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上海大都市圈飞速奔向同城化

2016-08-30 10:31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杨益波

从8月22日开始,《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6-2040)(草案)》正式启动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公示。该草案确立了上海今年至2040年的发展新目标,提出将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并首次提出构建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的“1+6”上海大都市圈,以铁路为主导,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

公开数据显示,上海大都市圈所属地区总面积为2.9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400万,2015年GDP总量接近7万亿元,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经济最活跃的几个城市。这些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容,将其纳入同城化的通盘考虑,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在更大空间下的资源优化配置,服务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毫无疑问,加快同城化步伐,对上海具有重要意义。上海是个资源、环境紧约束的特大城市,早在今年年初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就提出,面向“十三五”发展,上海必须做好疏解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这篇大文章,这是确保上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年6月发布的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也提出,要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发挥浦东新区引领作用,推动非核心功能疏解。而逐步推动城市非核心功能向郊区以及更大范围疏解,正是切入点和着力点。所以,此次上海主动将周边城市吸纳进城市发展规划,除了出于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考虑,也是落实国家战略要求的体现。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明确指出,上海和周边省市要多维度协同发展,要在区域功能网络中,发挥上海作为全球网络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与周边省市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互为支持的网络;加强基础设施统筹,比如,加强浦东国际机场和区域城际铁路的对接,加强上海港和杭州湾沿海、长江下游港口的分工合作,深化江海联运模式等;创新区域治理模式,推动跨界地区规划共同研究编制,建立多元化的区域协调机构和区域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跨界地区协同发展。

显然,此次上海提出的同城化,并不仅局限于区域地理上的融合,更多地体现在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功能互补与错位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推动在交通通勤、产业分工、文化认同等方面与上海关系紧密的地区,进行一体化发展,才是实质。

同样,对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这6个城市来说,能全面接轨大上海,接受它的辐射带动,无疑是个巨大的利好,也是其利用自身区域优势,提升本地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诚然,之前,这6个城市凭借濒临上海的地理优势,与上海已经开展过不少深入合作,但这些合作都只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合作,如今,上海突破行政区划,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考虑,可以说,正合他们之“意”。

比如,目前苏州已经有了和上海通勤出行的趋势,城市之间的出行已经类似城市内部出行,未来苏州与上海之间的产业、商务、经济联系,将会变得更为紧密,人才、科技、信息、物流、金融等方面的接轨,将进一步得到实现。

无锡可以更多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包括旅游资源、环境资源,与上海之间形成旅游交通无缝衔接,特别是在环太湖地区,和上海将会有更多的联系。

南通在加强与上海的各种轨道交通联系后,将会得到更多来自上海的辐射功能,包括转移功能。

宁波的杭州湾新区或将成为宁波区域的最大获益者,目前该区正在致力于推进沪甬合作示范区建设,此次规划的出台将更加凸显其承接上海外溢和转移产业的巨大平台价值,而杭州湾的生态环境治理,也将因为有了上海大都市圈而驶入快车道。

嘉兴有望结束平湖、海盐没有铁路的历史,沪杭城际将成为上海和嘉兴之间重要的通勤线路,规划新增的沪苏湖和沪甬铁路,也可能借道嘉兴。

舟山发展江海联运,其航运服务功能绝不仅仅是货物中转服务,还涉及到信息、培训、金融、贸易结算等,这些方面完全可以借助上海的既有优势。

可以说,与长三角的联动,是此次上海规划的一大亮点。在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总体目标,上海是核心区域,基于此,推动区域内尤其是近上海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也是这次规划中重要的创新点。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