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武汉2030总规为城市勾画蓝图 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

2016-12-12 16:36 来源:长江网

规划引领未来。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武汉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复兴大武汉”的奋斗目标。2013年,为应对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避免在发展过程中犯错误、走弯路、错失机遇,武汉开展了《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明确了分3个阶段建设“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的远景目标。

目前,武汉正在编制面向203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以下统称总体规划),构建完善的“2020年近期-2030年中长期-2049年远景”顶层设计体系。武汉2030规划将承上启下,促进武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放在首位

瞄准2030年,武汉要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中心、代表国家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中心、现代化国际性综合交通中心。

其中,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放在首位,提出要构建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科教中心,落实大学之城、“光谷”和“车都”升级版、“创谷”、城市合伙人、天使之城、智慧城市、优化创新环境计划,实现“产学研城”有机融合。

规划指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中心,需要提升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凸显中部地区经济组织中心地位;建设代表国家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中心,需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大中小微产业空间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综合交通中心,需要打造国际客运枢纽,强化国际门户及中转辐射能力,强化武汉国家铁路中心地位,将武汉打造成为联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枢纽和战略锚点。

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迈向世界级

武汉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需要区域协同发展。

武汉2030总规提出,武汉要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迈向世界级城市群,依托高速、高铁、城铁、轨道为核心的多层次交通体系,推动区域城镇协调发展;推动武汉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统筹大都市区空间格局,推动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在大都市区内一体化组织;构筑全域一体的城乡空间体系;构筑便捷畅达的综合交通体系;固化“轴楔环廊”的全要素生态框架;探索耕地保护新机制;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市国土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主城要坚持提升功能、提升品质、提升设施标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空心化,增强发展活力;新城要坚持生态优先、宜居宜业,积极吸纳人口和产业,增强新城区综合实力,打造新型生态城市和产城融合的新城。未来还将重点推进特色小镇创新小镇建设,创建具有武汉特色的美丽乡村体系,打造城郊型的新型生态社区。

“大发展”更需要大保护

“大发展”更需要大保护。武汉将锁定水系保护蓝线,构建“江湖相济、生态连续、水流畅通、调度灵活”的水网体系;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蓄水防涝调理能力;严格保护水系生态环境,持续加大控源截污力度,建立全过程管控机制,全面恢复水生态系统。

武汉六大绿楔将迎来升级版,即提升六大生态绿楔的生态保护质量和生态功能效率,实现六楔的“内引外延”作用。“内引”是指绿楔入城,与城市绿地系统形成有机整体,建立连接主城内外的生态廊道和城市风道,改善主城区热岛效应;“外延”是指六大绿楔依托山水脉络向市域延伸,与大生态外环形成整体,联系六大郊野公园群。

实施“郊野公园+”,变被动保护为主动实施,使生态框架区域成为城市功能提升的新空间载体,塑造特色魅力地区。在生态空间内以郊野游憩功能为主体,复合注入现代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度假、新农村建设、创新空间等新业态等多种功能,增强生态区域的可参与性和互动性。

城市远郊地区,依托木兰山、梁子湖等山区、湖区特色,在南北两个方向重点打造全国知名的两大郊野公园群,两大郊野公园群规模可达数百平方公里,是武汉未来旅游新名片。城市外环以内的近郊区建设“郊野公园+主题休闲游憩”——各具特色的主题生态功能区,防止城市建设区连绵成片,为市民提供高质量近郊周末休闲游憩新空间。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

依据2030总规,未来武汉市民的生活将更便捷,生活品质更高。

武汉将逐步推广街区制,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宜居街区,实现“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推进“一站式”社区邻里中心建设;应对老龄化社会需求,大力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积极探索“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完善城乡固废处置体系,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积极开展源头污染控制、水体生态修复等。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将预留设施容量的弹性空间;防涝标准由5-10年提高到50-100年;提高大型公共场所、地下空间和轨道交通设施对地质灾害、人为破坏等事件的防控能力。

未来,城市也将变得更“聪明”。武汉将构建现代高效信息网络,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并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提升武汉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现代智慧治理能力。

建立规划“一张图”保障机制

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要维护规划权威性和实施严肃性,全市各区、各部门要落实以“一张图”为核心的规划建设审批管理制度,建立规划评估为基础的法定规划动态维护机制,依法更新完善“一张图”平台数据,强化规划法制化建设。创新共同管理机制,完善规划权力清单、负面清单与责任清单,建立规划管理的共同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加强镇村规划管理,实现规划编制、实施、监督管理全覆盖,并加大公众参与力度,提高规划公信力。

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情怀,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总体规划作为全市空间发展的统筹作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确保规划有序实施。

制定2049远景发展战略

2013年11月,按照“百年规划”的思想和“2049年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武汉开展2049年远景发展战略研究,组织编制《武汉2049年远景发展战略》和《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确定武汉到本世纪中叶的国际化目标、城市发展定位,提出了未来武汉发展战略和行动方向。《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获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依据规划,2049年,武汉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市域总面积的20%左右,即1698平方公里;市民在主城区骑车15分钟,就可看见美丽的湖泊,绝大部分居民步行10分钟,可达公园或娱乐场地;低碳、智能将成为生活主旋律,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45%以上;看话剧、电影将更加便宜,更多的市民可以参与、消费文化活动;步行5分钟可到达公交站点,步行10分钟到达轨道交通车站。

智慧武汉时空信息云平台上线

今年9月,全国首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智慧武汉时空信息云平台在汉上线启用,并获得全国评比第一名。

该平台是武汉重点建设的八大云数据中心之一,经过多年建设,集纳了海量数据信息,对武汉2000年以来遥感影像、建成区800平方公里三维模型、200多万条地名地址、350万栋房屋、196万个部件以及道路、水系、山体等集成建库。在此基础上,还融合工商、民政、卫生、教育、金融等专题信息;整合了多时态的人口、法人、房屋等基础信息以及多部门的专题信息,构建了融合视频、位置、气象、水务等多种传感信息的时空数据库,实现了地理空间要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目前,全市地理信息数据中心资源已积聚至10大类127中类1193小类1725层信息,整合各类信息18类8500项2.5亿条,初步构建了覆盖武汉三镇的地理信息大数据中心。

目前,该大数据中心已与武汉30多个政府部门通过专网对接。同时,重点服务在汉高校和企业,在不泄密的情况下免费开放,实现信息共享。

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腾挪空间,5年来实行了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武汉将单位GDP地耗下降率、闲置土地处置率、新增建设用地供地率等指标纳入区级年度考评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与年终评优、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挂钩,并作为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参考因素。为弥补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暂行规定》,实现了地下空间有偿使用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这几年,武汉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显著提高,在2014年全国30个重点城市评价中,武汉市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位居第四。“十二五”期间,武汉年均单位GDP地耗下降率达到10.05%,位居全省前列。2016年,武汉江汉、东西湖等2个区获得“第三届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

开创全国之先众筹规划

按照“互联网+规划”的思路,去年,市国土规划局在国内开创性提出并设立“众规武汉”平台,推动规划编制从“精英规划”向“众人规划”转变。两年来,“众规武汉”微信平台,以东湖绿道规划为试点,面向广大市民收集了将近1600多项在线规划的方案,经过专业规划师的分析拟合,使最终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此后,又陆续推出了10多项“众规”在线项目,累计吸引近万市民参与。

市民了解规划,进而激发对城市的认同感。近年来陆续开展的“全城共拍最美天际线”“武汉首届优秀城市建筑评选”“随手拍身边的停车场”活动,营造出全民共同关心城市品质提升的良好氛围。

亮点

武汉规划成果多次名扬海外

过去5年,是武汉大建设、大发展时期,一批决定武汉未来历史格局的重大工程加紧开工,这背后规划的作用不言而喻。有一些本是为了解决武汉自身发展难题,却能在世界舞台显山露水,武汉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中走向世界,仅今年就有两项规划成果获得世界认可。

中山大道规划获世界城市规划最高奖

今年底,经两年封闭改造、承载武汉百年历史记忆的中山大道将涅槃回归。今年9月,在南非举办的第52届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上,武汉向世界推广中山大道街区复兴的规划理念。

由武汉市国土规划局组织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的《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以“复兴城市公共空间”为核心目标,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生活,打造“公交优先,慢行主导,环境宜人”的“公交街道”,创造条件留下本土居民。该规划从千余个申请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颁发的国际规划学界最高奖“规划卓越奖”。这是该学会颁发给各城市、地区或机构的最高荣誉,也是世界城市规划领域的最高奖项。

评审方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秘书长盖比·柯斯谈及《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获奖理由时说:参与评审的国际专家经商议后一致认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中国城市更新与转型的进程中,该规划对中国城市的旧城改造,制定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其在规划思想和方法论上的创新,对中国其他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中的城市,具有广泛的示范效应。

东湖绿道成联合国人居署示范项目

在第三次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简称“人居三”大会)上,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规划师代表东湖绿道设计团队,作为第4位发言嘉宾,在论坛上做了15分钟演讲,向世界推介东湖绿道。

规划师在主题论坛上介绍,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绿道沿东湖修建,全长28.7公里,将打造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郊野道4条主题绿道以及4处门户景观、8大景观节点。东湖绿道瞄准“千年之作、传世经典”的目标,在规划开始阶段就将公众咨询和参与纳入其中;放弃门票收入,敞开大学校园,形成真正的开放空间;禁止机动车通行,以多种低碳公共交通为主,鼓励绿色出行。同时,东湖绿道大部分路段将按世界级标准建设,可承接国际环湖自行车比赛,目前全线贯通,雏形初现,正在进行自行车道、人行道铺装等,今年底将正式对市民开放。

“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计划”主题论坛主持人、联合国人居署高级人居官员布鲁诺·德肯说,东湖绿道已成为联合国人居署示范项目,武汉用绿道的形式,将这一城市最大公共空间还之于民非常重要,这对其他拥有湖区的城市提供了正面的示范效应。

瞄准2030年,武汉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中心、代表国家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中心、现代化国际性综合交通中心。

其中,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放在首位,提出要构建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科教中心,落实大学之城、“光谷”和“车都”升级版、“创谷”、城市合伙人、天使之城、智慧城市、优化创新环境计划,实现“产学研城”有机融合。

未来,武汉将构建现代高效信息网络,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并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陈宪:“中部地区崛起”20年 高起点