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以“人”为先“抢救”街区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业再推进

2016-12-05 09:24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林培

1996年,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召开。“屯溪会议”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3项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基础设施先行、渐进式改造,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年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在屯溪再次召开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建言,要借助推动规划改革、加强城市设计的政策机遇,直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新挑战,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事业再次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时说,“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正是承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那里,有大量的居民生活,是活态的历史文化遗产。

■ 街区保护仍然面临危机

“保了一批,保少了;拆了一批,拆多了;改了一批,改过了;建了一批,建大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副司长俞滨洋说。

总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现状,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令人欣慰。但同时,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仍然面临危机,情况不容乐观。

“我们一直是在‘扶贫’、在‘抢救’。” 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顾问朱自煊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表示担忧。

调查显示,我国很多历史文化街区都在遭受破坏。有的是建设性的破坏——拆真建假,打着保护的名义,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巧立名目”的破坏和“偷天换日”的整容,造就了一批不伦不类的城市风貌;有的是自然衰败——当地没有力量去保护,任由其年久失修,大量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了脏乱差的场所,最终被自然淘汰。

专家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于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知,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促进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 保护工作不能“碎片化”

据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问题主要源于范围认定、保护动机、保护手段是偏离科学的。

“现在的宜居生活,离不开历史文化的影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不仅是对历史遗存的保护,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当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伍江说。现在,保护关注的是“点”而不是“面”。

在有些地区,没有很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但完整保存着具有特色的城市肌理、延续着传统的民间风俗、保持着良好的城市活力。也许建筑破败、基础设施老旧、环境恶劣,但这些地区正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需要在保护原真性的前提下渐进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不应是“碎片”式的文物整合,而是保护城市整体文化遗存的价值。应注重全局性、系统性、持续性、宜居性和积极性。因为要保护的不仅是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更重要的是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

“一定不要把历史文化街区‘孤立’起来,而是要把其放到整个城市中,从城市整体视角来决策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方向。”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俭认为,不能把所有的历史文化街区都建成旅游景点,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市民生活、休闲的重要场所。

对此,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兵持有同样的观点,“坚决反对把历史文化街区当作景区,同时反对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简单地与外来资本相结合,避免把历史文化街区变为城市空间上的‘孤岛’、社会关系的‘孤岛’、实用功能的‘孤岛’。”

■ 以人为本创建共享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和城市整体发展密切关联,要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寻找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人”,正是活力的源泉,是可持续的保证。街区和建筑一旦失去了“人”,就会变得没有意义,所以,一定要关注街区里的“人”,这些“人”才是真正需要保护的对象。

在空间、功能、结构上,不能切断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的有机联系。“如果当地居民远离了这里,这里就没有了当地的生活气息。”周俭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一定要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保护工作应该围绕当地的“人”、围绕“历史传承”,共建、共享、共生,创建一个共享街区的未来。

通过多年的实践可以总结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要重点围绕“4个人”:

尊重古人——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强调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关怀老人——保留一部分原住民,让他们在历史文化街区里持续传统的生活,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舒适度;吸引艺人——吸引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招揽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留住客人——以历史文化遗产吸引游客,延长他们的逗留时间,引导他们从过客转变为客居,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 抓住政策机遇积极尝试

20年来,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所有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这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专家们建言,相关部门和机构应该严格按照党中央要求,通过维护加固老建筑、改造利用旧厂房、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风貌。

面对机遇与挑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尝试多样化,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实践。只要保护措施符合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规律就可以积极尝试,以灵活、多样的态度对待实践,从中不断总结经验,提炼系统方法。

同时,在规划体制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特有优势,进一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方法,广泛应用新的技术手段,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管理体制的专题讨论,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再推进。

“我们要抓住政策机遇,直面挑战,利用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强城市设计工作的政策机遇,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张兵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充满信心。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潘芳:城市更新要以人为核心,精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