综合管廊。

而在国外,早在上世纪20年代,日本首都东京市政机构就在市中心九段地区的干线道路下,将电力、电话、供水和煤气等管线集中铺设,形成了东京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市政专业工程师秦祎提到,“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期间,神户市内大量房屋倒塌、道路被毁,然而当地的地下综合管廊却大多完好无损。”

2.筑牢城市“里子”

2014年,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的通知》,采取竞争性评审方式选择试点城市,申报成功的城市将获得中央财政给予的专项资金补助。当年年底,梅州便开始准备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的申报工作,但与名额失之交臂。

“今年,我们的申报工作会准备得更加完善,也汲取上次的经验,力争让梅州纳入到2016年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梅州管廊试点城市申报专家团队PPP专家栗志说,从针对地下管廊做的专项规划和可行性研究,到前期规划方案的顺利推行,完全按照国家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按照规划,市中心城区计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101.8公里,主干管廊21.6公里,支线管廊80.2公里,其中近期规划建设53.2公里,并配套建设3个控制中心。主要入廊管线包括电力、通信、给水、中水4类,而燃气、污水、雨水管线是否入廊则视实际情况而定。

从建设的区域来分,地下管廊建设包括老城区和新城区。梅州市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集中在新城区,主要片区有芹洋半岛、江南新城和梅县新城3个区域。其中,梅县新城的项目进度较快。

梅县区一条长2800米的综合管廊犹如一条卧在地底下的长龙,贯通了整条剑英大道,整条管道空间非常充足。据技术人员介绍,管廊的断面宽一般是8—15米。“梅县新城剑英大道地下综合管廊从去年底开工建设,如今已经基本建设完毕,整个管廊结构完全在路面下。今年的任务是再建设两条进城大道,铺设地下综合管廊。”梅县区城乡住房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

3.创新融资模式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但也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纵观全国建成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大多是“政府投资、企业租用”,由地方财政全额出资筹措建设资金,而这对一些财力有限的市、县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比起之前老城区的“直埋”方式,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成本确实较高。例如,正在实施的江南新城道路和地下综合管廊,总计划投资就高达35亿元,其中包括35公里的道路建设、26.2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和一座总控制中心。

为解决资金难题,梅州决定另辟蹊径,采取“PPP+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实行勘查、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方式,由广东建工集团旗下的广东华隧公司作为实施主体。而这种创新的融资模式,也得到了权威的肯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获得了2亿元的国开发展基金支持。28亿元的国开行专项贷款已通过省分行批准,现报国家总行审批。此外,该项目也被省住建厅列为试点城市建设项目。

秦祎介绍,梅州的地质条件对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有利,根据前期认证,每一公里管道的建造成本(包括建设成本、运营管理成本、投资成本等)大约需要5000万元,成本还比较低。

“虽然一次性建设成本较高,但后期效益十分显著。”栗志告诉记者,之前直埋的管线容易出故障,且没有维修期限,路面开挖、土地浪费等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十分惊人。而在综合管廊修建好后,构筑了一个可供管线安装和维护的地下通道。需要维修时,工人可以直接从检修口进入管道,对出故障的地方进行修理,不会对地面有任何影响。并且,对比起外部材质是塑料管的管线,采用钢筋混凝土建设的综合管廊质量明显要好。根据标准,综合管廊的使用年限不少于100年。

“除此之外,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还对当地的经济带动作用极大。”栗志解释道,广东较成功的地下管廊建设案例是珠海横琴的经验,前期总投入将近20亿元,但建成后节约土地达40多万平方米,结合当前横琴的综合地价及城市容积率估算,仅此一项,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就超过80亿元。

随后,栗志算了一笔账,“如果我们把101.8公里的管廊建好,按照每公里5000万元的成本,就是约50亿元的投资。加上间接拉动的投资,如钢材、水泥、机械设备等方面的投资以及大量的人力投入,对梅州拉动经济的作用非常大,且蕴含了巨大的‘钱景’。”

■镜鉴

“地下动脉”横琴样本

投资19.8亿建设地下管廊,直接经济效益将超80亿元

横琴新区总面积106.46平方公里,但可开发面积仅28平方公里,可支配的土地资源相当稀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成为当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方法之一。

横琴新区地下综合管廊于2010年3月开始建设,项目概算总投资19.8亿元。沿环岛北路、环岛东路、港澳大道、横琴大道、环岛西路等地全长33.4公里,形成“日”字形环状管廊系统。据初步估算,横琴建设整个地下综合管廊,约节约40万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所建设的综合管廊实现了管线的“立体式布置”,替代了传统的“平面错开式布置”,管线布置紧凑合理,减少了地下管线对道路以下及两侧的占用面积,显著节约了城市用地。

地下综合管廊虽然一次性建设成本较高,但后期效益十分显著。据统计,横琴因建设地下管廊而节约的土地,结合当前横琴的综合地价及城市容积率估算,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就超过80亿元。

从一开始有些企业还不愿意入驻管廊,如今都抢先进驻,这也得益于地下综合管廊实际带来的经济收益。以往电信运营商要给哪里通一个信号,需要自己申报、自己挖路,至少花费两三个星期。但是入驻地下管线,不到两天就可以通信。而管理人员通过监控中心的大屏幕可以清晰地看到地下管廊的实时监控图像。如果管廊内出现突发情况,监控中心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应对,确保管廊的正常运作。如此一来,管线的后期维修成本也极低。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陈宪:“中部地区崛起”20年 高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